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DCA循环模式的高职院校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2024-08-06范丽娟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9期

[摘 要] 基于PDCA循环模式的高职院校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旨在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该体系包括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四个阶段。计划阶段需要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深入调研,明确就业需求和不足,并制定详细的就业能力培养计划;执行阶段需要根据计划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调整;检查阶段需要对教学及活动成效进行评估,查找问题;处理阶段则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该体系可以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缓解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PDCA循环模式;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9-0085-04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升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衔接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重要桥梁,其人才培养质量与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但与市场需求相对接的有效就业率和高质量就业水平仍有待提升,尤其是在新经济形态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创新性的特点,这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DCA(Plan-Do-Check-Act)循环模式源自质量管理领域,是一种系统性的改进方法论,强调计划、执行、检查与行动四个阶段的连续循环。将该体系引入高职院校就业能力培养中有助于提高培育过程的实效性,推进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一、PDCA循环理论

PDCA理论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提出的,包括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处理)四个方面(如图1)。其优势在于组成部分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而是周而复始环形推进,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工作效率优化和质量提升有很大益处,符合新形势下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需要。

四个阶段的循环过程,能够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在高职院校就业能力培养中,PDCA模式可以识别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及时调整和优化培养策略,从而形成一个动态循环、持续提升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

通过文献综述可以发现,PDCA循环模式已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效。在某职业院校师范生就业管理中,PDCA模式被用于完善就业管理体系,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在护理类学生的临床实习管理中,PDCA模式则有助于规范化实习过程,提升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进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此外,PDCA循环模式也被应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商科人才培养等方面,显示出其在教育领域内的广泛适用性和有效性。

将PDCA循环模式引入高职院校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优化中,有望为解决当前高职学生就业难题提供新的解决途径。通过计划阶段的市场需求分析与课程设计,执行阶段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能力培养,检查阶段的成效评估与问题诊断,以及行动阶段的改进措施实施与成果巩固,高职院校可以构建一个更为完善和高效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启航,还对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和社会人才供给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基于PDCA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探索PDCA循环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优化策略时,我们需要关注一系列推进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涉及教育体系自身的局限性,还包括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一)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

由于高职院校之间存在资金、师资和设施的差异,这可能导致学生接受的就业服务、实践项目的效果参差不齐,进而影响他们就业能力的提升。此外,课程设计方面,若不能紧跟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即便是在PDCA循环的框架下,也可能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僵化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往往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这与PDCA循环强调的实践性和动态性相悖。因此,即便采用了PDCA循环模式,如果教学和评价方法不能同步更新,将难以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外部环境的变化带来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高职院校需要及时捕捉这些变化并快速响应,这对教育体系的灵活性和前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也意味着高职院校不仅要关注国内市场的需求,还要考虑如何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四)社会经济因素对高职院校的就业能力培养产生影响

经济波动可能导致就业市场的不稳定性增强,从而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此外,社会对不同职业的认知和偏见也可能干扰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重点。

三、基于PDCA循环的高职院校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一)计划(Plan)阶段,即对就业市场进行深入分析,明确行业需求与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需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设计符合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和实训项目。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确保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要求的同步更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1.就业能力需求调研

建立常态化的就业能力需求数据库,实时追踪并解析各行业对职业技能的最新要求,结合走访调研或者第三方调研报告分析,深入分析和研究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行业、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包括专业技能、通用技能、职业素养等多个维度软、硬实力指标,为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

2.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根据调研结果,调整和完善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相吻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适应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技能。

3.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积极寻求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实施订单班、开展工学交替等模式,让学生的课堂学习直接对接企业一线生产场景;将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和职业场景融入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对实际工作岗位的认知和适应能力。

4.就业指导服务规划

制定全面、系统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培训、心理调适指导等,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求职成功率。

就业指导服务不单单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与心理素质的塑造。首先,在职业生涯规划层面,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咨询服务,邀请行业专家、人力资源顾问以及成功校友进行讲座分享,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领域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所需的核心能力。通过一对一咨询、在线测评工具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认知,明确个人兴趣特长与职业倾向,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路径,为未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针对求职技巧培训,开展一系列定制化的训练活动,如简历撰写工作坊、模拟面试大赛、商务礼仪讲座等,使学生掌握从信息搜索、职位申请、面试准备到合同签订等一系列完整的求职流程操作方法。同时,定期举办招聘会、企业宣讲会等活动,提供丰富的实习与就业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身的求职策略和技能。另外,心理调适指导是整个就业指导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和咨询师团队,为面临求职压力的学生提供心理支持与疏导,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求职心态,应对可能遇到的挫折与困难,确保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容面对各种挑战。

5.构建强有力的就业工作团队与联合教研体系

校内构建跨专业、跨部门的教学与就业指导共同体。结合经验丰富、行业知识扎实的专业教师组成的核心团队,通过常态化的团队协作机制,确保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得到有效管理和推进。同时,积极拓展与校外各方的合作关系,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界的技术专家、HR以及优秀校友资源,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以便及时洞察市场变化,精准制定适应市场需求的就业策略。

(二)执行阶段(Do):实施就业能力培养策略与优化教学过程,重点在于落实计划阶段提出的各项改革举措,确保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得以有效运行

课程改革与优化:根据计划阶段设定的培养目标,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和优化,推行项目化、案例化、模块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强化: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完善实训室设施设备,组织学生参与真实的工作项目和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现场解决问题能力。

