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五位一体四链融通”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2024-08-06刘志华黄晓明刘旭刚
[摘 要] 针对高职院校存在的“专业设置与产业匹配度不高”“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不深入”“教、产、研人才,能力互补不均”等问题,提出由政府、行业、学校、企业、研究机构五个主体,通过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实体化运作、开展产教融合共同体及产业学院建设实践、推动职教“走出去”等路径,有效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四链融通,实现多方协同育人。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五位一体四链融通”;协同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9-0077-04
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也是培养我国装备制造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因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基础不牢、质量弱等问题较为突出,近些年来,党和国家为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同时,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竞争力。在建设制造强国和技能型社会背景的推动下,不断深化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优化校企协同育人,为国家培养更多满足社会生产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一、产教融合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产教融合现存主要问题
结合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匹配度不高。二是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不深入。三是教、产、研人才,能力互补不均。
(二)我国产教融合问题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众多国内专家学者结合所在高职院校与地方产业,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例如从高职院校这一层面提出,专业设置应满足区域产业需要和专业优势,在校不仅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提升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实训基地建设与实际需要深度融合,服务学生和企业,做到资源共享;从教师层面提出,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不仅要搞懂学情,还要深入研究市场行情,在此基础上,理清教学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坚守日常教学阵地,守好自己的责任田,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学模式,最终提升教学质量;从企业层面提出,以行业为依托,以良心为己任,为高职院校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承担起区域经济与社会责任。引领学生正确定位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弘扬内部企业工匠精神,勇于承担校企合作分段培养任务,落实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三)现状分析结论
与国外职业教育相比,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近些年才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作用越来越大,国内专家学者结合我国国情,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仍有一些领域未能充分涉及,尤其是中观层面的区域研究还相对有限,相关文献也不多。结合以上情况,本文将从产教融合的模式构建、实现形式以及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
二、产教融合“五位一体四链融通”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
产教融合“五位一体四链融通”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中,“五位”指的是政、行、校、企、研。“政”指政府,政府出台的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与指导性文件,确定发展方向、谋划领导机制、制定支持政策;“行”的主体是行业协会,主要起主导作用、示范效应,其作用是制定章程、用好政策、搭建平台;“校”的主体是高校及其教师和学生,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融入企业员工的培养工作、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企”的主体是企业及用人单位,其作用是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共享资源、推动地方经济高效发展;“研”的主体是科研机构、研究院所,支持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升企业创新创业能力、联合企业开展成果转化。
通过搭建“政行校企研”五位一体协同育人平台,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四链融通,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政府相关部门要健全相关法律政策制度体系,在财政拨款、项目支持、人才就业等方面给予学校、行业协会支持,激发学校、行业协会办学活力;行业协会要加强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桥梁作用,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在学校资源整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方面贡献智慧与力量;职业院校要主动作为,深化校企合作广度、力度,找准人才培养重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科研水平,为企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提供技术研发支持;企业要找准校企合作切入点,聚焦领域专长,创新合作模式,提升合作成效。此外,学校应积极与科研机构及研究院所开展科学研究、项目合作,实现合作成果反哺教育教学,进一步推进科教深度融合(见图1)。
三、产教融合“五位一体四链融通”协同育人模式的实现形式
(一)以实体化运作为抓手,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以办学模式为重要突破口,寻找政、校、行、企、研各方利益结合点,努力探索混合所有制、股份制改革。构建治理结构清晰,共享资源、合理分配、共担风险的实体。优化资源整合,增强各方主体参与活力。依托产业园区,选择区域内行业领先的产业合作,学校以自身资源为投入,企业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产业学院建设。在人才培养、创新技术、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1]。组建由学校全资的资产经营公司与公司合资成立航空技术有限公司。由公司成立全省首家实体化运作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民航技术产业学院。强化学校党委对产业学院的全面领导,厘清学校、资产经营公司、航空技术公司和民航技术产业学院四者之间的关系。航空技术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承接民航技术产业学院飞机维修类专业课程教学管理,开展对外培训和技术服务。作为学校的二级教学机构,民航技术产业学院由学校派驻书记,企业总经理担任院长。依托产业学院,校企双方共同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开发实训项目、双方人员互聘等通力协作。混合所有制民航技术产业学院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的专业内涵发展,用高水平专业建设引领职教改革和育人实践,做到育人、资源、专业、企业“四融合”。
(二)以产业学院为载体,助力校企深度合作
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以服务区域内主导产业的专业群为纽带,共同打造由政、行、企、研、校参与的产业学院,在专业规划、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上共同发力,形成专业、产业、行业、企业“四业”共振。学校于2023年3月获批工信部“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单位。将“双高计划”与产业学院建设试点相结合,聚焦装备制造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多方搭建了企业与学校管理并行的产业学院规划、管理和执行“双线三层”架构的校企合作平台。构建合理的利益协调分配补偿机制。产业学院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专业特点和企业需求实行差异化的产教融合培养。一是根据工业母机类专业群特点和企业人才需求,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实行差异化的产教融合培养,校企共享师资、技术、项目资源,共同制订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助推区域重点产业发展。二是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校企师资产学互融。通过校企协同管理机制推动企业实行师带徒津贴,激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和工匠承担教学工作;通过建立专业教师下企业与职称评聘挂钩机制,实现专业教师到生产一线,熟悉生产工艺、掌握操作技能,成为真正的“双师”。
(三)以产教融合共同体为引领,整合优化资源
