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
2024-08-02
学生尽力学习沟通本领,沟通只是一种方式,能否成功不必强求,毕竟每个人认知有限。连辅导员都感到棘手的问题,让大学生处理得完美甚至完全地解决,这要求有点高。不可能所有人都统一成一个模板,学校是,社会也是。既然说服不了所有人,那就接受各种各样的人的存在,互不干扰就好,远离纷纷扰扰,专注自我。
—匿名(读微信公众号文章《冷暴力伤人,大学宿舍是个江湖》)
我2019年去的黄山,这是我去过最美丽、最有人情味儿的景点。上山前怕下雨,我在山脚小超市买了两件雨衣,老板热情地跟我说:“如果没下雨,可以拿雨衣回来退。”我都惊呆了,以为自己听错了,老板又笑着重复了一遍。后来果然没下雨,退雨衣的钱我也没要,在店里消费掉了。想起来就觉得好温暖,有机会还要去看看。
—infj版的我爱小叮当(读微信公众号文章《安徽,一位市委书记的动情与敬畏》)
今年刚毕业,对论文写作的感触十分深。本科期间开设过论文写作课,但老师并没有教怎么写,怎样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而是在课堂上讲文章体裁,要大家看书做好书摘。网站上的教程也十分笼统,最后还是自己买了本论文写作指导的书啃完了,勉强知道该怎样探索问题,但落实到写作上依旧十分无力。最后还是自己比照着别人的结构写,这一步要先讲研究现状,下一步给出自己的定义,在自己的定义内去提出观点,找东西论证,磕磕绊绊总算写出一篇东西。
—喻慈(读微信公众号文章《不会写论文,大学生已经不读书了》)
有些人把大学生们的痛苦想得太过浅显简单了。高中和大学之间只有短短一个暑假的过渡,很少有人能在刚刚脱离一个几乎真空的环境时就确定自己喜欢的是什么,想要学习的专业、未来从事的职业是什么。而家长们又只在乎专业是否有前途,很少考虑学生本人的意愿。所以当我看到这些退学的故事没有感觉任何惋惜,只觉得鼓舞,很开心他们能勇敢地走向新的旅途。
—小羊(读微信公众号文章《考上985,他们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