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流芳书法艺术探析

2024-08-05丁创

书画世界 2024年5期

内容提要:李流芳是明代中后期艺术家,在书法、绘画、诗文诸多领域都有着突出的贡献。在书法上,李流芳的楷书取法苏轼、文徵明、董其昌等人;行书受苏轼影响颇多;草书学怀素。在篆刻上学文彭,直追秦汉,并融入了自己的风貌,是“三桥派”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本文从李流芳的生平交游、书学观的形成与书法作品等多方面研究其书学思想、书法风格及书法成就等,对其书法艺术进行立体的分析与研究,以期形成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明代;李流芳;书法;交游

一、李流芳的生平及交游

(一)李流芳的生平

李流芳(1575—1629)是明末的一位集诗、文、书、画、印于一身的文人艺术家,字长蘅,一字茂宰,号香海、泡庵、慎娱居士等。南直隶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侨居嘉定(今上海嘉定)。徐学谟《明诰封太宜人李母程氏墓志铭》载:“(李文邦)与伯析奢徙上海江桥,再徙南翔,又徙邑域,讫奠居焉。”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流芳的祖父李文邦在上海居住过。李流芳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合称“嘉定四先生”。

李流芳出生于安徽歙县的诗书官宦人家。其父兄辈中就有三人中过进士,后家族日渐衰落。李流芳身负振兴家族的重任,多次参加科举,以求取得功名。在封建社会的高压统治下,文人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他们既希望用自己毕生所学报效国家,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李流芳所作《除夕》诗中有“只愁难免俗,明发又匆匆”句,可见其在科举制度下的矛盾心态。也正是这种心态,为他以后流连自然山水、致力于文艺埋下了伏笔。

在其最后一次参加会试后,由于明廷无能,广宁失守。李流芳对朝廷失去信心,加之思念母亲,他急忙“促装招吾友,归耕烟水乡”。在南归的途中,李流芳写下了著名的《南归》诗,心酸、悲痛的情感通过诗文流露出来。此后,李流芳的思想有所升华,改变了入仕为官的初衷。他重新反省自己,对仕进已不存他想,最终回归自己潇洒舒放的本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书法也愈加成熟,出现了抒发性情的大字行书及草书作品。

(二)李流芳的交游

明中期以后,随着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游历山水成为文人墨客中的普遍现象。对文人墨客来说,雅集无疑是他们与社会发生联系的主要活动。钱谦益曾称赞李流芳“孝友诚信,和乐易直,外通而中介,少怪而寡可,与人交,落落穆穆”[1]。李流芳以真性情会友,所结好友也皆与他相投。如此交游环境,也影响了李流芳的诗文、书画创作,其作品流露出高古雅逸的气息。

程嘉燧(1565—1644),字孟阳,号偈庵,晚号松圆老人,与李流芳同为安徽人,居于嘉定50余载。两人关系极为密切,程嘉燧经常往来檀园与李流芳进行交流探讨,和李流芳为中表兄弟。程嘉燧在《奠李长蘅》中说“朋友之道,贵相知心。所谓惟识真者乃相知”,表达出对失去李流芳这一知己的惋惜。

张廷棫(生卒年不详),字子薪,长于诗文,与李流芳、程嘉燧为友。他经常和李流芳结伴出游,在诗文、书画上亦多有交流。

李流芳一生流连于自然山水间,除六次上京应试外,其游踪大多在家乡附近。最使其心动的地方还是杭州西湖,他几乎走遍了西湖附近的山山水水,无幽不探,无奇不咏,写下了著名的《西湖卧游诗题跋》。他感慨:“钱塘襟江带湖,山水映发,昏旦百变。出郭数武,耳目豁然。扁舟草履随地得胜天下佳山水,可居可游,可以饮食。寝兴其中而朝夕不厌者,无过西湖矣。余二十年,无岁不至湖上,或一岁再至。朝花夕月,烟林雨嶂,徘徊吟赏,厌足而后归。”由此可见其对山水的喜爱。李流芳与好友在西子湖畔诗文唱和,其作品流露出旷远之境,最终形成萧散自然的艺术风貌。