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整合资源,与政、行、企、研共同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依据产业规划和市场人才需求,紧盯就业,不断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同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群课程体系、修订教学评价标准。开展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培养。开发针对企业职工的岗前培训、岗位培训,服务中小企业,开展产品升级、工艺改造、技术创新等,课程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四链”融通。学校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整合各方资源,建工业母机产教融合共同体,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一是健全共同体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召开省级工业母机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制定共同体制度和章程,研究共同体的工作计划。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设立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以行业职业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的专业标准体系,审议工业母机高端制造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合作开发和共享课程资源,联合编印形式多样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共享设备、师资,共建实训基地。三是建设高水平的教科研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立专业教师、专家、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及高技能人才资源库;开展人才交流、学术和技术专题研讨、合作研发和培训;建设共同体人力资源互惠交流机制,开展校企之间人员互派挂职。四是搭建技术研究公共平台。建设共同体公共实训基地和师资创新团队,共同研讨工业母机制造新思想、新理念、新标准、新技术,开展工业母机高端制造技术的试验和推广。五是打造品牌赛事。合作举办工业母机制造专业技能竞赛,承办行业比赛。
(四)以技术技能创新平台为依托,探索“科教融汇”新路径
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到“科教融汇”,统筹安排教育、科技、人才。与政府、研究所、企业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实现实践教学、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为一体。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工艺改造、技术服务等,实现前沿性、交叉性、综合性“三性一体”。学校与本科学校省级“先进装备智能维护工程研究中心”和省级“先进装备智能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强强联合打造高等学校科研团队,联合某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多家装备制造类专精特新企业,打造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系统供应商与制造企业“四位一体”的科教融汇共同体。瞄准产业技术前沿和企业发展实际需求,开展科研和协同攻关,推动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解决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
(五)以“中文+职业技能”为支撑,推动职教“走出去”
学校统筹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云南省“3815”战略、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定位,充分发挥云南省的区位优势,为职业教育“走出去”开辟新路径。实现国内学生、国际学生、企业培训生“三生”培养。学校结合装备制造业领域的专业优势,制定了适合自身发展、具有云南职教特色的“走出去”策略。一是开展职业教育国际服务,探索“中文+职业技能”职教育人模式。学校分别在菲律宾、老挝建立了工业机器人、机电一体化培训人才培养基地,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承接云南省人社厅“中缅”万千百技能人才培训项目。二是协同中资企业“走出去”,建成“南亚东南亚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中心”,为国内外企业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培训及考试工作提供有力支撑。通过线上授课方式为越南中资企业组织开展“互联网+中文及企业文化”培训,服务“走出去”中资企业;为缅甸多所高校师生开展职业课程培训活动;联合培养应用越南语专业学生;为老挝职业学校量身定制机电一体化、机动车检测职业标准,制定工业机器人、汉语会话等课程标准。
四、加强产教融合管理体系和机制建设
产教融合管理体系和机制建设是关键的一环,关系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具体落实与成效,要确保产教融合“五位一体四链融通”协同育人模式的有效运行,必须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建立运行机制,才能保证育人工作高效、科学进行。产教融合的运行体系以共生理论与机制为指导,着力激活各主体的能动性,以实现协同育人为目标,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更具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
(一)组织领导机制
依托学校理事会,以理事会章程和议事制度为基础,架构与学校管理并行的理事会规划、管理和执行的管理平台。
实现学校领导与企业高层、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与企业中层、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分层对接协同推进产教融合工作。
(二)工作推进机制
有效实施产教融合,要创新其组织形态,不断完善校企双方合作体制机制。一是丰富产教融合载体的表现形态,积极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汇聚校企产学资源,构建校企发展新平台,服务和促进产业发展。二是突出产教融合中产业的基础地位。产业发展是产教融合的前提,产教融合要依托在产业链发展基础上,与产业发展同频率共振。三是明确产教融合中教育的服务角色。明确教育在产教融合中的服务定位,实现产教融合应以为企业解决问题为前提,以产业发展方向为合作方向,向产业集聚的方向聚合教育资源,更好地实现教育服务产业与经济发展[2]。
(三)质量评价机制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做好教学管理、过程管理、目标管理,通过教学检查、课堂督导、课堂评教,及时将信息反馈给专业,进行动态调整。利用数字化手段,建设“五纵五横一平台”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实时监测。“五纵”,即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五个系统;“五横”,即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一平台”,即搭建一个人人参与、处处覆盖、实时共享的现代信息技术平台。
针对专业建设自我诊断结果,需要进行分析,建设“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运行模式,促进专业群可持续发展。实施“前台+后台”的工作方式:前台负责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检测、预警、改进)采集,后台负责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的数据分析与诊断。做到前台采集汇总,后台分析与诊断,工作与保证同步,学习和创新驱动,实现从管理到治理、从理论到实践、从模式到习惯、从组织到个人的全面转变[3]。
五、结束语
产教融合“五位一体四链融通”协同育人模式,紧扣立德树人目标,以多方参与协同育人为抓手,主要体现在以实体化运作为核心的办学模式改革、以产教融合共同体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产业学院为载体的机制体制创新、以技术技能创新平台为引领的科教融汇试点和以职教“走出去”发展新方向为核心的专业改革五个方面,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体现,具有较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鸿,赵昕.创新引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探索的特色亮点、政策趋势与发展路向: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产教融合”主题获奖成果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5):51-58.
[2] 王扬南,邢菲.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践与发展思考: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体系建设”主题获奖成果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5):25-33.
[3] 袁洪志.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与运行实务[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
◎编辑 栗国花
①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规划2023年度一般规划课题“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BC23053;主持人:刘志华)。
作者简介:刘志华(1976—),男,汉族,云南昆明人,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电气自动化技术、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