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融合中历史遗产保护与特色旅游小镇建设

2024-08-05黄晶晶熊开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17期

基金项目:昆明学院“西南新史学田野工作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团队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晶晶(2000,7-),女,回族,云南昆明人,本科,研究方向:历史学。

通信作者:熊开万(1982-),男,云南镇沅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通信邮箱:fengchu452@163.com。

摘要: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利用本土资源发展本地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实现地方的科学发展和永续发展,是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特色问题。历史遗产作为先民集体劳动智慧的结晶以及民众日用不穷的生活依据,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特色旅游小镇的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模式,也是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该文以昆明市寻甸县柯渡镇为例,讨论特色旅游小镇建设过程中如何挖掘和发挥当地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回商文化底色,涂亮红色文化本色,增色旅游形象,实现地方永续发展。

关键词:历史遗产;城乡融合;柯渡;永续发展;旅游小镇;特色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6(b)-0089-07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al Heritage and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urism Towns in Urban Rural Integration

—A Survey Based on Kedu Town, Xundian County

HUANG Jingjing, XIONG Kaiwan

(Kunming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214,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s the best way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ntegrat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How to use local resources to develop local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to achieve local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characteristic problem of characteristic town construction. A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collective labor wisdom of ancestors and the basis of people's endless daily life, historical heritage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urism towns is an important mode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moder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also an effective way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Taking Kedu Town, Xundian County, Kunming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excavate and give play to the loc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characteristic town, maintain the background color of Huizang culture, paint bright red cultural color, enhance the image of tourism, and achieve 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Historical heritag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Kedu;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urist town; Distinctive culture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16次提及城乡关系,重点要求改变长期以来城乡二元体系中资源配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差异较大的问题。其中包括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

特色旅游小镇的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模式,也是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2016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特色旅游小镇,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和宜居宜养的森林景区。随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要重塑和构建城乡融合的发展之路,要走城乡统筹、文化繁荣、生态文明的道路。建设中如何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地方文化品牌设计,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学界的关注。

目前,学术界对特色旅游小镇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文化品牌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对基于历史遗产与文旅融合的民俗旅游进行分析与研究。如刘晓春的研究指出,民俗旅游是权力政治、资本与地方文化互动的结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发展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在具有高度共享性的“地方感”前提下,采取既尊重地方主体性,又满足村民幸福感的现代化发展方式[1]。王丹认为,民俗旅游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特色旅游小镇的建设提供了群体情感、文化自觉,与认同凝聚等[2]。其二,基于功能分析,对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村落、古镇、古城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开发的经验进行分析和一般性归纳。龙井然等认为,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三者密不可分,在历史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存在着城郊融合振兴,特色开发振兴、生态农业振兴和休闲农业振兴等典型模式[3]。林敏霞认为,当前兴起的各种特色旅游小镇是一个基于地方资源的文化传统再发明的过程,包括借用、杂糅、创新等方式。其三,基于互动论的文化空间构建研究。列斐伏尔首先指出,城市是被生产出来的不同的时空,是空间生产的实体和结果[4]。如黄龙光、杨晖的研究认为,特色旅游小镇通过一系列民俗文化公共实践,促使民俗传统原生语境与新生情境的相互关联,将民俗文化旅游上升为一种在更广泛意义上内外共享的公共文化实践[5]。

可以说,近年学界关于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研究的落脚点大多仍然在文旅之上,从空间构建到文化营造,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所追求的目标依然主要停留在一定的区域单元内,没有把城乡关系看作一个鲜活的社会空间实践领域。而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作为人们在地实践的创造的历史性成果,其于“地方”的意义,却多少被忽略。本文通过对昆明市寻甸县柯渡镇的田野调查,把柯渡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过程作为空间结构关系重组和空间整合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生产的过程及其对柯渡建设特色旅游小镇的意义。

