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协服务看广西之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新支点

2024-08-04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24年6期

几年间,“科创中国·广西”行动在促进国内高端智力资源与广西企业合作、推动优势技术项目向广西转移并实现成果转化,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广西科协通过“科技搭桥行动”助力“尖锋”专项领域,引导企业围绕广西产业发展需要,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

“科创中国”,一个极富想象力的名字,作为中国科协打造的创新、创业、创造服务品牌,它承载了人们对科技创新最为热切的一种期待: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紧密契合,科学家与企业家密切互动,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源源不断地流向企业、地方和生产一线……

近年来,广西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充分利用“科创中国”这一“国字号”平台和品牌,促进科技创新资源聚合、裂变、赋能,奋力打造“科创中国”广西样板。广西科协在做好引才入桂文章的同时,创新了人才与产业紧密融合的科技服务机制,形成了会展联合推介模式、会企技术合作模式、学会工作站模式、智库专家服务企业模式等多种可推广、可示范的科技服务模式,在促进广西科技经济深度融合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科创中国·广西”激活发展新动能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遭遇冲击。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达产,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突破产业转型发展瓶颈,要依靠科技力量。同年4月,中国科协提出实施“科创中国”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行动,打造的创新、创业、创造服务品牌,旨在通过聚焦“产学研金服用”多方力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广西科协以承担实施中国科协《省会合作助力广西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示范项目》为载体,精心组织“科创中国·广西”活动,充分发挥科协智力密集、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的优势,把创新要素引向广西、引向企业、引向基层。仅仅半年时间,广西就引入30余个全国学会60余名院士、200名专家入桂开展科技志愿活动,与100多家企业、71所高校、83家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收集到企业技术难题37个;同时组建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三级科技服务团,为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100余家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帮助企业创收800余万元。

江河涓细流,磅礴汇成海。在“科创中国”建设框架下,广西科协围绕铝产业、汽车产业、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产业等积极组建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三级科技服务团,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科技服务,引导产才融合。成功组织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对接广西柳州市汽车产业需求,并与柳州市大数据局签约,布局并推进汽车轻量化;成功组织有色金属、汽车工程等领域专家到百色市吉利百矿集团有限公司开展会企对接活动,在企业产业研究院建设、技术需求等方面开展对接;成功组织国内知名企业到百色市,推动铝产业的投资合作事宜以及厂矿的技术升级换代;组织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专家为广西铝加工产业编制《广西铝加工产业发展规划》,编写了《赤泥知多少》科普丛书,助力广西铝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与中国有色金属学会、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举办了40余期有色金属云课堂,累计超过上千家企业、高校共20多万名科技工作者参加培训。

几年间,“科创中国·广西”行动在促进国内高端智力资源与广西企业合作、推动优势技术项目向广西转移并实现成果转化方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南宁、柳州、贵港获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南宁市入选中国科协2023—2025年度创新驱动示范市;“科创中国”C-V2X车联网产业科技服务团柳州示范项目等3个项目和创新机构落地广西;北海市21家企业与北京科技大学等多所科研院所及高校合作,签订合作协议31项。

与此同时,各地科协积极服务产业发展,南宁市认定了7家高层次专家团队协同创新中心和6家“科创中国·南宁”科技经济融合样板间;贵港市出台7项“科创中国”专项配套政策措施,组建试点城市企业联络员队伍;防城港市、玉林市科协邀请学会专家、院士为本市有色金属、中药、香料产业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河池市科协联合科技等部门实施“科技红娘行动”,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明显。

“科技搭桥行动”提升企业创新力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广西企业与院士专家之间深度合作,促进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广西科协乘势而为,经自治区政府同意,广西科协牵头,联合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共同实施“科技搭桥行动”,打造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把优质创新要素引入广西。

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百米级国产大丝束碳纤维索,这是行业内首次将碳纤维索应用于气承式膜结构索网系统,也是我国土木工程领域迄今为止应用的最长碳纤维索。

作为桥梁的生命线,拉索施工过程一旦受到风力等外部因素影响,极易发生振动,轻则造成拉索性能退化,重则威胁桥梁安全。为解决桥梁拉索安全性和耐久性问题,2021年欧维姆主动搭乘“科技搭桥行动”顺风车,与同济大学项海帆院士团队牵手,围绕“科技搭桥行动”项目“防灾减振拉索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产学研合作。

有了院士团队的“最强大脑”加持,企业在创新赛道上加速前进,并成功突破一个个“卡脖子”技术难题。欧维姆开发的超高强度2100MPa应力幅280MPa斜拉索,成功应用于世界最大跨度的三塔两主跨斜拉桥。

企业出题、院士答题,逐步成为柳州乃至广西实施产学研,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拥有“最强大脑”加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星星之火在广西迅速燎原,释放出新质生产力的勃发后劲。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华锡矿业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与杨华勇、杨春和、张清杰三位院士,通过“科技搭桥行动”,达成“无人驾驶节能液压挖掘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3个定向研发合作项目。研发领域涉及燃料电池、工程机械等,开发出922F无人驾驶挖掘机等深受市场好评的成果。

“科技搭桥行动”被写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等系列文件。2024年4月,广西科协联合自治区科技厅、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印发《2024年广西 “科技搭桥行动”工作计划》,提出坚持“企业出题、科技答题”机制,围绕产业数字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把创新资源精准投向最紧缺、最急需的领域,围绕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动力装备、高端铝合金新材料、绿色化工新材料、绿色高效平陆运河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等7大“尖锋”专项领域,引导企业围绕广西产业发展需要,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

《2024年广西 “科技搭桥行动”工作计划》中敏锐地提出要依托年会筹办,拓宽服务渠道。计划明确要扎实推进第二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筹备、举办工作,积极打造汇聚全国学会与院士专家,服务科技工作者创新争先的综合性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为“科技搭桥行动”持续注入院士专家资源,借年会推动实现更多“定向研发合作”项目落地广西。

推动科技资源下沉服务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一位,5700多万各族人民如星星之火,在八桂大地发光发热。

广西充分发挥各类科技资源聚合作用,持续推进决战脱贫攻坚以及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广西科协成立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专项工作小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导小组,制定印发《科普服务乡村振兴助力精准扶贫工程实施方案》《自治区科协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意见》等文件;引导广西农学会、环境科学学会、预防医学会、心理卫生学会、地震学会、乡村振兴研究会、老科协等自治区级学会深入开展“党旗领航—学会专家走基层”活动,助力农村地区产业规划、医疗卫生、农业技术、农村电商、青少年科技教育等领域问题解决。与自治区财政厅联合下达“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广西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资金,重点在农村地区建设培育基层农技协,支持建设脱贫地区学校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科技小院等。

2021年,广西科协组织引领上万人次科技志愿者到广大农村、城镇社区、中小企业、学校等基层一线,广泛开展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学会科技志愿服务基层行、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青少科技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多样的科技志愿服务活动。

广西目前建成科技小院34个,建设数量在全国排名前列,覆盖火龙果、坚果、油茶、甘蔗等广西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加强科协系统定点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帮扶,培育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产业。

让创新服务与企业需求紧密契合,让工作目标与人民需要息息相关,政产学研用金服,依偎扶持共生长……广西,正借势“科创中国”行动,着力“科普中国”行动和“科技搭桥行动”,推进“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矗立起新时代最坚实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