校企合作深化:积极推动校企合作项目的落地实施,定期组织企业专家进课堂、教师赴企业研修等活动,加强校企双师队伍建设,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就业指导服务完善:开设系列就业指导课程,组织各类就业创业大赛,开展一对一的职业咨询服务,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信息资源和高效的就业服务平台。

具体可通过推进模块化就业课程体系“1”和实践平台“N”的双通道实施。

1.模块化构建就业课程体系“1”,包括:引导学生善于利用各种“器”,即学习渠道,如有道、慕课等网络学习平台,注重考查学生对于“术”——决策方法、简历制作等工作方法的掌握情况,还要特别关注“道”,检验学生是否具备正确的职业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为了更好地达成这一目标,前期需要根据不同专业背景,提炼行业价值基因,并深入挖掘各专业特有的职业要求和职业规范。通过构建课程模块案例库、校园人物案例库、企业项目案例库等资源,加强价值宣贯,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价值,提高职业素养(如图2)。

(1)在课程模块案例库中,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设计课程模块,涵盖专业特有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职业竞争力。

(2)校园人物案例库则是由一系列成功校友的真实案例组成的。这些案例涵盖各种职业领域和行业背景,旨在为学生提供可借鉴的职业发展经验和成功案例。通过了解这些校友的职业历程和成功经验,学生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并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充分准备。

(3)企业项目案例库由众多行业内的实际案例组成。这些案例不仅涉及各种行业领域,还涵盖各种工作场景和问题类型。通过分析这些案例,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内的实际情况和问题解决方法,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N”实践平台为载体,深入挖掘校内资源,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职途灯塔”项目,打造一个具有思想引领作用的“红色”品牌,创建“党史听我说”等网络学习平台,以坚定学生的政治信仰。通过“技能亮剑”项目,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等技能竞赛,这些项目不仅可以展示学生的专业技术、创新创意水平,更是教育和经济社会的深层次沟通碰撞。通过“生涯追梦”项目,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文体先锋、竞赛达人勇于展示自己的才华,树立榜样,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如图3)。

实践平台的搭建实现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实现思政课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专业实习实训基地联动,实现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联动,将课程的核心价值和就业技能的提升贯穿全过程。

(三)检查阶段(Chect):监控计划的执行情况,明确效果,查找问题

检查总结执行过程中的不足,对教学及活动成效进行评估,是构建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

1.完善督导制度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督导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定期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估和指导。听取教师、学生和家长、企业等多方反馈,及时发现不足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质量。

2.建立多维度的效果反馈机制是评估教学活动成效的关键。除了督导人员的评估,还应当收集社会企业、领导同行、家长、学生的多方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包括学生的成绩、参与度、满意度等,以及教师和领导同行的评价和反馈。通过综合比对这些数据,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教学效果,为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在获取数据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教学效果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明确教学效果的具体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四)行动阶段(Act):基于反馈结果持续改进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根据检查阶段获取的反馈信息,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就业能力培养体系进行修正和完善,形成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

1.问题诊断与原因分析:对检查阶段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查找问题根源,确定需改进的关键环节。

2.改进措施制定与实施:针对问题所在,结合PDCA循环理念,制定具体可行的改进措施,并在下一个培养周期内实施。

3.改进效果评价与巩固:在新一轮的培养过程中,对改进措施的执行效果进行再次评估,若改进效果明显,将成功经验固化到体系中,形成长效机制;若效果不佳,则继续进行问题诊断,直至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

处理检查结果时,要对成功的经验进行肯定,并将其标准化,以确保在未来的项目中能够再次成功地应用这些经验。而对于失败的教训,则需要进行总结,以避免在未来的项目中重蹈覆辙。如果失败的教训涉及项目方案的问题,那么我们需要回到P阶段,调整和完善方案,以确保项目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

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是就业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不断总结和调整,我们可以使就业体系的思想方法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图像化和科学化。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就业体系的运作规律,还可以为未来的就业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对待每一次检查和总结,不断完善就业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学生。

四、结束语

在构建基于PDCA循环模式的高职院校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软技能。还需要通过持续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和优化就业能力培养体系。

PDCA循环模式为高职院校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优化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法论。通过在培养过程中实施计划、执行、检查和行动的循环,高职院校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参考文献:

[1] 何莹.后疫情时代职业院校师范生就业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20.

[2] 汪小翠.基于PDCA循环的高职护理类学生临床实习规范化管理与赋能就业路径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3(14):196-199.

[3] 李均培.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22.

[4] 史兹国,朱义令.PDCA循环在地方师范院校商科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上海商业,2022(11):166-168.

[5] 狄佩佩,乔亮,王素芳.PDCA循环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 (4):11-16.

[6] 郑军,蒋成飞.基于PDCA模型的高校“新经管”建设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1):47-52.

[7] 王鹤霖.PDCA循环视角下高职经管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内在逻辑、演绎进路与实践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3(34):69-72.

[8] 陶庆生.校企协同育人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品位·经典,2023(22):103-106.

[9] 蒋虎.产教融合驱动下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管理创新策略[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6(10):101-103.

[10] 刘凤娟.“00后”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10):43-44.

◎编辑 王亚青

①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PDCA循环模式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SJYB0795)。

作者简介:范丽娟(1983—),女,汉族,江苏盐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视觉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