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协年会 一场大国科技的学术盛宴
2024-08-04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家庭和个人以年为时间单位,有许多固定不变的聚会,由此发展形成了多个传统节日。放眼世界,社会团体和经济组织也会以年为时间单位,举行聚会活动,即“年会”,借以激扬士气、答谢客户。年会在商业氛围形成较早的西方,逐渐被赋予了营造组织气氛、深化内部沟通、促进战略分享、增进目标认同的深层次意义。
20世纪末期的中国,充满了对科学技术的渴望,一系列的科学问题、社会问题等迫切需要解决。这就要求自然科学家、人文社会科学家必须联手共同解决全球发展和人类进步面临的诸多问题。
1998年2月,中国科协代表团参加了美国科学促进会在费城举行的第150届年会。成立于1848年的美国科学促进会是世界上最大的非赢利性、综合性民间科学组织,是《科学》(Science)杂志的主办者。在“促进科学,服务社会”的口号下,该组织致力于推动科学研究与发展,同时注重向公众普及科学。
作为国家发展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中国科协有使命推动社会和经济资源、科技与学术资源的整合,而组织高层次、高水平、综合性、大规模的学术年会,集中展示我国各学科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成为了科技发展的助推力量。
1999年,中国科协五届四次常委会议决定建立中国科协学术年会制度,定位为“综合性,跨学科,开放性”。当年10月18日,中国科协首届学术年会在杭州市浙江大学邵逸夫体育馆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25位院士和3000余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会议,年会的主题是“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
51ySV9QnRwwX1JXRsxqPKAQQ2Dyfp8MsBFaQrf6PeAI=或许没有人想到,20多年后,一场从体育馆开始的年会,会成为中国科技领域高层次、高水平、大规模的科技盛会,其影响力会远远超出一个学术理论研讨会的功能和范畴。
首届年会结束后,数个省、区、市科协竞相争办下一届学术年会。2000年底,中国科协制定了年会申报的具体办法,明确规定年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科协申办,由中国科协和举办地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每年举办一次。
近代科学革命后,随着数理实验科学的诞生,科学工作再不可能由个人独立完成,科学从个人行为逐渐向团队行动转变,科学活动的组织化程度迅速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自2002年开始,年会组织工作在中国科协和举办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开展。2005年,年会实施“大联合,大协作”的组织模式,开始制定总体工作方案,划分工作职责,会务工作主要委托举办地政府和科协完成,并成立组织委员会、执行委员会、若干专业委员会以及年会办公室,年会的组织机构更加健全。
2006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更名为中国科协年会,确立了“大科普、学科交叉、为举办地服务”的年会定位,并启用了年会标识,实现了年会的全面转型。从2008年开始,中国科协决定年会以届次确定名称。
长久以来,囿于传统理念和工作模式,科协系统及其旗下的科技工作者,更多是以学术为核心,以科研为目标,默默无闻在各个岗位完成自己的工作。“大科普、学科交叉、为举办地服务”年会定位的确立,为年会在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下搭建了展示和服务的舞台,在更高的层面上彰显学术的人文内涵和科学的终极价值。
年会定位的“服务”二字,也使中国科协的工作方针在这个平台上得到全面地贯彻、落实,科协工作的服务内涵和品牌,也通过年会从幕后走到台前。
历史的事实表明,科技只有为经济社会发展所用,才能彰显其应有的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科技对经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掌握、理解变得越来越重要。科技只有为经济社会发展所用,紧密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显示其应有的价值,获得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回顾每一届年会的主题脉络,科技和经济的问题已然是科协年会聚焦已久的话题。
首届年会虽然定义为学术年会,但主题是“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学术会议的视野已经关注经济发展的脉络。2010年,在福州举办的年会主题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两年后在石家庄,年会主题是“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
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更是每一届科协年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从2013年贵州贵阳的“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到2023年安徽合肥的“创新引领 自立自强—打造高质量科技创新策源地”会议主题,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越来越明确。
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支撑,但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并不容易,不同企业面临着不同的科创难题,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起链接也非一日之功。中国科协利用年会专家云集、多学科汇聚和良好的活动氛围,充分发挥年会专家资源、多学科的优势和特点,围绕举办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性、紧迫性问题,开展专题调研、专题论坛、座谈活动等,为举办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依据。同时,组织全国的科研机构和科技团体,与地方相应的科研机构和团体对接,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促进举办地的科技进步。此举也让各地城市举办科协年会趋之若鹜。
目前,科协年会“服务”的内容已经更多元化,“服务”的目标更清晰具体,“服务”的对象更包容下沉,越来越多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家和科学家共同出现在科协年会的舞台上。这场一年一度的大聚会,不仅关注科技创新的事,更是以服务的精神,聚焦经济发展的需求。
对于科协来说,年会也是一场不可多得的大国科技学术力量向社会进步成果转化的大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