二、李流芳书法观的形成

(一)参禅悟道,心学盛行

由于应试的需要,书写艺术价值较低的台阁体在明代科举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明代还是涌现出一大批脱离束缚、展现强烈个性的书家。吴门书派祝允明、文徵明,云间书派董其昌等人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且成为一代大家。

宋代禅宗思想流行,苏轼、黄庭坚等人都雅好此道。而李流芳在书法上师法苏轼颇多,其书法作品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平淡之气,体现出对禅宗思想的追求。明代吴门书派中的核心人物祝允明、文徵明,云间书派的董其昌,以及晚明个性解放思潮影响下的王铎等人,无一不极具创新意识。

李流芳对禅宗中的净土宗尤感兴趣,曾求教于武林(今杭州)云栖寺的云栖大师,沉浸于禅悦之中,“精研其所学于云栖者,以求正定之法。未久而病作,犹焚香洮泋。手书《华严》不辍”。李流芳在书法上取得的成就与他所处的充满创新精神的时代有着密切关系。其书法作品流露出恬淡、静谧的气息,正是他参禅悟道、受心学影响的表现。

(二)以古为师,自出新意

从李流芳的传世作品中可见其行书作品取法苏轼较多,同时受董其昌影响,其独特的人生经历与超脱的人生态度又使其作品流露出一种自然而淡雅的气息。他在《跋摹书帖》中记述了自己对学书的见解:“学书要能入帖,并能出帖,师其意而不求其貌,学古而不被其所囿。”这种观点与苏轼、黄庭坚等人有相似之处,也是自古以来书家学书并且成为一代大家的不二法门。此外,他也重视学识修养,因此他的书画中有文人气息。他字形结体受苏轼影响颇多,为扁平状,但变其丰腴为劲挺,筋骨之气尽显。正如行家所评,其书法“能得苏字精髓,又具自家面目”。

李流芳书法能从苏字出,又不与其雷同。其画作上的题跋亦多用行书,形成与其画作相呼应的视觉效果。李流芳在草书上取法怀素居多。相比于怀素之草书,李流芳的草书少放纵之姿。其结字取横势,点画之间顾盼、回环,纵向上均加大向上的倾斜幅度,从而加强书法作品整体的动感。

(三)艺文兼备,影响书法

明中期以后,资本主义有所发展,推动了反传统、追求个性解放思潮的发展,在文艺上要求出新意,反对一味模仿古人。李流芳的诗文、书画流露出一种思想,即远离世俗、崇尚自然,以不同的艺术语言展现出来。优秀的书法家在诗、书、画、文、印等方面均有自己的见识与思考,同时人品与学养兼具。此类艺术家在书法史上不胜枚举,如唐代的颜真卿,宋代的苏轼,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人。

三、李流芳的书法成就

(一)楷书:突破时风,姿态横生

小楷在明代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潮。在明代书家中,多有擅小楷者,如王宠、文徵明、黄道周、倪元璐、董其昌等书家,他们在书法史上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考生答卷时,小楷的书写相对于隶书、大楷更加方便、快捷,相对于行书、草书又更工整、美观,同时也便于考官批阅,故小楷成为古代考生的不二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小楷的传播。由李流芳《妙谛函三册》(图1)可知,其小楷作品吸收了倪元璐、王宠等人的用笔、结体,在明代台阁体书风盛行之时,仍追求艺术性的发挥。