1 柯渡建设特色旅游小镇的历史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本

1.1 历史底蕴

柯渡镇隶属于昆明市寻甸县,地理位置位于寻甸县东南部,与昆明市盘龙区接壤,处在云南省城昆明市与入滇门户曲靖市的核心连接点上,是位于昆明、东川、曲靖三个城市之间的一个有独特的自然地理优势和人文历史底蕴的乡镇。根据地方志记载,柯渡得名于孔明南征时期,时拂晓前雾罩河谷,探兵误为大海,经孔明查地识图,断称可渡,一说其名本彝语,因该地“初为滇国地……后为乌蛮名新丁者夺之”,以彝族为主体的乌蛮应该是当时该地的主要居民。元朝建立之后,回回人赛典赤·赡思丁为云南平章政事,采取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政策,昆明的回族人口逐渐增加。其后,回族不断向周边发展,逐渐发展为柯渡的主要少数民族。在咸丰同治年间的云南各族发动的反清大起义中,回族人民一度流离失所,战乱之后,流散的回族回到故乡,建设家园,形成今日各族的居住格局(见表1)。

柯渡镇是一个文化多样性很明显的小镇。境内汉族、回族、彝族、苗族共同构成了文化上相互吸收又各具特色,生活中相互交往又相互依存的格局。回族是柯渡镇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中,柯渡镇人口39 822人,回族人口12 817人。柯渡回族大概始于元代,至于明代已成规模。清真寺是回族村落的标志。全镇有年代久远的清真寺16所(见表2),这些清真寺中,丹桂村清真寺相传建于元末明初,1861年被毁,1896年重建。台梁式结构,三开间。还有,回辉村的清真寺,始建于乾隆年间,占地总面积956.47 m2,是全县保存较好的古建筑,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另外,丹桂村的杨氏宗祠等建筑群历史悠久,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色,是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

资料来源:作者田野调查

这些清真寺,建筑样式为中国传统牌楼式建筑,建筑风格古朴而浑厚,是回族人民日常宗教生活的重要场所,其设计、使用、保护体现了回族人民使用本地资源,建设神圣与世俗两重生活世界的努力。其建筑风格及其礼仪空间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遗产。

红色文化是伟大的中国革命留给柯渡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红军长征两次经过柯渡,两次在柯渡坝子驻扎,与当地各族居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红军两次经过寻甸,驻扎柯渡坝子,一路纪律严明,关爱少数民族,得到当地各族的拥护。1977年10月,云南省政府在柯渡镇丹桂村建立红军长征纪念馆,在寻甸县先锋乡贾白村建立六甲之战纪念碑和红军烈士墓。2013年,丹桂红军纪念馆被公布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2 文化资本

回商文化是柯渡镇最为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回族善于经商,也往往在经商中与周边各族形成广泛交往、深度交流、深刻交融格局和内部团结的意识。勇敢尝试,积极开拓市场;开务成物,积累创造财富;开放共享,成就公共事务是回商文化的重要精神,也是柯渡回族的文化精神。根据古城村阿訇的讲述,杜文秀失败后,古城清真寺被清政府烧毁,幸存者逃亡他乡。有马、黄、穆等姓的祖先逃到夷地(大概今天西双版纳、澜沧等地),在当地做生意,渐渐形成马帮,后来他们共同约定重建古城村清真寺,每卖一匹骡马,拿出8钱盈利作为积累,每赚100元银钱,拿出2元作为公积金。这样日积月累,最后于清朝末年重建了古城清真寺。古城先民这种在经商中互相帮扶,成就公共事业的壮举,是回商文化孕育出来的。

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柯渡回族的民间文学艺术非常丰富,如回族的攒言子,是为传达和保护民族秘密,维护本民族利益而创作的口头文学样式,是研究回族文化的重要文化遗产。另外,回族民歌中,有很多歌颂中国共产党的,有一些是红军长征过柯渡时便流传下来的,如“檀香骨头油香根,回族人民心意真,世代跟着共产党,刀砍斧劈不离分”;再如反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造地方社会的:“青松翠柏坡连坡,满清回民受磋磨,自从出了杜文秀,回汉同唱太平歌”。除了回族的民间文学之外,柯渡的彝族、苗族也有丰富民族文学作品,如苗族的《昭蒡俭和高帕施》是与彝族长诗《阿诗玛》齐名的民间文学作品。丰富的民族文学为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为地方文化营造提供了多元而厚实的基础。

