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
2024-08-02“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
摘 要:为全面、科学、客观地评价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水平,课题组对全国64个自贸片区进行原创性的定量评价,并在指数开发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课题组建立国内首套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企业数据库,并在已有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评估基础上,结合高质量发展内涵和新发展理念,构建了更全面的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课题组从制度创新、金融发展、企业经营、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区域带动、对外开放和绿色共享等8个维度测算了各自贸片区的高质量发展指数,并进行分类排名和比较研究,发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不同维度呈现不同梯度、不同特征的差异化发展局面。
关键词: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指数;制度创新;大数据监测平台
中图分类号:F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24)06-0121-09
一、引 言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十余年来,自由贸易试验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解放思想、守正创新,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充分发挥改革开放试验田和对外开放新高地的作用,推出了一大批基础性、开创性的改革开放举措,形成了许多标志性、引领性的制度创新成果,有效发挥了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构筑了中国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重要基础,推动了中国新阶段制度型开放的探索进程,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进入了系统性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十周年之际,就深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在全面总结十年建设经验基础上,深入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探索,努力建设更高水平自由贸易试验区。
为更好服务和支撑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全面构建科学、规范、系统的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东北财经大学在长期跟踪和评估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成效的基础上,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整合政产学研数据资源、组建跨学科的专门科研力量,于2022年正式启动“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项目,力图基于微观企业数据评价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并研究比较各自贸片区发展成效,为党和国家及社会各界提供专业性、公共性的技术支撑和决策参考。
二、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的主要工作
为能够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进行多维度、分区域、可比较、动态化的定量观测和分析,并通过年度更新的指数形式直观呈现发展态势,课题组立足自由贸易试验区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核心发展内涵,重点开展建立专用数据库、搭建大数据监测平台、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发布区域化发展指数等工作,在新的研究视角下对自贸试验区建设成效进行客观评价[1]。
(一) 进行全景式观测,建立国内首套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企业数据库
为突破以往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评估注重定性评价、采用省(直辖市、自治区) 级宏观数据、采取抽样或案例评估方式可能存在的研究局限,课题组构建了涵盖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级自由贸易试验区(不含新疆) 的定量研究框架,并利用微观数据资源优势,将研究对象下沉至全国64个自贸片区(不含新疆和浙江新增扩展片区)。课题组依托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企业注册登记数据、国家税务总局企业申报数据等数据资源,通过全国64个自贸片区划设时公布的四至范围路街所在经纬度,精准界定各自贸片区的地理范围,从而定位各自贸片区内注册登记和经营企业,建立全样本的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企业数据库。目前,该数据库包含60大类企业信息、826个数据字段、365万余家企业数据,并计划每年6月更新一次,可以在确保整体观测的同时最大可能呈现各自贸片区发展成效的差异化、特色化,从而呈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的立体化全景。
(二) 开发数字化平台,搭建国内首个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大数据监测平台
为深化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企业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实时查询、调取、监测和分析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及各自贸片区的发展情况,课题组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对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企业数据库、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整合开发,形成可供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等远程应用的数字化实时监测平台。目前,该平台已上线测试运行,一期建设设置了数据汇总、数据查询、指数测算和指数开发等主要功能模块,可以动态呈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全景数据和概况,查询各自贸片区产业发展、企业经营、专利、投融资和企业风险等数据,测算各自贸片区高质量发展指数并生成排名情况。目前,该平台已实现个性化查询、可视化生成、自动化监测,并将持续进行滚动开发升级,结合不同应用需求丰富功能体系,适时向有关应用部门或单位开放。
(三) 构建全方位指标,形成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以往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成效评估更注重政府职能转变、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金融改革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等制度创新成效,课题组在此基础上结合高质量发展内涵和新发展理念,构建了更全面的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3]。该评价指标体系从制度创新、金融发展、企业经营、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区域带动、对外开放和绿色共享等方面设置并论证了8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76个三级指标。目前,该评价指标体系与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企业数据库在数据表达、算法开发等方面的应用衔接已全部测试完成,可为多维度、分区域、可比较、动态化地评估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四) 实现全面定量评估,发布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指数
