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榭丽舍大道 巴黎之魂

2024-08-06思淼

百科知识 2024年14期

每座城市都有值得称颂或令人过目不忘的街道,如纽约第五大道、伦敦牛津大街、北京长安街、上海南京路等。巴黎也有这样一条大道,它就是香榭丽舍大道。香榭丽舍大道有时也被叫作香榭丽舍大街,人们称它为“美丽的巴黎之魂”“世界上最美丽的大道”。它古典而时尚,浪漫而优雅,见证了巴黎的兴衰荣辱,炫耀着巴黎的富庶、辉煌和艺术成就。

香榭丽舍大道是巴黎的主动脉,每天有10万人次从这里奔向各自的目的地。通过这条街道,可以轻松前往卢浮宫博物馆、凯旋门以及大小皇宫等巴黎最有吸引力的景点。这里还是巴黎和法国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

田园乐土

香榭丽舍大道位于巴黎南北相分的中轴线上,是横贯巴黎中心的东西主干道,全长1880米,宽120米,东起协和广场,西至星形广场(也叫戴高乐广场)。在法文中,“香榭丽舍”是“田园乐土”的意思,它源自古希腊神话,代表“神话中的仙景”,这条大街因此也被译作“爱丽舍田园大街”。“香榭丽舍”这个中文名字是徐志摩在法国留学时所译,其中既包含古典的中国韵味,又拥有浪漫的西方气息。

香榭丽舍大道的演变史同巴黎的市政发展紧密相关。据记载,这条大街始建于1616年,当时的王后玛丽·德·美第奇决定把卢浮宫外的一处沼泽地改造成绿树成荫的大道,人称“王后林荫大道”。1667年,凡尔赛宫的风景设计师勒诺特为拓展杜伊勒里花园的视野,把花园的东西轴线向西延伸至圆点广场,建成近1千米长的林荫道。此为大道雏形。“太阳王”路易十四本意是想穿过这里修建一条自卢浮宫直通凡尔赛宫的“皇家大道”。到了1709年,街道两旁遍植榆树,这条街道也成为当时的巴黎举行庆典和集会的主要场所,并逐渐变得繁华起来。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新政府将这条街最后定名为香榭丽舍大道。

巴黎歌剧院

1828年,香榭丽舍大道成为巴黎市政府的资产,街道上新增了人行道、路灯以及喷泉。第二帝国时期,拿破仑三世委任塞纳省省长奥斯曼主持历时18年的巴黎扩建工程。为改变城市的拥堵问题,奥斯曼把位于交叉路口的广场改为交通枢纽,并进行了扩建,连接各大广场路口的则是笔直宽敞的梧桐树大道,每条大道都通往一处纪念性建筑物。这种布局不仅畅通了城市交通,而且使整座城市多了一份恢宏的气势。正是这次扩建工程,让香榭丽舍大道真正成为“法兰西第一大道”。奥斯曼将星形广场原有的5条大道拓宽,同时增建了7条大道,使星形广场成为12条呈辐射状的大道的中心。这些街道又连接着巴黎的千街万巷。香榭丽舍大道则从圆点广场延长至星形广场,成为12条大道中的一条。巴黎扩建后,香榭丽舍大道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企业家纷纷在路边大兴土木,开设特色时装店、高档化妆品店,银行、高档轿车行、高级夜总会等也纷纷进驻。在19世纪,伴随法国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香榭丽舍大道西段顺应时代潮流,成为重要的商业大道,同时保留了法式的优雅情调。

经过数百年的演变,香榭丽舍大道已成为法国最具景观效应和人文内涵的街道,法国人毫不谦虚地称之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散步大道”。

时尚潮流

虽然有“最美丽的散步大道”之名,香榭丽舍大道并不是完全的步行街,而是可以通车的。其街道中央的行车道异常宽阔,可并行10辆汽车,两侧则是10~20米宽的人行道,并种有行道树,沿街还设置了休闲区、花坛和喷泉等景观元素。走在街上,路旁多为七八层楼高的建筑,整齐有序。建筑物的外墙以乳黄、浅灰为主色调,窗台、阳台都装有镂花的铸铁栅栏,在浅色外墙的映衬下,黑色的栅栏格外醒目。

