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斯塔默掌舵英国,挑战重重

2024-08-02张纲纲

南风窗 2024年16期
2024年7月17日,英国伦敦,首相斯塔默和前首相苏纳克出席国会开幕大典

7月18日欧洲政治共同体领导人会议期间,上任不到两周的英国新首相基尔·斯塔默,便开始面对保守党14年连续执政期间也没能解决的国际问题,譬如这次与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讨论的英属直布罗陀和欧盟之间边界的问题。

稍早前,斯塔默领导的工党在7月4日大选中胜出,次日顺利组阁上台。这是自2005年布莱尔连任首相之后,工党第一次赢得大选,而且是以压倒性的议席优势胜出。但在欢庆胜利之余,斯塔默告诫工党不要骄傲和得意忘形,因为摆在工党面前的任务十分艰巨!

赢了大选,民心呢?

英国国会下院共有650个席位,任何党派赢得326个以上席位就占了多数。在7月4日,工党赢得411个议席,占了总议席的63.2%,以绝对优势获胜。而保守党只获得121个议席,只占总议席的18.6%,可以说是一败涂地。

斯塔默在就职演说中,高调地说“英国人民选择了工党”,从国会构成上看,的确如此;但如果从获得的选票数来看,这并不明显。工党实际获得的票数只占全国总投票数的34%,而保守党获得的票数占了总投票数的24%。所以,如果单纯看所获得的选票,工党离超半数还差得远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因为根据英国现在的议会选举制度,全国上下被分成了大大小小的选区,每个选区无论大小都分配有相应的议席。有的选区虽然很小,但只要在选区内获胜,即使票数很少,获胜的候选人还是获得这个议席。而有的选区很大,实际票数也很多,但如果候选人在本选区没有获胜,还是得不到这个议席。

而这个票数是真正代表了民心所向。从这个角度看,工党在英国老百姓中的支持度远远没有工党在国会中的战绩那么耀眼夺目!工党虽然赢得了大选,但因此就说工党赢得了民心却未免有些牵强。

而民心这个东西是易变的,这次感觉你好一些,就投了你,下次是否还看好你就未可知了。工党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19年,当时由科宾领导的工党在大选中一败涂地,遭遇了自1935年以来最惨痛的失败。而5年后的今天,工党却能在大选中大获全胜。这种大反转的局面,谁能保证5年后不会重现呢?

这次大选中暴露出的选票和议席不成正比的问题,遭到众多反对党的诟病。其中,最典型的要数英国改革党。法拉奇领导的英国改革党在大选中获得5个议席,只占总议席数的1%,但英国改革党获得了将近10%的选票!这种选举制度的不公,遭到包括法拉奇在内的反对党的攻击也是意料之中的。选举制度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

大选结束后的民调显示,近半数的英国民众对于谁上台其实并不关心,对政客持不信任态度的英国民众也不在少数。历史经验证明,缺少民众支持、缺乏老百姓信任的任何政权都不会长久。斯塔默的工党政府如果不能在这方面有所建树,5年后重蹈这次保守党的覆辙也不是不可能的!

振兴经济是重中之重

英国经济的衰退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023年最后两个季度,英国实际GDP连续是负增长,进入名义上的经济衰退。2024年第一季度虽然有所增长,但也只有0.6%,远远低于美国和其他主要欧洲国家,在七国集团里面垫底。

持续的经济不景气、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政府不作为,导致英国老百姓对保守党政府严重不满,这是保守党在这次大选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在大选前的最后一周,苏纳克在外面做竞选宣传。当时,英国一家电视台采访他,他正准备大肆宣扬保守党将如何改善民生的时候,主持人问他是否知道在过去的5年里面包的价格上涨了多少,他却支支吾吾半天,回答不上来。那份尴尬,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正是保守党政客的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工党政府当然知道振兴经济、改善民生的重要性,但谈何容易?要振兴经济,就得先投资。问题是,钱从哪里来?财政上,前任保守党政府几乎花完了所有的家底,早已入不敷出;发国债吧,英国的国债规模连年上升,2023年已经达到GDP的101.3%!持续发行国债的空间已十分有限。所以,政府层面要想扩大投资,可供这届工党政府选择的途径十分有限。

而在民间资本层面,虽然英国老百姓掌握了数目可观的财富,但许多人还在持观望的态度,不敢轻易投资。截至2023年,英国民间资本规模接近12万亿英镑,而2023年英国GDP才2.3万亿英镑,英国民间资本的规模可见一斑。可是,尽管坐拥巨额的财富,老百姓却不愿投资。一方面,英国目前的高利率,使得把钱存在银行或购买国债,就能轻松获得很好的回报,何必费力去投资?另一方面,前任保守党政府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并没有起到鼓励私人投资的作用,这也打消了许多人投资的念头。

另一个途径就是吸引海外投资:自己没钱,那就让别人来投钱,但前提是别人愿意来投。过去10年里,保守党政府换了7任财政大臣,你方唱罢他登场!这样的结果就是政治缺乏稳定性,政策缺乏连续性,再加上监管上的繁文缛节、条条框框,早把投资者给吓跑了!所以,从内到外,工党政府都将面临许多挑战。

新任财政大臣里夫斯在就任次日,就与主要的工商界领袖会晤,强调这届工党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刺激经济、鼓励工商业界积极投资。具体措施上,她也宣布了一些政策,像取消商品房建造数量的上限,废除在英格兰境内建造风能发电厂的禁令,一定程度上放松对金融业的监管等。从目前的反馈来看,大家对里夫斯的作风还是持肯定态度,但目前的措施还没有触及根本,作用也十分有限,所以大家都还是持观望态度。

脱欧,难以愈合的伤疤

保守党在位的14年,最大的政治“遗产”也许就是脱欧了!