柯渡镇历史久远,民风纯朴,民艺精湛。这一切都是汉族、回族、彝族以及其他各民族共同耕耘的结果,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家底。作为昆明市城乡一体化的第二板块,当地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紧紧地围绕谋取本地居民的福祉与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提出建设自然资源丰富、景观空间美丽、环境干净舒爽、传统文化富有内涵、产物民艺洋溢魅力、艺术活动优雅精致的滇中文化休闲小镇。综合考察柯渡的遗产资源,这种定位与思路无疑是很有远见卓识的。很难以想象放弃自身的文化遗产资源,依照外地城市的布局与发展模式建设的一个没有文化基础和历史的空壳小镇会真正成为一个特色旅游小镇[6]。

2 柯渡的特色旅游价值

2.1 历史文化遗产价值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根据新遗产保护的相关条例,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局限于有历史年代的、特别的事物,还应当包括从祖辈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集体记忆、专业技能、生活环境、地貌景观,甚至民众对于土地湖泊利用的观念。历史文化遗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经济的和超经济的两重价值。在旅游业的推进中,遗产的经济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古老的技艺开发成了重要的民俗旅游产品。遗产的超经济价值则是民众日用不穷而难以用经济指标衡量的。按照当前国际遗产保护的惯例,将遗产的多样价值分为两个部分、四种类型以及16个方面,再将柯渡的文化遗产与之相互对照,形成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柯渡特色小镇建设思维图(见图1)。

根据图1的例举,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大致可以归为三个层面:历史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情感价值。遗产的经济价值是目前文旅产业中关注度最高的内容,将当地的物产、民间工艺、满足游客猎奇心理的奇风异俗,和具有旅游观光价值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包装,以招揽游客,是之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如可以将柯渡盛产的板栗、野菌与牛干巴进行包装,借由旅游业带货,促进农业与市场的结合,给当地民众创造实利。也可以盘活当地木艺、鸟笼编制技艺、民族蜡染、皮艺等传统手工业,以精湛的民艺丰富地方旅游市场。

必须指出的是,忽视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价值、文化教育价值、美学艺术价值、启蒙价值、情感记忆价值、生活引导价值、务本价值和慎重追远价值等,是民俗旅游被看作“文化政治之暴力”的根本原因,也是近年云南旅游业不断受创的原因。因此,遗产价值的重新发现不仅是赋能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重要手段,更是为特色旅游小镇赋能的唯一路径。

根据图1呈现的遗产价值,柯渡特色旅游小镇遗产价值的评估与重新发现,可以从遗产的研究价值和情感价值两个方面进行挖掘。从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价值层面上讲,地方的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两者密不可分,如著名社会学家对开弦工村的研究,使该村成为学界的名村。相较而言,柯渡文化遗产的研究严重不足,首先是红色资源的研究严重不足。未能对红军长征在云南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也未能对红军精神的当代意义进行深入研究,使得重要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沉寂在昆明市边缘的小镇里。另外,红色精神的宣讲也有所不足,未能在揭示本原的基础上努力发掘好、保护好、阐释好厚重而深刻的红色文化。同样沉寂的还有回商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显然,从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化教育的价值、历史价值、美学和艺术价值来看,如人们对本地历史名人的缅怀、对风土物产民艺的学习、柯渡红军精神的意义、水天一色域秀美河山带来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深刻感受、地方文化积蕴对人们的教化……这些依然是特色旅游小镇建设中,必须结合历史文化遗产加以解决的问题。

2.2 认同价值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认同价值是文化与地方的血脉关系的体现,是文化遗产保护与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核心。遗产的情感记忆价值、生活引导价值、务本的价值、灵魂皈依的价值、慎终追远的价值等。这些价值的有效呈现,使一个地方充满灵性,特色旅游小镇充满灵魂的保障,惟有这些价值得以实现,进而旅游观光者的休憩价值,满足猎奇价值,激发创作灵感、启蒙价值等才能更好地实现。比如务本价值,回族在柯渡几百年的发展,是在这块土地上生儿育女、生存抗争、开物成物的过程。几百年来形成的回商文化,是有历史、有故事、有深意的。是一种厚重的地方文化,不断地激起现代人们对风土民俗的关心,对自我根本的审视。柯渡特色旅游小镇的建设如果无视这份历史文化遗产,最终就会成为一座空荡荡的建筑群,没有灵魂与人气。

