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协服务看广西之科创与科普比翼齐飞

2024-08-04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24年6期

2023年底,抖音联合中国科学技术馆发布《2023年抖音科技馆数据报告》,其中柳州科技馆、广西科技馆分别获评最受用户喜爱的科技馆榜单第四和第七位。广西成为该榜单前十中独占两席的省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各民族的风俗文化、生活条件、科学素养等存在较大差异,如何提高优质科普资源的供给能力,有效提升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成为广西科协近年来工作破解的重要课题。

强联动科普协同格局日趋完善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为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广西科协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着力构建开放协同联动的大科普工作生态,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深入推进。

广西科协组织编制《广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 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广西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1.5%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开展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5项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持续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职能;建立“1+2+N”工作机制,通过召开专题会、培训班、主题活动等形式,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任务落实,推动《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精神落地。

2023年广西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62%,比2022年增长1.14个百分点。

重普及全民科学素质跨越式提升

广西科协坚持科普惠民,充分发挥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作用,推动广西全民科学素质水平跨入新的发展阶段。

举办的主题性群众性科普活动精彩纷呈,“八桂科普大行动”活动3270多场,覆盖2520万人次;连续4年举办广西公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900余万人次参赛;策划举办“八桂科技讲坛”、“与科学大咖面对面”、科普进党校、广西科普“五优”选树宣传、“广西科学派”发布等系列高品质科普活动;开展“快乐科普校园行”、“科技馆活动进校园”、中国流动科技馆广西巡展、广西科普大篷车系列活动等2100多场,惠及全区600多万人次。

广西科协主动联动社会各方力量及资源,推动科普工作与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融合发展,促进公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除了发挥科技馆在科学教育中重要阵地的作用,聚焦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面向青少年等重点人群,开展丰富的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讲座与活动;实施“银龄跨越数字鸿沟”科普专项行动,帮助老年人跨越信息时代“数字鸿沟”。

在广西科技馆,原创5项科学实验和演示装置登上央视科学栏目,这里也成为神舟十三号“天宫课堂”第一课全国4个地面分课堂之一,自主开展的48项延伸活动获中央、自治区级主流媒体多次宣传报道。

科普惠民在广西大地百花齐放。梧州市科协推进民生科普示范社区建设,率先在全区打造“民生科普”品牌;防城港市科协立足“边”的文章,组织开展“国门科普宣传”“海边山科普行”等系列活动;北海市科协做好“海”的文章,面向青少年学生举办“我爱祖国海疆”系列活动;玉林市科协探索“产业+旅游+科普”模式,打造特色科普小镇品牌;河池市科协创新“旅游+科普”模式,探索旅游新业态发展;崇左市科协开展“巾帼心向党,科技振乡村”女科技工作者主题科普活动……

造引擎科普事业注入强劲动力

在做好顶层设计和活动策划的同时,广西科协全力推进科普设施和平台建设,不断激发科普人才内生动力,打造科普事业发展的澎湃引擎。

2023年12月26日到27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科技馆、玉林市科技馆、合浦县科技馆以及广西流动健康科普馆(南宁站)首展相继开放。

三江侗族自治县科技馆是广西建成开放的首个县级科技馆和首个少数民族县科技馆,也是全国首个侗族科技馆。走进科技馆,就像走进了一座科学的殿堂,在这个微缩版的“大千世界”,可以探究光影视错觉,体验地球探秘。

玉林市科技馆建筑面积为14110平方米,以“科学探索、创新未来”为主题,以“探”为经,围绕“科学基石—新三生”这一展示脉络,设置6大主题展厅,展品共计242件。该馆是广西“十四五”以来,同时获广西创新驱动资金、国家基层科普行动计划资金和央企资源等多项支持,采取“模块化+个性化”展览资源建设模式建成开放的首个设区市科技馆,其建设模式对全区市县科技馆建设具有重要的学习借鉴意义。

合浦县科技馆是广西在旅游资源丰富、人口相对密集的县份建成的首座科技馆,位于合浦县国家4A级景区月饼小镇内,建筑面积2622.66平方米,设置有常设科普展厅、临时展厅、科普研学工作室等功能区。

4座科技馆相继开放,使广西已建成科技馆数达到了8座,在一年内实现了翻番,逐步建立起富有地域特色的广西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新格局,为提高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科普需求创造良好条件。目前,广西科协正在协调推进梧州市、贺州市和兴安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钟山县等一批市县科技馆作为项目储备,壮乡大地科技馆建设生机勃勃。

目前,广西已有20余万人成为科普中国信息员,广西在中国科协科技志愿服务信息平台注册科技志愿服务组织2761个,科技志愿者13.11万人。设立的广西科学传播专家库,首批入库专家933名,推动广西成为全国第三个设置、开评科学传播专业技术职称的省(区、市)。

有数据统计,目前广西科协已成功创建2021—2025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9个,2021—202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11个,并在全区深化建设一批科普示范村、科普示范社区、科普示范学校等各类科普阵地,推动科普资源向基层流动。广西科普传播中心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6人获得“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汇资源科普信息化建设传播广泛

几年间,广西科协汇聚优质数字化科普资源,大力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科普传播效能持续提升。

举办“礼赞逆行英雄,弘扬战‘疫’精神——广西援鄂抗疫英雄事迹报告会直播课”,全区700多万名中小学生收听收看直播;举办南方农技“云课堂”助力春耕生产;开通运营“大众科普”微信公众号、广西科协抖音号、视频号等科普媒体平台,与自治区政法委构建“科普反邪教联盟”,推动“大众科普”与政法委“桂风起”微信平台业务合作,实现内容覆盖互接互通,受益群众达180万人。

广西科协还与广西新闻网合作开设“科普中国之广西”新媒体宣传平台,与广西广播电视台联合拍摄播放30期公益青少年科普系列片《小小科学家》;开设《天天科普》栏目,播出134期,听众超过1000万人。

在广西视听移动客户端(广西网络电视)、动车电视屏、城市LED屏、科普e站以及部分市县电视台,“科普中国”视频内容推送已是常态。广西科协推荐的广西云数字媒体集团入选中国科协2022年度科普中国融媒体发展省级试点单位;南宁市科协利用全市1800多个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开展科普活动,覆盖基层群众10万多人;桂林市科协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在电视台开设《希望的田野》栏目及在《桂林日报》开设“健康桂林”专栏;贺州市科协建立起科普“公众号+大喇叭+大屏+网站”等“四位一体”的新型科普传播平台。

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支撑下,2023年广西科技馆体系参观人数约 270.6万人次,同比上一年度年增长120%。广西科技馆、柳州市科技馆等引进中国科学技术馆的“赤子丹心—与党同龄的科学家主题展览”“星耀寰宇 箭震五洲”等科普展览,普惠观众超 90万人次。

地处东盟桥头堡的特殊优势,广西的科普事业已在探索科普国际化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他们紧抓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依托地缘优势,以东盟地区为突破口,推进国际化科普向资源应用,合作共建,双向输出转变,进一步探索深化与东盟国家的全方位合作关系。

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将迎接广西科创与科普的双翼展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