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中国·人物
2024-08-04
5月22日,在韩国济州岛举行的第6届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学会国际会议的颁奖典礼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被授予“CIGR卓越功勋奖”。
颁奖词写道:“罗锡文院士是中国最资深、最受尊敬的专家之一。他是国内外农业和生物系统领域最杰出的贡献者。他对农业技术发展和推广的深远影响,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为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
6月2日,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在鹊桥二号中继星支持下,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预选着陆区。嫦娥六号是我国探月工程四期的“关键一环”,将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月背采样返回等重要任务。
探月工程四期首席科学家王赤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主任,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空间科学(二期)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负责人、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计划 (SMILE) 中方首席科学家,亲自参与了“子午工程”“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嫦娥四号”和“天问一号”等国之重器的研制和发射,他带领中国空间科学不断取得突破。
全球过敏科学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过敏科学》是欧洲过敏科学与临床免疫学会的官方期刊,新一期“中国主题”于2024年5月面向全球正式出版。
作为中国鼻科学和过敏科学代表,《过敏科学》副主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张罗教授已是连续第4次受邀担任“中国主题”的客座主编,他协同国内多位过敏科学与免疫学领域顶级专家,共刊登了来自中国学者的20篇文章,包括2篇述评、5篇长文、12篇速报和1篇评论,集中展示了中国学者在过敏科学、鼻科学、呼吸病学和皮肤病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其成为中国学者向世界全面展示学术成果的重要舞台。
多年来,张罗主持制订我国过敏性鼻炎领域第一个英文诊疗指南(Allergy Asthma Immunol Res, 2018)、主编首部CRS 英文专著(Chronic Rhinosinusitis,2021)等,为扩大中国鼻科学和过敏科学在世界学术领域的影响作出突出贡献。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是由中国科学家发起、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学术组织。6月1日举行的“国际数字地球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上,为表彰在全球数字地球发展中作出卓越贡献的杰出科技工作者,国际数字地球学会授予郭华东院士“数字地球杰出科技成就奖”,授予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长刘勇卫“中国数字地球突出贡献奖”。
郭华东是地球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主任。郭华东在遥感信息科学、雷达对地观测、数字地球研究领域作出了贡献,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数字地球原型系统。
刘勇卫是现任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中心喀什分中心主任,研究员。
近日,中国化学会奖励工作委员会决议,决定授予董绍俊(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和徐如人(吉林大学)第四届中国化学会终身成就奖。中国化学会终身成就奖设立于2017年,是中国化学会面向我国化学工作者设立的最高奖项。
董绍俊,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分析化学、电化学、电分析化学研究,特别在化学修饰电极和分子自组装、生物电化学及水质分析方面取得一批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为化学修饰电极中国第一人,开启电化学界面研究从被动认识到理性设计的跃进。
徐如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享誉中外的无机化学家、国际著名的分子筛与多孔材料化学家,是我国“无机合成化学”学科的创建者与奠基人、水热合成化学领域的开拓者。40年来他开拓新合成路线,打破了微孔晶体结构类型、骨架元素与基本结构单元的传统观念,引领了分子筛化学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分子筛的结构设计方法与定向合成路线,为国际上分子筛与多孔材料科学与应用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5月24日,在石家庄举办的第27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闭幕式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将中国最佳发明奖、最佳女性发明奖和最佳青少年发明奖分别授予来自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张列宇先生、清华大学宫琴教授和湖南南县第一中学的李博郎同学,分别涉及“人工智能流域污染监管关键技术与应用”“集精准检测和个性化智能音乐治疗于一体的耳鸣诊断治疗评估平台”和“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腐乳生产装置”三项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