李流芳的小楷作品通常为写经或题跋。写经小楷所表现的面貌更加沉稳;而题跋小楷则流露出一种萧散自然的气息,风神雅致。章法上竖有行,横无列,字字参差错落。字势上体态多变,如《妙谛函三册》中“怖”“远”“离”“颠”四字,单字重心较低,给人一种稳重之感,字势欹侧,来回摇摆,似有倾倒之态,而四字组合在一起,却有一种活泼之趣。灵动而不失沉稳是其书法风格的特征之一。他的中楷取法苏东坡、董其昌,结体成扁状,字势左右开张,笔画丰腴而不失劲挺,章法具有董书的萧散、淡雅特点。可见流芳也深受明代禅宗思想的影响。其中楷书面貌(图2)与其行书相近。

(二)行书:取法苏轼,淡雅脱俗

李流芳受苏轼书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行书作品中,结字丰腴,尽显苏轼之法度;在用墨上,以浓墨取胜,尤其是在生宣纸上书写,使得墨色浓而不燥;用笔沉着稳健,章法萧散自然。其行书对联《乐琴书悦亲戚六言联》(图3)通过统一的墨色尽显丰润之感,从中可见对苏轼用笔与用墨之法的传承。李流芳醉心林泉,故其书风清新淡雅,无“俗”气。

其行书作品在结字上,体势扁平,多取横势,呈现出与欧阳询的修长字形截然相反的特征。字的重心较低,故相对于米芾的字就显得较为稳重。其行书用笔轻重错落,常通过轻重变化表现参差错落之感,具有一种轻重缓急的韵律感。其字形大小悬殊,聚散有致,虚实相生。正是这种用笔的轻重缓急与结字的大小变化,大大增强了书法作品的趣味性与艺术性。在章法上,与其他书家的不同之处在于,李流芳的书法作品中字的大小变化极大,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性。单字结构进行巧妙变化,形成相互呼应的字组,既丰富了作品的构成因素,也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由其行书作品《重修九品观弥陀殿缘起》(图4)可以看出其小行书的书写特点。

(三)草书:飘逸自然,兼及法度

唐孙过庭《书谱》中说,“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2]。李流芳的草书师法怀素,用笔遒劲,线条刚劲有力,结字欹侧取势,俯仰生姿;章法上穿插避让,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墨色浓淡结合,枯湿并重,燥润相生。李流芳书写大草而没有入癫狂之境地,始终在法度之内,正所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在法的范围内抒情达意。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有云:“旭、素书可谓谨严之极,或以为颠狂而学之,与宋向氏学盗何异?”[3]李流芳的草书与怀素类似,其大草创作既充满激情,又不失理性,体现出高超的创作技巧与深厚的文化修养。

他的草书作品,通过字内外空间组合、字形结构的搭配、字组意识的融入,与线条、墨法结合,营造出别具一格的韵味。草书的书写所展示的节奏变化是通过点画与使转的结合而呈现于纸上的。李流芳的草书创作通过字内空间与字外空间的大小、穿插的变化,字轴线与字组轴线排列布局的变化,形成了多层次的结构。他在草书创作中还通过点的组合来调整通篇的节奏,这也是其独具匠心之处。(图5、图6)

清代包世臣曾云:“曲直之粗迹,在柔润与硬燥……柔润则肥瘦皆圆,硬燥则长短皆扁。”[4]这是对线条最恰当的描绘。线条的力度、质感在书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李流芳在草书创作中将线条的几种特质表现得恰到好处。

结语

李流芳不但在绘画、诗文方面有所贡献,在书法上亦颇有建树。本文从李流芳的生平交游、书学观的形成与书法作品等多方面研究其书学思想、书法风格及书法成就等。虽然李流芳未能像同时期的文徵明、董其昌等人占据书坛主流地位,但同样值得我们重视。其传世的许多书法作品具有时代特征,为我们研究明代书法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参考文献

[1]钱谦益. 列朝诗集小传:上下[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581.

[2]孙过庭. 书谱[G]//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 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26.

[3]刘熙载. 艺概[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58 .

[4]包世臣. 艺舟双楫:答三子问[G]//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 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667.

策划、组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