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间敕修隆兴寺时对宋铸千手观音的改动
2024-08-06邢怀良刘友恒
编者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古称常山、真定。其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享有“古建艺术宝库”的美誉。为凸显燕赵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本刊将连续刊载介绍正定文物及保护的文章,以宣传燕赵大地的历史风物遗存,服务河北大文化建设。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奉宋太祖赵匡胤之命于真定龙兴寺(今正定隆兴寺)历时七年铸造的金铜千手观音立像落成。宋端拱二年(989年)谏臣田锡奉敕撰文的《大宋重修铸镇州龙兴寺大悲像并阁碑铭并序》以华美之词对其进行描述:“既而镕成满月之容,如冠轻霞,升于颢穹。青莲为目,天花饰躬,四十二臂,金色曈昽,七十三尺,宝相穹隆,仰之弥高,瞻之益恭。”而宋代僧人惠演在《真定府龙兴寺铸金铜像菩萨并盖大悲宝阁序》碑文中则以通俗的语句记录了铸像缘起、过程,还详细记述了观音手臂材质及制作工艺:“所有四十二臂,并是铸铜筒子,雕木为手,上面用布裹,一重漆,一重布,方始用金箔贴成。”而关于其原始的宝相尊容,现仅可参看一方金承安三年(1198年)摹刻的隆兴寺大悲阁铜铸千手观音像刻石上的显示(图1)。
元、明两朝均施银装饰大悲圣像,但并未对其进行改动。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应地方大吏屡请,敕命发帑重修正定隆兴寺。首任督修工部侍郎刘浩与直隶总督周元理两人因在井陉民众控官一案中被革职,乾隆帝命二人同于隆兴寺管理庙工效力。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三月二十四日刘浩、周元理为勘估正定府隆兴寺工程银两事遵旨详细踏勘,勘得隆兴寺中路建筑及东路建筑大都屋顶渗漏,椽望糟朽,大木亦有糟伤者,墙垣、地面砖酥碱甚多,油饰地仗崩裂,彩画脱落等。当时根据不同情况拟出了修缮方案。在谈到寺内供奉的佛像维修时则记为“各殿佛像,除大菩萨一尊,业经金辉遵旨勘估铜身做法、另行办理具奏外,其余佛像、悬山、画廊,残坏者找塑新做,旧者俱庄严见新。[1]”可见,此次对隆兴寺佛像的重修工程中,大悲阁内的铜铸千手观音单独列项,并由专人负责。
根据刘浩与周元理在共同管理隆兴寺庙工期间的表现,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九月十七日皇帝谕旨:“闻刘浩在正定,甚不安静,以致诸事掣肘,著来京候旨,所有正定隆兴寺工程,著专交周元理办理。[2]”钦工总理周元理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四月撰书的《重修隆兴寺碑记》云:“以佛香阁为主,而统计四百余间,均须揭瓦粘修,抽换材料。佛像以大铜身为主,而总核像之大小,几以千数,金容俱须重装。大觉六师,则法身更宜重塑。至一切丹雘与垣墙阶级,鲜可仍旧者,工实繁且大。”可见大悲阁内铜铸观音像的维护是此次重修工程中的重要一项。正是在这次奉敕重修中,对寺内所供主尊宋铸千手观音像进行了一些改动。
那到底都进行了哪些改动,缘何要进行改动呢?
一、对观音手臂的改动
正定隆兴寺大悲阁内所供铜铸千手观音,实具四十二臂,除当胸合十双手外,身侧各二十臂。虽然宋代碑文记身侧四十臂为铜筒子状,雕木为手,但我们今天看到的四十臂则皆为木质。所以此千手观音两侧手臂质地的变化即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其实在观音两侧四十只手臂由铜臂到木臂的变化中,还经历了165年仅存合十双手、两侧手臂全无的一段过程。而此状即始于乾隆帝敕命大修隆兴寺期间。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春隆兴寺敕修工程告竣。三月乾隆帝携章嘉国师幸隆兴寺行庆赞礼,并作《正定隆兴寺三叠旧作韵》七言诗(刻于转轮藏阁后御碑碑阴)。在此诗文夹注中出现乾隆帝命取下观音两侧手臂的内容:“旧像凡三十六臂”“三十六臂,既经年久,又复欲坠,不知何时更以钩索悬系梁上。昔年见之,心殊不惬,徒以陈迹,祇因循兹缘一律重修,乃命解脱所系木臂,仍还本相金身。”在前些年关于此观音像何时失去两侧四十手臂问题的研究中,该碑记为重要的文字依据。
虽然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御制碑文所记观音手臂数目、质地与宋碑所记不符,但明确告知系乾隆帝在敕修隆兴寺期间因千手观音两侧手臂“既经年久,又复欲坠,”而敕命将其取下。从此,隆兴寺铜铸立式千手观音变成了仅存当胸合十双手的形象(图2)。
那被乾隆帝“昔年见之,心殊不惬”的宋铸观音,敕修时身侧四十只手臂到底是怎样的状况,又具体是哪一年将其取下?
