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法学学科升级背景下高等书法教育的机遇、挑战与使命

2024-08-05王刘涛黄振东

书画世界 2024年5期

内容提要:近年来,书法学科的地位日益提升,招生院校及规模逐年扩大,教材与教学体系日趋完善。但发展与矛盾并存,高等院校书法学专业学生往往重实践、轻理论,忽视文字学、文献学和诗词等书法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此外,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直面高等书法教育与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断层的现状,加强高等院校师范生的书法教育,为基础书法教育储备师资,从而实现学科提升的价值,为书法文化复兴奠定基础。

关键词:书法学;高等教育;传统文化;师范生

2023年艺术类学科调整,美术与书法并列为一级学科,书法学专业的地位进一步提高。1962年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系金鉴才、李文采二人转入书法篆刻科,标志着高等书法教育帷幕正式拉开。截至2024年3月,我国获批开设书法学专业的本科层次高校达155所,其中在2023年申报并审批通过,2024年开始招生的有5所。未开设书法学专业的部分高校也以公共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展书法教育。虽然高等书法教育发展势头良好,但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需要直面问题,寻求解决之道。

一、提升文化素养,夯实专业技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的土壤,而中国哲学思想正是书法发展需要汲取的重要营养,高等书法教育理应体现这部分内容。中国书法对传统的承继与发展,对作品和作者人格修养的推重,正是中国哲学人本观、和谐观与整体观的体现。书法审美对提按、轻重、徐疾、浓淡等变化的要求,与中国人的阴阳辩证观一致。[1]因此,中国书法所蕴含的审美与哲学中的审美理念密不可分。另外,汉字从孕育到成熟,由繁到简的转化过程,充分体现了先民的智慧。从具象的实物摹画到抽象的点画构成,从实用到艺术的转变,说明作为汉字艺术化的中国书法,也蕴含了中国艺术精神。高等书法教育应该抓住这种艺术自觉和“精神挽结之处”,进而追求“书品即人品”“技进乎道”的中国艺术精神。

当前,高校书法学专业学生已成为书法培训行业的主要师资力量,是各类书法展赛的主力军。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高等教育环境下,高校书法学专业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多样,然而他们信息分辨的能力并不卓越。有的学生或受到个别言论的影响,一味地追求书法的表现力;有的学生或陷入投展怪圈,追求展厅效果而无法自拔,从而疏于临帖,无法扎根传统,更无暇阅读以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这最终会导致一些学生不能宏观地观照个人优缺点,而是盲目跟风,“取法作品集、师从朋友圈”屡见不鲜。对一些学生来说,选择投身书法培训行业,追求“金钱自由”,为家庭节省开支,相对于花时间、精力认真锤炼基本书写技能和补足文史知识,更具诱惑力。如此,轻则导致书法水平停滞不前,重则丢失书法的文化属性,从而使书法沦为一种工具。长此以往,必将虎头蛇尾,顾此失彼,这不是高等书法教育想要看到的结果。

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其书法学习观念和态度受时风影响,高等学校要依靠办学理念和具备专业素养的教师来进行引导。

作为书法教育的关键环节,高等书法教育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高等书法教育绝不能过分强调书法技法而忽略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更不可使书法成为一种竞技项目和经济活动,高校书法学专业学生也需要端正学习书法的态度。当代高等书法教育应当去除学生的功利心,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坚定书法是文化传承的初心,以“以书养书”“书家学者化”的理念对学生进行培养,为书法的可持续发展储备更多、更优质的后备人才。

二、提高综合素质,锤炼核心能力

中国艺术精神对真、善、美的追求是较为核心的内容,书法教育是传播真、善、美的绝佳方式,高等书法教育则是培养书法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一环。