3 旅游小镇建设可行性

新遗产的保护观念认为,遗产保护就是要从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寻求新的平衡之点,充分发挥本地遗产的价值,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张本。建构具有本土特色的地方生产生活系统,以保证地方的永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就一个地方的发展而言,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地方特质的构建相对于当地民众的意义远远大于置身局外的投资者、开发商和旅游观光者。从民众安身立命的角度去呼吁民众关心保护本地的文化遗产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行的。通过这样的行动,民众也可以真正理解祖辈和造物主留给自己的文化遗产,并将之从一种抽象的、中立的,以及无意义的存在变成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有效的、具体的和有意义的空间。

4 特色旅游小镇的文化建构原则和策略

作为乡土中国的一部分,柯渡镇的发展历史是寓于当地自然生态的独特性传统中的,也是寓于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遗产中的。其发展历程时时显示了自己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的传统与现代的成就。这些成就包括农业与乡土资源利用方式的完善、逐步容纳个性的社群文化位育、民艺的繁荣与地方多样生态系统的养成等,这本身是在历史时间中富有生命力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特性是地方社会生活的空间生成,其内容包括了地方空间、特色及自治的等因素,换句话说,地方特色是融合本地自然文化环境、民众于斯歌哭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公共精神等因素而形成的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种特性在与其他区域对比时,其异质性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它不仅是本地民众身份确认的依据,也是向外地民众宣扬的一种标识。如杜侃(Ducan)指出,地方遗产的这些内容不仅为地方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同时也是构建地方特色观光的基本元素[6-7]。

4.1 开发中应注意的原则

寻甸县将旅游业的开发作为重要产业,希望以此带动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思路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传统旅游业的开发往往依托遗产的历史价值与经济价值。遗产的历史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开发无疑是旅游业开发中最便捷与实质的部分。但是这种传统正慢慢地变迁。正如赫尔伯特所指出那样,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理解那些遗留下来的景观与遗产,在旅游观光领域,与其说是遗产的历史涵义吸引了人们的旅游热情不如说是人们怀旧的情绪使人们热衷于旅游[8]。从这个意义上讲,柯渡作为昆明周边的一个特色旅游小镇,其发展的前景蕴含于本地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对本地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至少要注意如下原则。

4.1.1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的联系,是血与肉的联系,可持续地开发当地的农业景观,如板栗园采摘、蔬园可参与性种植与采摘、民俗风情文化资源以及联合梯田景观文化资源等,以生态旅游促进共同富裕,盘活农村经济和社会活力。

4.1.2 寻找地方发展中的“内发力量”

地方民众应该在固有的自然生态体系、遵循文化遗产,以及结合外来知识、技能、理念的基础上,进行自律的创造[9]。如周晓虹教授指出,特色旅游小镇作为一文旅融合的发展新模式,需要将文化的创新和再造置于最重要的位置,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特色文化能给小镇人群赋予独特的认同感或内在的灵魂。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依托回族的开斋节、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山节等民俗文化,组建文化表演团体进行地方营销。一方面可以增强地方文化传承的动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多元融合与创新。

4.1.3 加强“乡土”教育

增进民众对于本地文化遗产的理解与保护意识,建立起外出发展的柯渡人与特色旅游小镇的“故乡”精神关系。如在杨氏宗祠开展乡土文化馆的建设,在丹桂等清真寺开展回族节日文化教育,促进地方文化的创造与传承。

4.1.4 遵循永续发展的原则

遗产的开发利用应该遵循永续发展的原则,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是永续发展的核心。柯渡人民千百年的历史是在这块土地上耕作教化与生存抗争的历史。这块土地上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柯渡人民开发自然资源、进行社会建设的结晶。土地的质量、形势、民情、风俗、物产、气候之间颠倒错综,构成了柯渡人民的现实生活。社会不应该被视为人造物而忽视自然环境的影响。惟有这块土地冷硬的泥土变成诗意栖息的家园,永续发展才会得到真正的落实。