因对铜铸千手观音的维护是乾隆帝敕修隆兴寺工程中的重要一项,皇帝特命兵部侍郎金辉专管。金辉多次奉旨前往隆兴寺对大佛进行查看。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二月十二日、十三日到大佛寺三层楼上下查看佛像后,记录下了两侧手臂的当时状况:“再查两旁排手四十臂,各长一丈七尺,径圆二尺,系碎条木攒做空筒,用麻绳拴缚,虽佛身上有铜榫,胳膊内并无铁挺安插着实,经年久远,遂至沉落三十余只,故用铁钩悬挂,实与观瞻有碍,总系当初做法不妥之故。[3]”此记明确指出,观音两侧当时仍为四十臂,故乾隆帝四十六年(1781年)诗文中“旧像凡三十六臂”或为误记。但从四十臂质地上看,“系碎条木攒做空筒,用麻绳拴缚”,则与宋代碑文记载的两侧四十臂“并是铸铜筒子”存有很大出入,令人疑惑。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三月十一日金辉率领库掌同德再次抵正定府隆兴寺查看大佛时,刘浩已将左臂排手请下五只。并“今遵圣上教训,请下排手,[4]”此处排手,即指观音身侧手臂。上述所记不仅让人们了解到乾隆敕修前铜铸千手观音两侧四十臂的具体残坏情况,还告知了四十臂的具体尺寸长为一丈七尺、径圆二尺。并明确“遵旨将其取下”的具体时间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三月。
乾隆帝于四十四年(1779年)三月敕令取下千手观音两侧四十臂是对宋铸千手观音的较大改动。但历史的发展并未如乾隆诗文所云“因令洗涤复旧观,双足两臂万古存。”时隔165年后,1944年由北京素食会诸居士共同筹款,重新安装两侧四十只木臂,恢复了佛像本原(图3)。
二、观音像衣纹风带的改变
1933年梁思成先生在兵荒马乱中两次来正定考察,以建筑学界大家的才识和笔触不仅确立了正定在中国建筑史的重要地位,还从佛学艺术鉴赏的角度对隆兴寺不同质地的佛教造像给予了时代鉴定和客观评价。位于摩尼殿内槽背壁长15.7米,高7.5米的塑壁——普陀洛迦山中的水月观音,现被人们誉为“东方美神”。当年梁先生看到后判定“观音一足下垂,一足踞起的姿势,和身段的结构,显然是宋代原塑,虽然被后世涂改了不少,倒还保留一些本来面目。”先生还为修葺大悲阁宋代塑壁而四处奔走呼吁,申请修葺款项。
然而对隆兴寺所供主尊——大悲阁内的七丈三尺的铜铸千手观音像,梁先生在《中国雕塑史》中却持有如下看法:“隆兴寺本尊为观音铜像,为开宝年间物……为我国现存最大铜像。面相虽善,然衣褶线路颇不调和,殆宋物而后世大加修改者也。”
最初看到先生此种说法,甚是疑惑不解。最近看到一则清宫档案资料,方解开心中疑团。原来梁先生所说大佛衣纹情况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至四十六年(1781年)隆兴寺奉敕阖寺大修有关。
前文已述对大悲阁内铜铸观音的维护是此次敕修工程中的重要一项,由兵部侍郎金辉专管。金辉经对观音像实地查看后,四十四年(1779年)二月十四日将观音衣纹风带情况如实呈奏:“此佛除莲座通高六丈一尺,里系铜铸糙坯,外面衣纹风带等处净用黄土泥包做贴金,按佛作增胎造法,所有周身脱落处甚多……总系当初做法不妥之故。奴才现督匠役赶拨蜡样,并画地盘烫样,得时即行持呈预览,但做法必须更改。[3]”八月十七日,“副催长同泰由热河持来旨意帖一件,内开十二日将正定府隆寺大佛蜡样,并拟添侧面风带二条、下座莲花瓣二层石托泥一道,并改做铜台”[5]。
