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北“小延安”留下的红色印迹

2024-08-06蒲润洲

档案天地 2024年1期

南碾沟(当年南碾沟属龙赤联合县,今属北京市延庆区)位于海陀山东麓,与五间房、石板沟、海沟为一个建制村,主村在海沟。抗战时期南碾沟属平北地区龙赤抗日联合县第五区,解放后属延庆县靳家堡乡,2000年划入延庆区张山营镇。就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旮旯旯,当年却是平北军分区司令部驻地。苏梅、段苏权、程世才、张致祥、覃国翰、杨春圃、詹大南、陆平、陶汉章、吴涛、钟辉琨等同志都在这里战斗居住过,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威武雄壮的抗日斗争。在群众中流行着这样一首歌:“1940年,八路军到北山(延庆称海陀山为北山),宣传老百姓,组织抗日军,还有青抗先(青年抗日先锋队);打鬼子,捉汉奸,纪宁堡子南碾沟,成了平北的小延安;五里坡做军鞋,杨树河造炸弹,‘饱了横’(指伪军吃饱了发横)不敢来欺侮咱,受苦难的老百姓笑开颜。”1941年平北军分区司令员覃国翰写的《平北抗日斗争散记》,在“建设根据地”一节,提到当时人们将平北根据地的中心南碾沟,称为我们的“小延安”。南碾沟也因此被平北广大军民誉为“小延安”。

荒山雪野筑军营

1941年,覃国翰带部队来到海陀山区,见到了红二六军团时的老战友段苏权。段苏权指着前面白雪皑皑的山谷说:“那就是我们的宿营地——南碾沟。”覃国翰问:“部队在什么地方宿营呢?”段苏权说:“就在这里。我们有地方,整个大海陀山都是我们的。我已作了计划,明天起,我们自己动手盖房子。今晚嘛,只能让战士们委屈一下子喽!”

平北军分区面临的第一个“战役”,就是沿着南碾沟东西两面山坡构筑营房。战士们从群众家里借来斧头、铁镐、砍刀以及扁担、土筐等工具,轰轰烈烈地向大海陀山“宣战”了。为了建立一个稳固的根据地,大家你追我赶,争分夺秒,有的平整地面,筑墙垒石;有的挑土运泥,扎棚搭架;有的砍树刨木,打造门窗。群众也自发前来帮忙,并啧啧称赞:“你们部队的人真行,扛枪能打仗,拿斧能建房。”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奋战,平北军分区整整齐齐地建起来了,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特务连等陆续有了办公之地。部队的营房也落成了,战士们结束了风餐露宿的生活,井井有条地开始了新的战斗生活。大家自豪地把南碾沟称作我们的“小延安”。

革命理想高于天

平北军分区通过电台时刻保持与冀热察挺进军、晋察冀军区和中央军委的联系,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思想与战略方针。战士们都说,我们要学习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将南碾沟建成稳固的抗日根据地,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长刘力生在《南碾沟平北部队抗战司令台》写道:“抗战望延安,窑洞灯光洒。一言重九鼎,神州仰灯塔。”

理想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无穷的革命力量,“小延安”一经诞生就成为抗日健儿的精神支柱。战士们生龙活虎,斗志昂扬,每每谈起“小延安”,都感到无限自豪。白天,他们在操场上练习射击、刺杀、掷手榴弹,杀声此伏彼起;晚上,他们在“小延安”的茅屋里看书、学习、谈理想信念。战士们还在山坡上开辟了一片四五十米宽的操场,横拉一条绳子,变成一个蛮不错的排球场;有时又在操场两头竖起木桩,上面放个铁圈当篮球架。尽管场地不够,但他们在战斗间隙娱乐起来也挺开心。只是当球飞进山谷可就麻烦了,取上来往往需要大半天时间。

坚如磐石斗敌顽

平北军分区一边抓紧军事训练,一边伺机消灭敌人。老10团深入到昌平、顺义、怀柔、密云等县打游击,牵制古北口、承德一带的伪满洲军;平北支队(后改编为40团)在赤城、延庆、怀来、崇礼、沽源、张北一带打游击,牵制张家口一带的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

