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与泰国当代双簧管民族音乐作品发展比较研究

2024-08-05徐晓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17期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与泰国当代双簧管民族作品发展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24KY0456)。

作者简介:徐晓(1987-),女,江苏吴江人,硕士,国家二级演奏员,研究方向:双簧管演奏教学,理论研究。

摘要:在中泰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中国广西与泰国双簧管音乐作品的发展呈现出独特的民族特色与现代创作融合的发展趋势。该研究选取中国广西与泰国具有代表性的当代双簧管民族音乐作品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两地双簧管音乐作品的民族元素、音乐语言、演奏风格、创作手法与文化内涵,揭示作品传承与创新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指出,广西双簧管民族音乐作品在稳固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逐步融合现代音乐素养,而泰国双簧管民族音乐作品强调乐曲的原生态保存与国际化表现。该研究对于丰富并推进双簧管音乐作品的横向比较研究、民族音乐特色的保护与创新发展,以及中泰音乐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双簧管民族音乐作品;中国广西民族音乐;泰国民族音乐风格;文化融合;音乐比较研究;广西与泰国文化对比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6(b)-0011-0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Ethnic Works of Oboe in Guangxi and Thailand

XU Xiao

(College of Music, Guangxi Arts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31,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increasingly frequent cultural exchange and collabo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ailand, the development of oboe music works from China's Guangxi and Thailand displays a trend of blending unique ethnic characteristics with modern creativity. This study selects representative contemporary ethnic oboe works from Guangxi and Thailand as its research subjects. Employing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it perform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thnic elements, musical language, performance styles, creative technique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oboe works from both regions, revealing the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works'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Guangxi's ethnic oboe works, while grounding themselves in their own musical culture, are gradually integrating modern musical literacy. In contrast, Thai oboe works emphasize the preservation of music in its original form and its international presentation. This study holds significant value for enriching and advancing the horizontal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oboe music works, the protec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ethnic mus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ailand in the field of music.

Key words: Oboe folk works; Guangxi ethnic music; Thai folk music style; Cultural integration; Comparative musicology studies;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Guangxi and Thailand

音乐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其民族风格的研究一直是学术领域探索的热点。广西的双簧管音乐作品不仅在旋律上继承了壮族音乐的律动,还在节奏与音色上借鉴了当地民族器乐的特点,使得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性。泰国双簧管音乐作品的旋律来自宗教、皇室和民族歌曲,在节奏处理上则展现了独特的东南亚民族特色,音色上力求清晰而富有穿透力。本文结合了文献分析法和实地调研研究方法,不仅定量化地分析了广西和泰国双簧管音乐作品的音乐表现力,更从文化视角深入解读了作品中所承载的民族情感与时代精神。

1 两地当代双簧管民族音乐发展特点

1.1 广西双簧管民族音乐发展概况

在中国广西与泰国双簧管音乐作品的对比研究中,探究双簧管在广西地区的发展概况成为理解其音乐作品特色的关键。在20世纪80年代后极简主义的兴起期间,出现了一批“新浪潮”作曲家,他们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生的中国作曲家,在劳动改造的特殊学术背景下,不仅要下乡农作,还参加了周文中、亚历山大·戈尔、伊桑云等通过中西文化交流项目访问中国的客座作曲家的大师班和讲座。作为音乐学院训练的一部分,这些年轻的作曲学生还在暑假期间到农村收集民歌,在接受下乡教育的过程中直接接触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乐[1],同时,他们在音乐学院接触了西方现代音乐,放弃了早期将中国旋律与西方传统音阶融合的创作手法,将中国音乐中常见的节奏、音色、结构和美学与西方前卫的技巧结合起来,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开创了中国音乐创作的新趋势。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广西音乐发展进一步受益于国家文化政策的扶持和国际交流的加深。政策的支持和文化的交融使得广西地区开始形成具有民族风格的双簧管音乐作品,从而推动了双簧管演奏艺术的发展和独特演绎风格的形成。广西艺术学院的设立和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促进了音乐作品的创作和表演水平的提升。在此背景下,广西双簧管音乐逐渐融入了当地民族音乐元素,如壮族的山歌和侗族的笙歌,其音乐作品的旋律和节奏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作品的编曲与创作模式在曲式结构的设定、旋律表达的措施、和声处理的策略等方面,均体现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现代阐释和丰富化,如将经典壮族旋律与西方调性体系相结合以产生新的音乐语言等。当代广西双簧管民族音乐作品通常会根据音乐性格和表演要求,运用声乐、弦乐、打击乐等不同乐器的演奏技巧丰富表现,如内歌、滑音、分音和共鸣等。这些独特的演奏手法和技巧不仅提高了双簧管民族音乐作品的艺术性,也使得作品在国内外音乐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广泛的影响。广西双簧管音乐作品不断传承和创新,凭借其强烈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在创作和表演方面都得到了国际上更为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1.2 泰国双簧管民族音乐发展概况