目前书法艺考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即参加书法学专业课高考的学生鲜有“童子功”。不论此前有无书法基础,更不管是否喜欢书法学专业,很多考生都选择在考前一年进入一个书法高考培训班突击学习,进行模式化应试训练。然而,由于考生缺乏分辨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多会“沾染恶习”。如模仿培训班教师的书写和用笔习惯,导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缺失,学生书写和用笔呈现培训“产品化”倾向。国内部分高校书法学专业已具有本、硕、博培养的完整链条,如果这类院校的书法学专业学生从事书法高考培训,那么由于他们非常熟悉本校的考试模式及评委喜好,就会导致轻则陷入“近亲繁殖”的恶性循环,重则出现考试作弊等不公平现象。在他们看来,此时的“书法”并不是艺术,而仅仅代表学历。正所谓“本立而道生”,如若“本”都变了,其“道”欲何为显然是有待商榷的。

高等书法教育并非以培养书法家为根本目的,更非以书写优劣、获奖多少作为单一标准评判教学质量。当今高等书法教育须加强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尤其是美学、哲学与中国艺术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以求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纵观整个书法史,得到公认的书法家无一不是学问家,甚至有人耻于将自己定位为书法家。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书法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去规范书法从业者的“书法观”。这个文化内涵是需要诸多知识体系共同构筑的。曹宝麟先生认为,高等书法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专职的书法教学和研究人才[2]。黄惇先生提出,书法需要交叉学科支撑,“我们培养的书法人才也是综合的人才。所以如果你要问中文系能不能派生出书法专业来,我认为是可以的。既然可以,那么中文系所要学的课程我们都要学。中文系没有的课程我们也学”[2]。因此,高等书法教育阶段,我们不仅要引导正在接受专业书法教育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书法观,更要引导他们去体悟书法艺术的本体美、形体美、字义美、音韵美,挖掘书法艺术背后的人文价值。

三、暂缓扩大招生规模,规避人才低质量培养

高等院校书法学专业自1962年起步,专业发展日益强盛。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55所高校招收书法学专业本科生。自1962年至2016年的55年间,仅有66所高校招收书法学专业本科生。近8年,教育部累计批准89所高校新增书法学本科专业,足见发展速度之快。(表1)

如表1所示,申办书法学专业的院校类型多样。笔者通过与兄弟院校关于人才培养的交流,发现多所高校存在人才培养方案差异、培养定位不明确,以及计划课程开出率不足等问题。长此以往,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就可能会因发展过快导致根基不稳,甚至出现停止办学的尴尬局面。

新增书法学专业的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其一,生源质量差距过大。按考试及录取原则,高校录取的学生质量有一定差距。继续扩大招生规模,会滋生更多的书法高考培训机构,增加培训市场乱象,书法基础薄弱的学生进入高校,给学校的培养增加压力,甚至降低培养质量,拉低高等书法教育水平。其二,师资短缺,课程建设不足,培养方向不明确。[3]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在课程的讲授和培养方案的实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新增书法学专业的院校,教师团队多由刚毕业的硕士或博士组成,往往教学经验不足,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都处于探索阶段,难免顾此失彼;多数院校针对书法学专业课程的开设往往有心无力。除了书法学专业技能课,与书法学专业密切相关的中国文化概论、中国美学、文字学、古代汉语、文献学、诗词格律等课程虽有开设,但课程时间较短,学生根本无法触及其中要义。高校虽然都以培养书法人才为目标,但培养目标究竟是书法教育人才、理论研究人才还是创作人才?似乎不甚明确。职业书法家是可遇不可求的,这不是高等书法教育所能解决的问题。[4]学校层面尚有此困惑,学生更是无所适从,导致多数毕业生毕业即“转行”。其三,书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虽然申办书法学专业的院校以师范为主,但该专业为非师范,无法按照师范类的要求培养人才。教师资格证有美术,有音乐,唯独没有书法,多数中小学不会为书法教师单独设岗,因此想要成为一名专职的中小学书法教师绝非易事。其他如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出版社等单位每年接受新职员的名额十分有限,故而书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是高校面临的严峻考验之一。