敌人连连遭到袭击,又找不到八路军的影子,便兴师动众,穷兵黩武,到我根据地疯狂“扫荡”。为了捣毁我们的指挥机关,他们集中大量兵力对付“小延安”,并对“小延安”附近的村庄烧杀掳掠,妄图切断我们与群众的联系。得知消息后部队及时转移,当敌人气势汹汹地扑到南碾沟时,我们的部队早已无影无踪,留给他们的只是空无一人的营地。敌人气得七窍生烟,一把火将我们的营房烧得精光,并且连群众的房子也烧了,仅1942年营房就被烧了4次。等敌人一走,战士和群众又开始重建家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延安”始终坚如磐石、岿然不动。

军民团结如一人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在“小延安”,抗日军民空前团结,军队关心群众生活,解决群众困难,春天帮群众送粪播种,秋天帮群众收割打场,群众看病吃药一律免费。

群众则把八路军当作家人。1940年6月27日,苏梅率平北工作团的十几个人来到这里,分别住在白老四(白文典)和白老五(白文礼,住石板沟)两兄弟家中。同年秋段苏权到平北后,也住在白老四家,苏梅代号是“72”,段苏权代号是“71”。覃国翰到平北后,同样住在白老四家。詹大南、陆平等人曾住在白老五家。随军记者金肇野在日记中写道:“白老五,你的住房是当今抗击日寇的作战司令部;是平北人民的心脏,紧紧掌握着平北地区人民的命运。平北的抗日军民无不向往你。也就是这间土屋,它不怕风吹雨打,曾领导平北地区人民,开创了平北抗日根据地。”一天晚上,覃国翰和段苏权正在喝萝卜汤,白老四送来一小盆玉米面汤,非要看着他俩吃下去再走。他俩只好往碗里拨了一点,待白老四走后就让通讯员把面汤端给他的孙女。又一天晚上,突然收到敌情报告,覃国翰和段苏权马上起身,他们穿棉衣时感到口袋沉甸甸的,一摸里面装了几个山药蛋。原来白老四硬是从挖过的地里又刨出十几个山药蛋,煮熟后全家老小每人分一个,剩下6个就偷偷塞进了司令员和政委的棉衣口袋。

群众全力支持抗日工作,即使是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1943年9月,在敌人到南碾沟(下转14页)(上接10页)“扫荡”前,覃国翰将一些重要文件交给村妇救会主任杨金花保存,杨金花和丈夫晏广路把文件藏进了山洞。两三天后,杨金花担心文件不安全,便赶着一头猪做掩护前去查看,路上不幸与敌人遭遇。危急关头杨金花从山崖跳下却被树杈挂住了,敌人把她拖上来拷打审问,她咬紧牙关,一言不发。有两个汉奸认出她是村妇救会主任,便把她推下悬崖并冲她开了几枪。杨金花使出全身力气翻身朝山下滚去。后半夜,身负重伤的杨金花被乡亲们救回,最终将保存完好的文件安全交给了覃司令员。

红色印迹励后人

“小延安”的红色印迹还有很多,如平北的第一份报纸《铁军报》诞生于这里,《挺进报》社1942年由平西移至平北,最初也曾驻在这里,丰滦密区队政委王波牺牲后追悼会在这里召开,平北拥军拥政模范赵顺在这里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平北群英大会先在朱家沟召开,发奖大会则移至这里举行……

如今,南碾沟还遗留着一些当年的军营遗址等红色印迹。“这里原有毛石砌筑的简易民舍50余间,现存房址22间,包括军分区领导干部住址以及武装部、特务连、电台、机房等部门。附近山沟还分布着平北党政领导干部驻地,以及军分区政治部、供给处、修枪所、染布班、被服厂等部门。”(见2021年12月29日《延庆报》)

1981年7月1日,中共延庆县委、延庆县人民政府在南碾沟村西原平北军分区司令部遗址,建起平北军分区司令部纪念碑。2021年,在建党百年之际,延庆有关部门又重新修缮了纪念碑,新碑通高约3米,宽约1.5米。整体坐北朝南,为大理石和花岗岩干挂形式,正面雕刻“平北军分区司令部遗址”,背面雕刻为原碑文。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平北“小延安”留下的这些红色印迹,正是我们“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教材。

作者单位:河北省赤城县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