4.2 构建策略

4.2.1 借助行政能力,将地方遗产的潜在能量转化为现实能力

地方政府积极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普查与保护工作,确实将马克思主义的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结合。发挥历史文化遗产在地域共同体、民族团结、经济协同诸多方面的整合动能。让生活于本地的广大民众获得一种对本土文化的自觉,实现地方的人文日新。

4.2.2 形成政府、居民、专业者良好互动的合作模式

自然资源丰富、景观空间美丽、环境干净舒爽、传统文化富有内涵、产物民艺洋溢魅力、艺术活动优雅精致的滇中文化休闲城市的构想,需要政府提供资讯、资源和强有力的法令政策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当地民众的积极参与和专业者的推波助澜,甚至连旅游观光者等外来者也要贡献一份力量。

4.2.3 打好回商文化品牌

文化开发的目标是地方发展,回族向来以“善经商”著称,柯渡回族也具有优秀的经商传统,有资料表明,杜文秀起义之后,昆明的金牛街、珠玑街已经有不少寻甸回族开木行、开马店、做皮革生意。其中柯渡人马绍康开的木行在整个昆明城都很有名。21世纪初,在昆明经商的柯渡人已经达到7 000多人,所从事的行业,从挑鸡赶牛卖,到开门市、搞批发、办市场、建设集团公司”[10],根据柯渡镇政府的统计,镇外资产上亿的企业家已经有十多人。回商文化是柯渡特色旅游小镇文化的底色,也是值得引以为傲的文化特色。打好回商文化的品牌,团结好在外发展且成就卓然的地方精英,建设新乡贤队伍,是柯渡特色旅游小镇的福祉所在。

4.2.4 做好红色旅游的文章

运用好柯渡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新的旅游路线,做好红色文化教育的名片,吸引昆明市的中小学到本地开展素质拓展、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式教学等活动。传承红色文化、盘活地方经济。

5 结束语

环保宣传话语中说“只有一个地球”,就文化的独特性与地方特质性而言,我们也可以说只有一个柯渡,地方的发展需要考虑镶嵌于本地人文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深入思考和决定用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可以为当地民众带来永久福祉。也要考虑如何保证地方民众的主体性,让他们在地方小镇的建设中,真正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创造性劳动、并分享劳动的成果。我们还需要认真研究和构建遗产保护中个人参与与社会系统间的互动机制,学校教育和地方性知识普及教育中也需要加入乡土教育的内容,要逐步完善,达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本地传统与本地发展及个人生活相干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遗产又不仅是一系列的传统、价值与有意义的事物,还包括了本地民众和政府的积极响应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明白,地方特色的形成与地方特质的构建需多方的参与及共同持续的推进。

参考文献

[1] 刘晓春,贺翊昕.唤醒、共享与意义再生产:黔桂边界返乡青年“回归地方”的实践[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21,43(2):89-91.

[2] 王丹.中国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融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6-19.

[3] 龙井然,杜姗姗,张景秋.文旅融合导向下的乡村振兴发模式与展机制[J].经济地理,2021,41(7):222-230.

[4] LEFEBVRE H.The Production of Space[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91:53.

[5] 黄龙光,杨晖.文化空间视野下特色旅游小镇的民俗文化公共实践[J].民俗研究,2022(5):121-128.

[6]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志(1978—2005)[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2017:59.

[7] JOHNSTON R J,GREGORY D,SMITH D M,et al.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M].3rd ed. Oxford:Basil Blackwell,1994:442.

[8] HERBERT D T. Heritage, Tourism and Society [J].History, Sociology﹒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5:8-9.

[9] 熊开万,桂胜:地方精英与边疆治理:以改土归流后滇中哀牢山区“三属地”的礼化实践为中心[J].民俗研究,2021(5):145-157.

[10]马雪峰.清真寺餐饮与1980年以来内地穆斯林农民的迁徙[M]//杨怀中.中国回商文化:第2辑.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48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