机遇青睐 事在人为
2024-08-06胡鸿杰
一句源自法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路易斯·巴斯德的话“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几乎成了所有成功人士的标签,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却是慰藉世人的心灵鸡汤。是否也可以这样理解,它使得前者心安理得,也让后者心甘情愿。而无论如何解读,当陈祖芬教授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成果《档案机构微信服务质量优化研究》(以下简称该书)摆在我面前的时候,自己似乎与巴斯德感同身受。这种感觉一方面来自我们从事的职业,我与该书的作者都是档案专业出身,一个几乎不为人知的行当赶上了“信息化”浪潮,当然是一些有“头脑”人发现了“机遇”,或者说是“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另一方面也是作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成果成就了“档案机构微信服务”,使人们知道居然还有这样一种可能让自己发现档案这种近乎神秘的事物;或者说,是作者的“头脑”给了世人一个发现的“机遇”。当然,如何使这些“机遇”成为现实,不仅需要有准备的“头脑”,更需要“头脑”拥有者的不懈努力。
陈祖芬教授曾求学于武汉大学,在获得学士、硕士学位后到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成了我的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并以档案学基础理论标志性代表作《档案学范式论》取得博士学位。其后,她回到自己的故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除《档案机构微信服务质量优化研究》外,还获得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2011)、网络环境下的档案馆与档案用户互动研究(2023)等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可谓科研成果甚丰,为档案学术和档案文化的普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档案机构微信服务质量优化研究》则可以作为这些“重要贡献”中的阶段性成果。该书按照社会科学基金的规范,在交代了研究背景、意义和基本概念、研究综述以及研究方案之后,对档案机构微信公众号现状、档案机构微信用户、档案机构微信服务质量管理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档案机构微信服务质量的外驱式和内驱式优化方案。与目前档案学界和业界的类似作品相比,《档案机构微信服务质量优化研究》融理论和实务于一体,汇运营和评价于一炉,有其自身的鲜明特色。
首先,该书抓住了档案工作的根本。在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十四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把档案治理体系、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利用体系、档案安全体系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档案工作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其中,档案资源体系和利用体系建设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基础条件。管好、用好档案不仅关系到档案机构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的认同,称其为档案工作的生存之道一点也不过分。在档案资源体系和利用体系建设中,利用新技术、构建新平台、发展新路径是档案工作及其从业者的必然选择。在这些选择中,档案机构微信服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联系档案机构与社会的重要平台。因此,档案机构微信服务运营的状况如何,怎样进行评估,提高质量的动力与方法包括什么内容等,就必然成为维系其存在与发展的重要课题。该书在对档案机构微信(公众号)实际状况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质量评估的方法和体系,以及改善微信服务的路径,为档案资源体系和利用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抓住了档案工作的根本。
其次,该书扩大了学术研究的视野。作为以实践为重要指向档案学术研究,无论是其基础理论还是应用技术,都有拓展的空间。而将微信服务质量优化作为课题的内容,无疑是对档案学术研究的一次大胆尝试。比如,根据人性假设理论定义档案机构微信服务质量优化的核心是“用户中心论”;将朱兰“质量三部曲”作为档案机构微信服务质量管理的主要理论基础,提出档案机构微信服务质量环的基本特征等。更应该提及的是,该书将社会学中内驱力和外驱力的理论模式应用于档案机构微信服务质量的提升方式,创造性地将指导层和组织层的驱动力量化为档案机构微信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采用了更直观的档案机构微信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环状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评价体系及评价指标,对我国档案机构微信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和分析,等等。这些不仅仅是管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应用于档案学术研究,也是档案学术研究自身的发展和创新。这些研究将档案学理论贯通于基础学科理论,并用丰富的档案工作实践充实了基础学科理论和档案学术研究,使读者看到档案学术研究的提升空间和拓展领域。
最后,该书丰富了课题研究的写作形态。以往的课题(项目)研究,总是给人吃汉堡包的感觉,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瑞泽将这种感觉表述为:
实际上所有研究论文都有一个可预测的形式——文献评价、假设、结果、图表、解析、结论脚注和参考资料。读典型的美国研究文章给人以吃大汉堡一样的感觉。如果你喜欢把汉堡拆开来吃的话,你就会发现这一切的要素。知道汉堡包里有些什么和知道研究论文有什么货色一样,都给人一种虚假的满足感。因为两者都是高度理性化的——汉堡和研究论文给人的东西一点不少,挺好;给人的又一点不多,太糟!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种基本的学术规范,这种“汉堡包”的形态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学术训练,这些“汉堡包”中的内容可以保证研究成果的可能性,即有可能通过这些形式得出科学的结果。但是,“汉堡包”不能代替科学的结果。于是问题来了,我们看到的那些似乎规范的研究成果真的有结果吗?乔治·瑞泽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陈祖芬教授则用自己的文本解决了这个问题。该书在没有违反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规范的前提下,通过1105个档案微信号的全方位的调查,采用问卷、电子邮件和个别访谈等方式对24位档案机构微信公众号运营人员和1670名微信用户的认识和需求进行了研究,借鉴相关理论提出了自己的档案机构微信服务评价和提升模型。其研究成果不仅体现在该书正文的分析中,还体现在附录中的档案机构微信公众号用户问卷调查数据报告、档案机构微信公众号运营主体问卷调查数据报告、档案机构微信服务提供规范作业系列指导书样例和档案机构微信服务质量记录系列表单样例等材料里,这些也许才是科学研究的本真,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丰富了课题研究的写作形态。
档案学术研究是一个需要机遇青睐,更需要有准备的头脑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我们看到了像陈祖芬教授等为代表的领军人物,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及其成果为档案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在他们身上,我们不仅可以发现捕捉机遇的头脑,还可以发现努力进取的意识和行动。一本书的价值也许并不在于让读者读懂书的本身,而是可能在于在读者掩卷而思的时候所憧憬的未来。《档案机构微信服务质量优化研究》可能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委员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