在高等书法教育的高速发展期,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其中的利弊,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适当减缓书法学专业审批的高校数量和招生规模的继续扩大,加快书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培根固基,从而提高书法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弘扬和传承书法艺术。

四、深化师范生书法教育,普及书法与书法文化

在文化强国战略的指引下,书法艺术经过了几代人不辞辛苦的努力,形成了较好的发展局面。而面对社会诸多方面的转型,如何发掘和培养下一代书法人才,也成了众多书法人探索的课题。

义务教育阶段与高等书法教育的断层,被称为“书法空白期”,是当前书法教育的症结所在。书法高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空白。但从长远看,大部分经过短短几个月的考前培训就通过书法高考进入大学的学生,其知识储备不足和能力结构欠佳,前景堪忧。面对如此困境,要提前采取书法人才培养和储备的战略部署。其中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的书法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此阶段的书法学习当以了解传统文化和培养兴趣为主,同时发现好苗子进行专门培养,甚至改变此类学生的高考录取方式并非不可为。虽然在义务教育阶段普及书法课有诸多政策和文件加持,但具体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师资短缺和应试教育背景。要切实落实中小学书法教育,就要加强书法师资培养,禁止占用书法课时,杜绝空喊口号。通过广播、电视讲座、增加城市建设中的书法元素等方式,加快书法文化的全民普及,增强民众对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革除“书法无用论”和“高考加分论”的功利主义观念,切实改变书法在国民心中的形象,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

针对中小学书法教师短缺问题,《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明确书法教师来源是“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5],中小学语文教师多来自高校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两个专业,因此应当加强这两个专业学生的书法教育。目前,很多高校的师范生四年里仅有一个学期的书法课,而且多以硬笔教学为主,这样根本无法满足从事书法教学工作的需要。所以,各高校应当加强师范生的书法教育投入,开展书法教学资格的认定,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书法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以期实现为高等书法教育持续输送人才的目标。

结语

在古代的书法教育体系中,“小学”起步,学习文字、训诂等内容,后再学习文化经典,“书学生,习篆隶草三体,明《说文》《字说》《尔雅》《博雅》《方言》,兼通《论语》《庄子》义,愿占大经者听。篆以古文、大小二篆为法,隶以‘二王’、欧、虞、颜、柳真行为法,草以章草、张芝九体为法”[6]。后来的书法教育极重视对“法”的传承和维护倾向,这恰是对伦理秩序的遵守和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之体现。

当代高等书法教育切不可急于求成、本末倒置,而是要借鉴古代的书法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字外功”。“以书养书”,或许才是高等书法教育之正道。另外,应加强对书法教育学、书法美学、书法文字学和书法传播学等交叉学科的探索和规划,借新文科建设之东风,发展“新艺科”,以期书法学专业更加细化并衍生出其他具有交叉性质的专业,为书法艺术研究与实践提供更大空间,谋求更多出路。

参考文献

[1]李兴涛. 地方高校书法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书法·书学,2016(5):171.

[2]王岳川,尉天池,黄惇,等. 培固高等书法教育的文化根基[J]. 中国书画,2005(5):99.

[3]倪文东,陈思,高文兴,等. 当代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现状的调研与思考[J].中国书法·书学,2016(2):16.

[4]闫继翔. 高校书法教育是否应以培养“书法家”为旨归:兼论书法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J]. 大学书法,2020:49-52.

[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 E B / O L ] .(2011-08-02)[2024-04-01].http://www.mo e.g o v.c n/s r c s i t e/A26/m o e_714/201108/t20110802_167341.html.

[6]脱脱,等. 宋史:第一五七卷:选举志三[M]. 北京:中华书局,1985:3688.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百校联百县—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计划(2021—2025)”项目“书法文化传承与实践”(编号:BXLBX0940)、汉江师范学院2021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师范生书写笔顺及形体规范教学应用研究”(编号:2021C04)的阶段性成果。

策划、组稿、责编:金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