被称为隆布安的交叉路口把香榭丽舍大道分为风格迥异的两段:东段长约900米,以自然风光为主,道路两侧绿树成荫,草坪、花坛连成一片,恬静安宁,是闹市中一块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处;西段长约1200米,原是贵族住宅区,现在是繁华的商业区,一流的服装店、香水店等集中于此,两侧店铺的门面与橱窗五光十色,尤以靠近凯旋门一段商店最多,汇聚了全球各大知名品牌的专卖店。对于购物者来说,聚集了各类商品的香榭丽舍大道充满诱惑,堪称购物天堂。

其实,广义的香榭丽舍大道还包括周边4条密集分布了商业网点的小街道,这些街道与香榭丽舍大道不同,业态更多,网点更多,消费人群多为本地居民而非游客。它们与香榭丽舍大道共同构成香榭丽舍街区,成为人们购物、观光的首选。

尽管香榭丽舍大道的商业氛围浓郁,但其经久不衰的盛景繁华归根结底源于深厚的文化底蕴,梧桐树、喷泉、雕塑、仿古街灯、长椅、书报亭、露天咖啡馆等既是其传统形象符号,又为这条街道平添了一丝巴黎特有的浪漫气息。

香榭丽舍大道上的建筑风格也多种多样,在这里可以看到从18世纪到现代的各式建筑风格,包括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等。18世纪的建筑风格主要是巴洛克风格,特点是装饰华丽、线条复杂,如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歌剧院即是典型代表。19世纪初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则以简约、对称和优雅为特点,如香榭丽舍大道上的格兰德宫和小皇宫。20世纪初的艺术装饰风格影响了一些建筑,这种风格强调细节和装饰,注重建筑的艺术性。而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则体现了功能主义和简洁性的理念,如路易·韦尔索工会大厦。

大皇宫是一座以玻璃为穹顶的对称式建筑,为举办1900年世界博览会而兴建。这座已有100多年历史的建筑现在化身为公共展览馆,常年举办各种主题的展览以及大型节庆活动。

作为时尚与奢华的代名词,香榭丽舍大道在国际时尚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当地独特的时尚氛围以及频繁举行的时装周和时尚活动,对巴黎的经济和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大皇宫

香榭丽舍大道也是艺术家和作家的聚集地和灵感来源。街道两侧的画廊和艺术空间展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作品;大街上的咖啡馆和书店则经常举办文学活动,邀请文学巨匠们畅谈创作和文学理念。人们还可以来这里的影剧院参加电影放映、演出和表演活动。这条街道本身则成为电影取景地,许多经典电影中都出现过香榭丽舍大道的身影。

历史见证

香榭丽舍大道两端各自矗立着一座标志性景观—协和广场上的方尖碑和星形广场上的凯旋门,那些关于征服与奴役、光荣与屈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香榭丽舍大道由此成为法国诸多历史事件的见证者:1814年,反法联盟军进入巴黎,普鲁士和英国士兵在这里宿营;1885年,超过200万人参加了维克多·雨果的葬礼游行,送葬队伍从凯旋门经香榭丽舍大道走到先贤祠;1944年,解放巴黎的军队在这里接受民众的欢呼;1970年,还是在这条大道上,法国人为戴高乐将军默哀;1998年,人们在这里庆祝法国队获得足球世界杯冠军……

香榭丽舍大道街景

这条大街在法国的社会和政治领域同样具有重要地位。每年法国国庆节时都会在这里举行隆重的阅兵仪式。此外,每一届新当选的法国总统在就职仪式后,都会到香榭丽舍大道上步行,这已成为一种传统和惯例。

每年的元旦,香榭丽舍大道则成为群众自发“守岁”的场所。傍晚时分,人们从各处聚集而来,等待新年的到来。当午夜钟声敲响时,街上一片欢呼声,人们打开随身携带的香槟,碰杯祝贺,和相识的或不相识的人互相握手,互道祝福。

协和广场

协和广场虽然在香榭丽舍大道的最东端,对游人来说,走一遭香榭丽舍大道,必然要走到协和广场。协和广场长360米、宽210米,面积8.4万平方米,是个开放式的八角形广场。它是法国最著名的广场之一,也是最美的广场。广场由国王路易十五下令营建,目的是向世人展示其至高无上的王权,所以取名为“路易十五广场”。大革命时期,它被称为“革命广场”,法国人民把这里作为展示王权毁灭的舞台。1795年,改称“协和广场”。1840年,广场经过重新整修,形成如今的规模。