课题组依托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企业数据库,应用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全面测算了全国64个自贸片区各类年度化高质量发展指数及排名,能够全面、客观、细致、及时地反映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多维度情况,可为各自贸片区巩固优势、识别短板和政策优化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支持。2024年5月9日,课题组发布蓝皮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2022—2023)》,通过“专题篇”“区域篇”的报告形式全面呈现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评估结果,以此为国家主管部门、各自贸片区及相关科研机构的决策或对策研究提供参考。
三、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内涵及多维评价
随着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的复杂变化和国内区域布局的持续拓展,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总体思路、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深化,不同阶段、不同区域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呈现差异化特征,其高质量发展内涵需要基于历史进程进行总体性的界定和把握。
从战略定位来看,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经历了从改革开放试验田到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提升与丰富阶段。作为“试验田”,自由贸易试验区重点是“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作为“新高地”,自由贸易试验区重点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更好服务对外开放总体战略布局。
从区域布局来看,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呈现了从局部探索、重点突围到全面布局、区域优化的逐步建构过程。十余年来,中国已分批次、分区域设立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级自由贸易试验区,按照“1+3+7+1+6+3+1”的梯次展开布局,共计70个自贸片区,基本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
从建设方案来看,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形成了从统筹推进、整体突破到差别探索、系统集成的全面深化态势。建设初期,自由贸易试验区聚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承担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重要使命。随着区域布局不断展开,各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开展差别化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试点格局。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内涵也愈加丰富,在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服务全国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又陆续增添了金融服务完善、监管安全高效、辐射带动作用突出、高端产业集聚、生态环境质量和创新生态一流等新的发展内涵。
课题组全面梳理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十余年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进程,从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和总体布局出发,着力把握各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规划政策、创新实践的变化及走向,深度结合中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等多重要求,对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解构。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基于数据可得性和指标代表性的综合考量,围绕制度创新、金融发展、企业经营、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区域带动、对外开放和绿色共享等8个方面,设计论证并构建形成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观定权法测算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多维指数,为比较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提供客观依据。
(一) 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发展和创新实践中一以贯之的核心要义。根据中国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发展要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是现阶段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课题组围绕这3个方面选取观测指标构建制度创新指数。其中,转变政府职能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高效行政管理体系、强化市场监管、优化政策环境至关重要;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是吸引外资和技术转移并激发经济活力的重要路径,能够推动区域进一步扩大开放;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可以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公平、稳定、持续的发展环境,提高市场运行的效率和公正性,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制度保障。
(二) 金融发展
金融创新开放是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直接决定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外开放的深度和质量。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通过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管理改革等方面的先行先试,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助于深化金融改革和不断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有助于促进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跨境融资自由化,有助于建立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全面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课题组从金融机构、股权投融资和投资自由化3个方面构建金融发展指数。其中,金融机构反映自由贸易试验区企业获取金融服务的便利程度;股权投融资反映自由贸易试验区企业股权投融资的发展水平;投资自由化反映在自由贸易试验区进行投资的自由程度。