2016年脱欧公投后,保守党所宣扬的那个脱欧后大政外交独立自主、经济繁荣、歌舞升平的大不列颠帝国并没有出现。相反,8年时间过去了,脱欧的阵痛慢慢显现了出来。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估计,脱欧让英国至少损失了1400亿英镑,英国的GDP至少因此减少了2.5%!

最近,英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现在71%的英国民众认为脱欧后,英国的经济变差了,自己的生活水平下降了!在2016年对脱欧投了赞成票的受访者中,近六成认为自己当时受到了误导,作出了错误的决定。

布莱尔时期的工党元老、前商务大臣曼德尔森就曾指出,脱欧是英国自己给自己套上了一副枷锁,限制了自身的发展!8年过去了,脱欧的是非、利弊已经逐渐明朗。奇怪的是,英国政坛在这件事上却讳莫如深,仿佛它是一个政治禁区。无论是工党,还是保守党,无论是在台上,还是在野,都绝不再提脱欧的事情,在这件事上难得一致。究其缘由,也许是因为2016年脱欧公投的时候,那种巨大的社会分裂,让英国的政客们意识到脱欧在英国老百姓心中的敏感度远超他们的想象,再谈脱欧,无论对与错,都会影响到英国社会稳定的根基吧!

但脱欧对英国方方面面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绕不过去的。英国地处欧洲腹地,无论从地缘上,还是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流上,都与欧洲大陆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统一的欧洲,是符合英国的国家利益的。“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在英国已逐渐形成共识。

斯塔默领导的工党政府也看到了这一点。斯塔默在多个场合都提到要与欧洲大陆开展更加紧密的合作,欧盟方面也作出了积极回应。但从他目前宣布的提议来看,都是些无足轻重的东西。欧盟的三大支柱—人员、资本和货物的自由流动,一项都没被涉及。所以,人们不禁怀疑工党是否真的想与欧盟走近一些,还是这只是为竞选而做的一个姿态罢了?

英国的发展离不开欧洲。脱欧可以不谈,但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无法、也不可回避。积极地拥抱欧洲,是英国经济走出泥潭的主要出路。而这正是考验工党、考验斯塔默的战略定力的时候了!

在地缘冲突中坚持战略自主

对英国来讲,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关系来自三个方面:美英关系、英国和欧洲的关系,以及英国和新兴大国,特别是中国的关系。

7月10日,斯塔默到华盛顿参加庆祝北约成立75周年的峰会。这是他当选后的首场外交秀,因而受到英国媒体的关注。第二天,斯塔默与拜登举行了会晤。会后,斯塔默在宣扬美英关系坚如磐石的同时,也把拜登大肆吹捧了一番,说他有非凡的领导才能,等等。谄媚之情,溢于言表。

英美之间同源同种,一脉相承,关系好可以理解。但必须看到,英美关系并不对等。在这个双边关系中,美国占主导,英国扮演着言听计从、战略呼应的角色。根据现在英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这个角色倒也与之般配。

而英国与欧盟的关系就要复杂得多。从历史来看,英国与欧洲主要大国的关系并不融洽,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和欧洲大陆在种族、历史、经济、文化上有许多差异。但从地缘上,英国又地处欧洲西北边,与欧洲各国抬头不见低头见,欧盟又是英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所以,跟美国比起来,英国并不喜欢欧盟,但又离不开欧盟。这种纠结的心理一直左右着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好的时候,你来我往,皆大欢喜;不好的时候,恶语相向,甚至不惜分手,脱欧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在与新兴大国的交往中,与中国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关系之一。在脱欧的背景下,与中国这个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保持良性互动,对英国的发展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可惜的是,受中美地缘政治的影响,前首相卡梅伦治下的“中英黄金十年”愿景早已荡然无存。其后的几届保守党政府,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一味追随美国的脚步,在台湾、香港、新疆、南海、华为等一系列问题上对中国指手画脚,持敌视态度。“中英黄金十年”的不再,英国是负有主要责任的。

斯塔默意识到了中英关系的重要性。当选之后,他就说会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在“合作和挑战”中间谋求一种战略平衡。斯塔默的表态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这还是应该肯定的。但斯塔默的“既合作又挑战”的策略,犯了西方政客们常见的错误。你一方面想跟人家交往,做朋友,希望互惠互利,另一方面又跟别人一起对人家指手画脚,在人家背后动刀子,天底下哪有这样的便宜事?

斯塔默的工党政府,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一点,在不触碰中国底线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与中国的关系。特别是在中美地缘博弈的大环境下,斯塔默的工党政府需要展现出自己的战略意志和战略定力,独立自主,而不是盲目地追随拜登政府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