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小档案——三彩釉陶载乐骆驼
2024-08-06李想
名称:三彩釉陶载乐骆驼
尺寸:骆驼头高58.4厘米,首尾长43.4厘米;舞俑高25.1厘米
年代:唐
材质:三彩釉陶
出土: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丝路漫漫,驼铃悠悠
每当提及丝绸之路,我们脑海中便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群骆驼驮着沉重的货物,整齐地行走在无垠的戈壁和沙漠中,它们朝着远方不断前行,步伐勇敢而坚毅。骆驼之所以和丝绸之路紧密捆绑,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符号象征,主要源于其强大的生命力。丝绸之路漫长而曲折,其中有很多道路途经茫茫的戈壁和沙漠,很多牲畜根本无法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更别说驮着重物前行了。骆驼则不同,它们性情温顺、耐力坚韧,既能在炎炎烈日下找到生命之水,又能适应严寒和酷暑,还能在漫漫黄沙中找到归路,它们以超强实力获得“沙漠之舟”的美誉,是古代往返于丝绸之路上的人们的不二之选,在古代商队贸易乃至国家政治军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骆驼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家畜,有着数千年的驯化饲养史,在中亚、西亚地区的驯养历史则更为悠久。在古代文献中,骆驼被称为“橐驼”“牥牛”或“封牛”等。起初,我国中原地区并没有骆驼,直到战国时期才开始有骆驼传入,但也主要局限在与少数民族接壤的燕、赵、秦等诸侯国。《战国策》中记载,苏秦游说楚王时,提到燕国驯养骆驼,楚王对此羡慕不已,足见当时骆驼在中原地区非常稀有,就连一方诸侯也没有几头骆驼。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汉代初年,彼时,骆驼在中原地区还被人们视为奇兽。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原地区开始多见骆驼。2001年,考古工作者在发掘汉昭帝平陵2号随葬坑时,发现坑内有大量的驼骨。后经鉴定,这些驼骨来自三只骆驼。在同一个墓坑的另外一侧,还出土有四辆驼车。驼车的首次出现,暗示着当时骆驼已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畜力,骆驼被中原农耕民族所“汉化”,也是丝绸之路对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生活重要影响的表现之一。除了驼骨外,两汉以降,中原地区还出土了越来越多的以骆驼为题材的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造型各异,栩栩如生。
北朝是表现骆驼形象的一个高峰期。在很多北朝贵族墓葬中,都出土有骆驼俑,它们驮载着各种不同的货物,特别是驮着丝绸,成为当时极富象征意义的造型,彰显着丝绸之路的繁荣,以及这一时期东西方贸易的频繁。墓葬中出土的文物,与古代文献中的相关记载也相吻合。如《魏书·吕光传》中记载,吕光进攻西域,班师东归时,就依靠庞大的驼队载运战利品,驼队里的骆驼数量达2000多只。北魏太武帝灭北梁后,龟兹、高昌乃至中亚的粟特、西亚的波斯等国多次前来朝拜,骆驼正是他们往来的重要交通运输工具。
来往的骆驼印记,见证着丝绸之路的历史与延续。2014年6月22日,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项目。这条绵延数千千米、联结多种文明的通道,打破了东西方交流的壁垒,对东西方的货物贸易、科学知识的传播及文化艺术的实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华文明因它而更加丰富多元,世界文明也因它而更加灿烂辉煌。
“丝绸之路”的概念最早由外国学者提出,指西汉张骞、东汉班固出使西域时开辟出来的通道。后来,这条通道成为东西方货物贸易的商道,由于丝绸是这条商道上最重要的大宗商品,因此得名“丝绸之路”。后来,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对外交流通道的统称。丝绸之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的是起始于古代中国的长安或洛阳,经甘肃、新疆到达中亚、西亚,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有学者称其为“西北丝绸之路”。实际上,除了这条人们耳熟能详的丝绸之路外,还有“海上丝绸之路”和北方游牧民族开辟的“草原丝绸之路”,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通的经滇、缅至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这比文献中记载的张骞凿空西域要早得多。我们常说的丝绸之路,通常指狭义的丝绸之路,即“西北丝绸之路”。
“胡儿制骆驼”
隋唐时期,中外交流日益频繁。隋炀帝在位时,曾派重臣裴炬常驻张掖,使“西域诸国悉至张掖交市”。后来,隋炀帝还亲自西巡,在张掖召集西域二十七国的君主和使臣前来朝见。这次中原王朝绝无仅有的皇帝西巡,直接推动了中原与西域诸国交通的畅通和文化的交流,将丝绸之路从最初的只是想与西方接触的强烈愿望,转化成为一次新的实践过程。
相较于隋朝,唐朝对中外交流的重视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唐代诗人王维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形容的就是长安城大明宫里各国使节聚集的盛况,也是唐王朝和各国之间频繁交流的缩影。为了加强对外交流,唐朝政府还专门设置了鸿胪寺、典客署、礼宾院等机构,负责接待外国人,为他们提供食宿、医疗、翻译等服务。除此之外,外国人还可以在唐朝参加科举考试、经营店铺酒肆,甚至可以娶妻生子,和当地人几乎没有区别。