泰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理论的融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城府时期的宗教音乐简单地将泰国歌词放在现有的西方旋律或新创作的西式曲调上。第二个阶段是在西方作品中加入了一些明显的泰国音乐特征(尤其是泰国五声调、复调分层等)。第三个阶段是“泰国化”的过程,在Paribatra王子以泰国风格创作泰国音乐时达到高潮[2]。第四个阶段是更复杂的融合过程始于Silapabanleng的《香天》,这为西方和泰国音乐的跨文化融合打开了另一扇门。在整个20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第一个阶段主要用于宗教音乐背景,而其他三个阶段随着泰国作曲家的新融合过程的出现激增,这是西方音乐文化影响的结果。

当代泰国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主要来源于作曲过程、结构和声效,通过模拟泰国音乐的“Thao”曲式结构概念、三个韵律层次、与器乐有关的实践和泰国音律,泰式音律系统的融合过程是新颖的,注重泰式音乐的不稳定音质和七音均等的特性。作曲家通过同时使用三到四种乐器演奏近音高来模仿“Piphat”合奏[3](Piphat的音调通常包括不协和的声音),同时还使用多调性来阻碍全音阶的稳定性,从而达到不稳定的音调。他们降低四分之一音削减大三度、大六度和大七度的稳定性,还升高了纯四度来完成七音平均音律,实现对泰国音乐的创作过程、结构和音色的模仿。从2000年开始,泰国的作曲家不再只关注泰国音乐,而是深入研究泰国音乐最基本的元素,整个泰国音乐的构成都建立在这些元素之上。

泰国作曲家在创作双簧管作品时,努力寻找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相结合的途径。他们保留了传统曲调的精髓与民族乐器的音乐元素,同时融入了西方和声与曲式,推动了双簧管音乐作品的现代化进程。泰国双簧管音乐作品在旋律创意上深受泰国宗教、皇室和民谣的影响,在节奏处理上则展现了独特的东南亚民族特色,音色上力求清晰而富有穿透力。同时,作于近现代的泰国双簧管音乐作品在形式上趋向多元化,从单乐章小品至多乐章协奏曲均有涵盖,呈现出泰国双簧管音乐作品的广泛性与深度。泰国双簧管音乐的发展不仅加深了乐界对泰国古典音乐传统的认识,同时也为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2 两地双簧管民族音乐作品音乐特征分析

2.1 广西双簧管民族音乐作品音乐特征

广西双簧管民族音乐作品侧重于使用温暖而细腻的音色,表现广西民歌特有的婉约之美,通常通过精细的动态控制和对长音的温柔处理来表达。当代的作曲家不仅将民歌旋律置于西方的和声框架之下,而且运用乐曲结构、声导、辅音、音色和情感等技巧,结合乐器音色对比、微妙的动态变化、和声交替,唤起中国式的旋律线条、民族特征及中式美学的表达。广西民歌的抒情性和形象性也为双簧管演奏赋予了更多的情感暗示和描绘性场景,如演奏中适当使用装饰音和非传统和声进行诠释。

双簧管三重奏《山歌记忆》是一首以壮语传统民歌《贝侬情深》为旋律基础的改编曲(见图1),但作品并没有直接引用曲调,而是扭曲了原有的旋律和节奏,专注于宫调音阶的主音和属音。