(三) 企业经营
企业是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主体,企业经营情况和发展水平是观测和评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质量的重要维度。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发展进程中,大量企业特别是新创企业形成了在自由贸易试验区集聚发展的态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也聚焦以企业为核心的市场主体的创新发展。课题组从企业数量的基数水平、高新企业占比和企业创新经营情况3个方面构建企业经营指数。其中,企业数量的基数水平反映自由贸易试验区企业数量的基本情况;高新企业占比反映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发展程度;企业创新经营情况反映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内企业的创新质量和水平。
(四) 产业发展
产业是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产业发展水平是自由贸易试验区经济、质量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高质量发展,最终需要立足当地实际情况吸引全球生产要素资源,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循序推进产业链集成创新,打造在国际国内具有领先优势的产业集群。课题组从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创新和产业环境4个方面构建产业发展指数。其中,产业规模反映企业数量增加带来的竞争压力进而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反映主导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所形成的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空间的经济结构体系;产业创新反映制度创新推动形成的产业创新水平和优势;产业环境反映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及其带来的产业聚集效应和溢出效应。
(五)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保持可持续性的内在驱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潜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开放环境可以充分整合创新资源,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自由贸易试验区内的企业可以享受到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和创新支持,从而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课题组按照投入、产出和环境的关系逻辑,从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投入和科技创新产出3个方面构建科技创新指数。
(六) 区域带动
区域带动作用是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侧面反映,也是新发展理念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区域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一是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增长极对区域存在拉动效应;二是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大开放对贸易投资形成促进效应;三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对市场活力产生激发效应;四是自由贸易试验区优异营商环境带来的经营成本降低促使市场主体产生集聚效应;五是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城市或区域的有机组成部分内生性地存在辐射带动效应。课题组主要从市场活力、产业带动和辐射带动3个方面构建区域带动指数。
(七) 对外开放
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是自由贸易试验区承担的重要使命,更高水平的开放以及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是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外开放水平表现在国际范围内的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和人员从业自由等能够激发自身发展活力方面,同时也表现在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等外溢影响方面。课题组从贸易强度和资本流动两方面构建对外开放指数。其中,贸易强度反映企业在出口与内销之间的权衡抉择,从数量维度上衡量了企业对出口市场的参与程度,代表了企业对出口业务的重视程度;资本流动的方向和程度反映该地区的开放程度,也体现了该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和配置能力水平,以及该地区参与国际经济的程度。
(八) 绿色共享
绿色共享是评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水平不可或缺的崭新维度,展现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绿色共享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中国更是明确提出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这些正在从根本上重塑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形式。课题组从三废排放占比、污染治理力度、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4个方面构建绿色共享指数。其中,三废排放占比包含废水、废气和一般固体废弃物的相关指标;污染治理力度包含受生态环境部监管、处罚的企业的相关指标;公共服务包含公共服务行业企业的相关指标;社会保障包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指标。
四、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总体情况及分维度排名
依托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企业数据库和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大数据监测平台,课题组对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摸底。截至2022年底,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占地总面积为37 902. 77平方公里,不到国土总面积的4‰。在营企业总数为2 368 093家,其中,大型企业约2万家、中型企业约8万家、小型企业约50万家、微型企业约162万家,企业数量增长38. 27%,远高于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年约1%的增长率(2022统计公报数据相对2021年统计公报数据)。投资总额为602 620. 34亿元,约占全国GDP的50%。按产业分类,第一产业企业为2. 09万家,投资总额为2 073. 67亿元;第二产业企业为38. 29万家,投资总额为124 025. 65亿元;第三产业企业为195. 98万家,投资总额为476 242. 47亿元。按企业性质分类,民营企业为2 222 953家,投资总额为441 629. 82亿元;国有企业为5 605家,投资总额为23 403. 53亿元;外资企业为67 800家,投资总额为71 761. 44亿元;其他企业为71 120家,投资总额为65 825. 55亿元。进出口总额为7. 50万亿元,同比增长14. 50%,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7. 80%。实际利用外资为2 225. 20亿元,同比增长4. 50%,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18. 10%。进出口企业数量占比为19%,投资占比为28%。对外投资企业数量占比为3. 23%,投资额占比为27. 11%。高新企业数量占比为0. 77%,投资额占比为2. 09%。