丝绸之路上来往的商队络绎不绝,对骆驼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骆驼在时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这一变化直接体现在那一时期的丧葬文化中。在墓葬中,与骆驼相关的随葬品不仅数量激增,而且体形越来越大,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造型各异的骆驼雕塑了,它们有的驮着货物踽踽前行,有的张嘴引颈高声嘶鸣,有的屈膝而卧整装待发……骆驼身上驮载的货物种类也越来越多,有货袋、丝束、兔皮、长颈瓶、胡瓶、扁壶、织物、毛毯等,不禁令人联想到“无数驼铃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的场景。
除此以外,这一时期的骆驼雕塑还涌现出了新的创意,那就是将骆驼与胡人紧密联系在一起。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的骆驼雕塑,大多都配有人物雕塑,他们或牵着骆驼,或骑在骆驼背上,这些人几乎都是胡人。胡人牵骆驼、胡人骑骆驼的雕塑,既是随葬品,也是艺术品,再现了当时的现实生活,也印证了杜甫的那句“胡儿制骆驼”。
之所以出现这样新的组合,主要是由于当时的人们对丝绸之路有了新的理解。货物的贸易、文化的交流,自始至终都建立在人员流动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往返于丝绸之路上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凿空西域”则只是一句空谈,丝绸之路也就不复存在。丝绸之路上的胡人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因此,在当时的人们心中,“骆驼载货”和“胡人”理所当然就应该在一起,也就出现了骆驼与胡人的组合。
骆驼载“乐”
骆驼既不是胡人的“专享”,也不只是驮载货物。唐代骆驼雕塑上的内容,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
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的三彩釉陶载乐骆驼,就让我们耳目一新。墓主鲜于庭诲是唐玄宗的得力干将,曾参与平定“韦后之乱”,官至唐右领军卫大将军、上柱国。其墓葬中的这件唐三彩釉色鲜明润泽,造型生动优美。只见骆驼昂首挺立,其背上垫有彩色圆毡,毡上架出平台,装饰成一座华美的小舞台,平台上面也铺有一条五色条纹的长毡。台上有五个演员,从面容分析应是三个胡人和两个汉人。从布局看,中间站立着一个穿着翻领绿袍的胡俑,他右手前抬,左臂舞袖低垂;髯须浓密、眼睛圆睁、嘴正张开,似在和乐而舞,并伴以歌唱。在他的周围,坐着四个持乐器的人,他们戴着襆头,身着翻领半袖大衣,脚蹬皮靴。左前方穿着蓝色翻领服的胡人,弹奏着波斯式的四弦琵琶;其余三人手中的乐器已经遗失,考古专家根据造型并结合其他相似的器物推断,左后方穿着绿色服饰的汉人应该吹着筚篥,右侧两人手中所拿的乐器应该为某种鼓。
据考古专家推测,他们演奏和歌唱的很可能是流行于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胡部新声”。胡部新声有别于纯粹的胡舞,传自河西少数民族地区。在唐代,西域的西凉、高昌、龟兹、疏勒等地的乐舞表演已经十分成熟。西域地区擅长乐舞的胡人艺术家们跟着商队,穿越漫长的丝绸之路,来到唐朝都城长安城。一时间,长安城好不热闹,出现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的繁荣景象。骆驼之上的乐者演奏的乐器门类齐全,既有琵琶、箜篌、筚篥等来自西域诸国的乐器,也有笙、排箫等中原乐器,中西合璧,组成了一支毫无f8069f9fcbf836775dd54b8f8f0b59a4e40bbc0a0c6263b5b9fd1309672dc17d违和感的乐队,就连乐手和舞者也是“胡汉交融”。
1959年,在陕西省西安市郊区中堡村唐墓出土了一件类似的三彩骆驼载乐俑。骆驼背上安置有一块椭圆形的毯子,其上架设了一个平台,上面有七个乐俑:前两个乐俑,一人捧笙,一人执箫,均作吹奏状;右侧两个乐俑,一人手执箜篌,一人抱着琵琶,皆为弹拨状;左侧两个乐俑,一人托笛,一人执拍板;最后一个乐俑,托着排箫作吹奏状。在七个乐俑中间,立有一个女俑,她右手前举,左臂后撤,作歌舞状,给人以栩栩如生的感觉。小小的驼背上聚集承载着八个人,他们自然地歌之舞之,让人不得不感叹唐代工匠们高超的雕塑技艺。
在惊叹的同时,也许有人会问,骆驼真有那么强的载重能力吗?唐代真有这种在骆驼上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吗?
根据动物学家的研究,双峰骆驼一般高2米,体重600千克左右,能驮载相当于其自身重量30%~40%的重物。鲜于庭诲墓出土的骆驼俑上载有五位男乐舞者,以每人60千克计算,至少有300千克,这一重量已经远远超出骆驼的载重极限。更别提另一件载有八位乐舞者的骆驼俑,这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但这也正是工匠的高明之处,他们通过巧妙的设计,夸张了人与骆驼的比例,让观者陶醉于俑塑的从容、和谐之美,从而忘却了骆驼自身的载重及乐舞者在驼背上如何保持平衡等一系列问题。
骆驼载乐,其实是一种集乐舞、杂技和马戏于一体的百戏节目。在训练有素的骆驼的配合下,演员们且歌且舞,展示着敏捷的身手与过人的胆识和才艺。唐代,百戏在民间很活跃,其主要内容是自西汉以来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传过来的,不仅有音乐,还包括民间歌舞杂乐、杂技、幻术、武术和杂戏等。古籍中明确记载的百戏有橦木、盘杯、跳剑、吞剑、缘竿、猕猴缘竿、弄碗珠等。
丝绸之路的开通,除了推动货物的贸易外,也推动了中国中原地区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交往。东西方文明以此为纽带流动不绝,这两件载乐骆驼俑便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强有力的证据。
【责任编辑】王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