图2谱例中双簧管第一声部合并了原曲调所有音高,但改变了它们的节奏,并在主音高上添加了不同的装饰音。这一主题支配着整首作品的第一部分。在这三个声部中,第二个声部是对第一声部的模仿和加倍,第三声部的双簧管和则是一段反旋律,使整个三声部用模仿对位的织体加入其中。在和声方面,虽然所有三个声部都是F宫调式,但反旋律和背景和声包括E和Eb音符,对五声旋律的处理与动机和主题的发展偏离了以往西方和中国跨文化音乐的五声制规范。

此外,广西彩调在双簧管的演绎中也是一大特色,它往往体现在不规则的节拍和自由的音高变化上,演奏者需精准掌握作品的韵律结构和音高弯曲技巧[4]。例如,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百鸟衣》作品(见图3),音乐表现了一种与大自然相融合的美学理想,这种意境在双簧管作品中通常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呈现,如泉水叮咚、虫鸣鸟叫等声响,通过双簧管逐渐变快的跳音和滑音来实现[5]。

图3谱例中表现的是鸟儿为壮族人依娌做的悲鸣,通过音调上下狭窄滑动表现的呻吟声(30-31小节)来营造悲伤的气氛,以跳音表现重复音符的抽泣(32小节)。后来的独奏部分用装饰音(34小节)和十六分音符组和三十二分音符组以旋转的状态(35-36小节)进行了阐述。旋律以传统歌曲《漓江龙船歌》为基础,但只是将曲调叙述了两次,并借用了曲调前五个音符来进行简短的动机发展。

当代广西双簧管民族作品很少直接引用传统民歌的旋律或节奏,这种方法不仅过于简单,而且限制了构成元素的选择。因此,当代作曲家往往依赖于使用旋律短语的特征和片段,并通过动机和主题的发展来衍射音乐的走向。

2.2 泰国双簧管民族作品音乐特征

在当代音乐创作领域中,泰国双簧管作品展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创作韵味。作为东南亚的音乐代表,泰国音乐作品不仅是一种音乐表达,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泰国双簧管的曲目在音乐语言上集结了泰国传统音乐的精髓,如采用五声音阶、弹拨型旋律及部分音区的微分音,使得演奏作品具有鲜明的东方色彩[6]。演奏中的装饰音符经常使用古老的曼陀罗音阶,而其滑音和颤音的运用更增添了曲目的奇异魅力与情感表达力[7]。泰国双簧管音乐的节奏结构复杂而独特,时常采用交错的节奏和复杂的切分音模式,形成了一种充满节奏感和生活气息的音乐风格。

泰国的双簧管作品分为古典风格和现代风格两类。泰国古典音乐最繁荣的时期是国王拉玛五世和六世时期,传统民族作品多数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8]。作曲家在谱曲时更遵循传统的五声音阶和泰国的曲式结构。如phleng thayoi(泰国赋格)是一种音乐创作形式,其中乐句一个接一个地变化出现。例如,泰国的一首传统双簧管乐曲《双簧管小协奏曲》(1998)用的就是Phleng Thayoi的曲式结构,其主要特点是主题动机的模仿技术,类似于西方文化中巴洛克音乐的赋格技术。“thayoi”这个词的意思是一个接一个地来或去。它描述了高音主题和低音主题的逃跑和追逐的旋律模式之间对主题或旋律段落或旋律人物的紧凑型的模仿过程[9]。

《双簧管小古典协奏曲》的旋律原型由4小节组成,每2小节为一个乐句。第4个音符和第8个音符为主音或结构音高。第二变奏由8小节组成,4小节为一个乐句。第8个音符和第16个音符是主音或结构音。第三变奏(见图4)由16个小节组成,每个乐句扩充到8个小节。第16个音符和第32个音符是主音或结构音。

赋格中最重要的是旋律原型(通常是一个短小紧凑的旋律)一般出现在乐曲的开头。它立即被第二个变奏以一定的固定音高关系纳入第一个乐句,与此同时,一个被称为反调对比的第二乐句旋律也接而出现。赋格可能有3—5种变奏,总是以一种累积成长的感觉为特征,因为每个变奏在完成主题后,继续编织自己的独立旋律。这样,变奏结尾就完成了3—5种能融合的声音。