总体来看,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已成为发展最活跃、开放度最高、引领作用突出的创新发展新动力、新引擎。分区域、分维度来看,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不同领域呈现不同梯度的差异化发展局面。课题组利用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企业数据库和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全国64个自贸片区的各维度指数,各维度指数排名前20位如下。
(一) 制度创新指数排名
制度创新指数排名前20位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更具发展优势。上海保税区片区、上海金桥片区、上海张江高科片区位列制度创新指数排名前3位,且北京、天津、重庆等直辖市和厦门、深圳、大连等计划单列市自贸片区均进入排名前20位。制度创新指数排名显示,是否拥有更多的自主行政权限可能是影响自贸片区制度创新的重要因素,因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因行政层级更高、更少而占据一定优势。目前来看,由地方自主形成自下而上制度创新的自贸片区并不具有明显竞争力,仅有苏州片区、昆明片区等进入前20位。
(二) 金融发展指数排名
金融发展指数排名前20位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仍占绝对优势。深圳前海蛇口片区、上海陆家嘴片区、珠海横琴新区片区位列金融发展指数排名前3位,且排名前20位的自贸片区也多为在金融领域具有传统发展优势的地区。金融发展指数排名显示,金融机构发展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区得益于当地政府对股权融资的重视和支持,虽不具备传统金融发展优势,但仍在金融发展领域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如苏州片区、福州片区、合肥片区和南京片区等在股权投融资指数排名中位居前列。
(三) 企业经营指数排名
企业经营指数排名前20位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成为主导优势。上海张江高科片区、北京高端产业片区、西安中心片区位列经营指数排名前3位,且相对具有传统优势的上海陆家嘴片区、北京国际商务服务片区等商务型企业集聚区具有显著的领先优势。企业经营指数排名显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成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主导优势,排名前20位的自贸片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占比指数离散程度较大,西安中心片区、武汉片区、济南片区等因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在排名中表现出非对称竞争力。
(四) 产业发展指数排名
产业发展指数排名前20位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产业创新和产业环境是区域竞争的主赛道。上海张江高科片区、南京片区、珠海横琴新区片区位列产业发展指数排名前3位。上海张江高科片区虽然产业规模指数、产业结构指数略低于南京片区,但因产业创新指数较高,体现综合优势的产业发展指数表现出相对优势,而珠海横琴新区片区也因为在产业创新、产业环境两个分项指数上的优势,超过深圳前海蛇口片区跻身前3位。产业发展指数排名显示,在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创新和产业环境的分项评估中,产业创新和产业环境成为最能体现区域竞争优势的赛道,这与区域发展中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竞争导向保持一致。
(五) 科技创新指数排名
科技创新指数排名前20位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科技创新环境和科技创新产出是创新驱动的核心力量。上海张江高科片区、上海金桥片区、北京高端产业片区位列科技创新指数排名前3位。上海张江高科片区和北京高端产业片区在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投入和科技创新产出3个方面表现出全面领先且比较均衡的发展优势,上海金桥片区片区也因在科技创新产出方面的显著优势,在最终的指数排名中位居第二。科技创新指数排名前20位的自贸片区也基本表现出在科技创新环境和科技创新产出两个方面的领先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科技创新竞争正由投入主导向环境主导转变。
(六) 区域带动指数排名
区域带动指数排名前20位如表6所示。由表6可知,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对所在区域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在全国63个自贸片区中(不含海南片区),广西钦州港片区、珠海横琴新区片区、舟山岛北部片区位列区域带动指数排名前3位。广西钦州港片区对钦州市的带动作用最大,区域带动指数达到56. 46,这与中马(马来西亚) 产业园区、钦州综合保税区、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国家级园区均坐落于钦州港片区内,从而形成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的模式密切相关。同时,不同自贸片区区域带动指数的数值存在较大差异,位列第20位的厦门片区的区域带动指数为16. 61,而在全国63个自贸片区中,区域带动指数值小于10的接近半数,考虑到不同自贸片区所在区域发展基础、体量、结构的多重差异,这一结果表明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的区域带动作用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
(七) 对外开放指数排名
对外开放指数排名前20位如表7所示。由表7可知,东南沿海区域自贸片区优势难以撼动。上海保税区片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上海张江高科片区位列对外开放指数排名前3位,且排名前20位的自贸片区中,仅有北京高端产业片区、济南片区位于非沿海区域,充分体现出地理区位对开放程度的固有影响。另外,自贸片区对外开放程度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全国64个自贸片区的对外开放指数总体均值为17. 00,高于均值的片区仅有22个,充分说明未来自由贸易试验区引领的制度型开放仍任重道远。
(八) 绿色共享指数排名
绿色共享指数排名前20位如表8所示。由表8可知,绿色共享理念已植入自贸片区发展基因。天津港东疆片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位列绿色共享指数排名前3位,且在排名前20位的自贸片区中不乏郑州、重庆、昆明、西安和哈尔滨等中西部地区自贸片区,说明中西部地区自贸片区重视和贯彻绿色共享发展理念,并未简单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高能耗、高污染等负作用。自贸片区绿色共享发展的区域差异同样值得注意,全国64个自贸片区绿色共享指数最大值为47. 46,最小值为2. 10,均值为16. 69,整体结构显著失衡。
参考文献:
[1] 东北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2022—2023)[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24:1-15.
[2] 李善民,李胜兰,符正平,等.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蓝皮书(2021—2022)[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22:15-21.
[3] 彭羽,陈争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投资贸易便利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4,30(10):63-75.
(责任编辑:尚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