站在广场中心放眼宽广的香榭丽舍大道,一眼便能望到路尽头的凯旋门乃至拉德芳斯的新凯旋门,还可看到左右两边的著名建筑—国民议会大厦波旁宫和玛德兰大教堂。

马利的骏马矗立于香榭丽舍大道的入口处,最初是为装饰距巴黎不远的王室宫邸—马利城堡公园的水池而做。1794年,这座雕像被从马利城堡运至巴黎,而后被安放在协和广场上。雕塑展现了一匹尚未驯化的烈马。这匹马高大健壮,前蹄腾跃,后蹄着地,马身直立上仰,鼻孔和眼睛大张、鬃毛立起。现在矗立在协和广场上的这座雕像是复制品,真品则保藏在卢浮宫博物馆。

协和广场中间有一座喷泉,周围分别矗立着8个代表19世纪法国最大城市的雕像,西北是鲁昂、布雷斯特,东北是里尔、斯特拉斯堡,西南是波尔多、南特,东南是马赛、里昂。每座雕塑都以女神雕像为代表,同时又使用了体现这些城市特点的装饰物。

1835—1840年,协和广场上增设了两个场景宏大的喷泉和一些装饰华丽的纪念碑。纪念碑以船首图案装饰,是巴黎城的象征。两个喷泉则着意体现当时法国高超的航海及江河航运技术。位于广场北边的是河神喷泉,位于广场南边的是海神喷泉。两座喷泉形制相仿,均分为三层,上两层为青铜局部镀金,下层的喷水池中有 6条精美的青铜雕美人鱼,每条人鱼手中各抱了一条金色的鱼,几米高的水柱从鱼嘴中喷出,水花飞溅,宛若飘纱。

广场中心最醒目的是那座有3400多年历史的方尖碑。它高23米,重230吨,是1831年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赠送给法国的。方尖碑碑身纵向刻有3行古埃及象形文字,记述了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及拉美西斯三世的故事;方尖碑的底座上则镌刻着法国人如何把方尖碑运到巴黎并将它竖起来的方法和技术说明。人们在安置方尖碑时还开发出了它的另一个功用—作为一个巨形日晷的晷针,协和广场则是“晷面”。每天,方尖碑在协和广场上一分一秒投下移动的影像,时间又一点一滴凝集成无声的历史。

凯旋门

凯旋门,也叫雄狮凯旋门,位于香榭丽舍大道西端的星形广场上,它是欧洲100多座凯旋门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巴黎市四大代表性建筑之一。

这座凯旋门是拿破仑为纪念1805年打败俄奥联军的胜利,于1806年下令修建的“一道伟大的雕塑”,以迎接日后凯旋的法军将士。后来,因拿破仑被推翻,凯旋门工程中途辍止。1830年,波旁王朝被推翻,工程得以继续,直至1836年7月29日举行落成典礼。

凯旋门高49.54米,宽44.82米,厚22.21米,中心拱门高36.6米,宽14.6米。两面门墩的墙面上有以战争为题材的大型浮雕,分别是“出征”“胜利”“和平”和“抵抗”。其中最著名的是“出征”浮雕—一名持剑的女战士振臂高呼,为保卫新生的共和国而战。该雕塑由法国著名雕刻家弗朗索瓦·吕德设计,后来的法国国歌《马赛曲》即由此产生。凯旋门的四周都有门,门内刻着跟随拿破仑远征的386名将军和96场胜战的名字,门上刻有1792—1815年的法国战事史。游客可以乘电梯或登石阶去到凯旋门上方观光。凯旋门上方有小型的历史博物馆,还有两间配有法语解说的电影放映室,专门放映反映巴黎历史变迁的资料片。再往上走,就是凯旋门的顶部平台。游人在这里可以鸟瞰巴黎。

凯旋门的正下方是1920年11月11日建造的无名烈士墓。镶嵌在地上的红色的墓志上写着“这里安息的是为国牺牲的法国军人”。据说,墓中长眠的是一位牺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无名战士,他代表着在战争中死去的150万法国官兵。墓前有永不熄灭的圣火。每逢节日,一面长度超过10米的法国国旗从拱门顶端直垂下来,在无名烈士墓上空飘扬。

20世纪初,香榭丽舍大道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造,以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从一片沼泽地到林荫道,再到商业街,历经几百年,香榭丽舍大道最终蜕变成了今天的“巴黎之魂”。

【责任编辑】赵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