由上述资料可知,因宋铸千手观音外面衣纹风带等处净用黄土泥包做贴金,按佛作增胎造法,周身脱落处甚多。金辉认为,当初做法不妥,需更改之。并拟添观音侧面风带两条,改莲座下石托泥为铜台。自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对宋铸千手观音表面衣纹风带进行改动后,前来正定隆兴寺观瞻大佛者难以数计。即使是佛教艺术专业人士也多为其高度系全国之最所惊叹,很少顾及衣饰这些细节。而梁思成先生则独具慧眼,不仅发现衣褶线路颇不调和,而且确定为“宋物而后世大加修改者也。”清宫档案资料证实了梁先生的判断。可见这位建筑学界大家在佛教造像艺术鉴赏方面亦具颇高造诣。
三、嵌补残缺之处,周身细加工
关于隆兴寺千手观音的铸造过程,宋《真定府龙兴寺铸金铜像菩萨并盖大悲宝阁序》碑记已有记载,但对佛像表面装饰工艺则未提及。
历经八百余年风雨,至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三月十一日兵部侍郎金辉率领库掌同德再次抵正定府隆兴寺查看大佛时,刘浩除“已将左臂排手请下五只”外,还将“佛身增胎地仗去有一半,显露铜胎。原系铸造糙坯,并未凿錾锉磨做细。周身虽有残缺不齐之处,诚如圣鉴,均可嵌补收拾,不甚费手。况此佛众所共知,黄铜成造,掩昧至今,而不露铜。[4]”而此次修缮中“周身加以凿錾锉磨之工,按烧古做法承办,垂之永久,实益观瞻。[4]”
兵部侍郎金辉奉旨多次查看大佛并将其情况上奏后,四十四年(1779年)三月二十五日“面奉谕旨:修造正定府隆寺大铜菩萨佛像,着动用造办处库内银一万两。交金辉专办。[6]”当天,还“面奉旨:正定府隆兴寺大菩萨衣纹边上添做花纹,其发顶上佛亦烧古色,面像漆泥金。[6]”然而金辉于当年五月卒。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九月二十六日“舒文谨奏请旨事,窃惟隆兴寺奉旨发帑,重兴修建,大佛全体,显露铜色,添造佛冠、莲座、天衣、风带,装金烧古,已于上年九月内完竣。[5]”舒文,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五月初九日恩赏给郎中衔,同福隆安、英廉管理造办处事务。
可见,此次重修在去掉佛像残存增胎、对残缺之处进行嵌补的同时,还对原铸糙坯铜身加以凿錾锉磨之工,装金烧古,添造天衣、风带、佛冠等。
笔者根据新近看到的与正定隆兴寺铜铸千手观音相关的清宫档案,粗略分析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至四十六年(1781年)春敕修隆兴寺时对寺院所供主尊宋铸千手观音像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改动。
正定隆兴寺北宋初年奉太祖赵匡胤之命铸造的立式金铜千手观音,以七丈三尺的崇伟之相雄冠天下,是正定众多历史文物的精华和代表。多年来学界对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多有关注和研究。随着封存多年的宫廷档案史料陆续公之于众,对其相关问题的探究将会更加深透。
参考文献:
[1] 乾隆四十四年三月二十四日刘浩周元理奏折含朱批
[2]《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一千九十一
[3] 乾隆四十四年二月十四日金辉奏折含朱批
[4] 乾隆四十四年三月十二日金辉奏折含朱批
[5] 乾隆四十四年各作成做活计档案八月十七日记事录
[6] 乾隆四十四年各作成做活计档案三月二十五日记事录
作者单位:正定县文物保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