另一首泰国现代风格的双簧管作品《Pi》,是模仿“Pi”(泰国唢呐)演奏的双簧管音乐作品,旋律来源于泰国传统宫廷歌曲《太阳的呼吸》。作曲运用了泰国传统的器乐演奏技巧——Sa-bat,其特点是将一个32分音符(在无重音的节拍上)以上升或下降的方式插入到一个16分音符的旋律模式中(见图5)。在实践中,Sa-bat也出现在无序的音高和不同类型的旋律模式中[10]。

这首作品时并没有局限于五声旋律,而是将其建立在一个十二音体系音高的集合中,B-F-E-C#-F#-C-A-Eb-D-Ab-Bb-G,《Pi》听起来不像泰国的传统音乐作品,然而,独奏部分保留了泰国乐器演奏法独特的声音特征,在十二音旋律段落中无缝融合了Sa-bat的方式。例如,在小节86—93中(见图6),Sa-bat的应用很明显,通过成对的装饰音反映出来。

泰国的双簧管民族作品融合了泰国音乐和其他音乐元素与西方乐器和原则,这一作曲法进一步推动了泰国作曲家的跨文化过程。他门既不局限于在泰国五声旋律中加入西方传统的和声,也不局限于泰国音乐的僵硬结构和实践,相反,将泰国音乐与西方传统和现代音乐技术融合在一起,特别是新调性、三全音和动机发展。这些西方的作曲手段,结合了作曲家对泰国生活方式、传统和宗教的印象,并与泰国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无论是结构、织体、五声调、引文、表演实践还是乐器——最终形成了泰国作曲家独特的跨文化综合实践。

3 结束语

广西与泰国的作曲家致力于实践和传播本土音乐,将目光投向东亚的美学、哲学和民族志以进行跨文化融合。他们不拘泥于用音乐解释这些美学和哲学的真实含义,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处理它们,并将它们与不同的西方作曲技巧融合在一起。这些作曲家还融合了亚洲音乐文化之外的元素,包括历史、宗教、文学、美学和哲学,同时也扩展了亚洲文化参考的材料。广西与泰国双簧管民族作品在结构、和声处理等方面呈现出渐趋国际化的趋势,增强了作品的通透性和感染力。在音乐美学上,两地双簧管作品体现出不同的美学追求,广西作品倾向于表现力强烈、富有激情的民族风格,泰国作品则展现出内敛典雅、优美宁静的艺术境界。然而,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保持民族音乐认同,以及如何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播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议题。通过对中国广西与泰国双簧管民族作品的比较研究,本文不仅为两地的音乐创作与表演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也为中泰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本研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分析了一系列创新性现象,旨在推动中泰双簧管音乐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为两地民族地区音乐领域的研究者和艺术家搭建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的合作平台。

参考文献

[1] 冯明洋.民间音乐的文化品格:“音乐文化学”构想[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9(4):28-33.

[2] BAKER C,PHONGPAICHIT P.泰国历史[M].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2005.

[3] Panya Roongruang.术语表“泰国古典音乐及其运动从口头到书面传播:历史背景,方法,和泰国音乐手稿项目的遗产”[D].肯特:美国肯特州立大学,1999.

[4] 万凤鲜.民族性视域下的广西彩调音乐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 2021.

[5] 陆华柏.广西壮族三、四声部民歌的和声分析[J].中国音乐, 1982(3):28-31.

[6] 拉尔夫·P·洛克.音乐异国情调:图像和反思[D].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2009.

[7] Yamprai.西方音乐的建立[M].曼谷:朱拉隆功大学出版社,2013.

[8] 郑隽逸.泰国传统音乐“风味”的探究[J].音乐文化研究, 2018 (1): 127-132.

[9] 邓国强.广西壮族情歌探析[D].南宁:广西大学,2015.

[10] Montree Tramote.泰国古典音乐符号:第一册[M].曼谷:泰国艺术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