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沉浸式”学习的组织策略
2024-07-31潘莉
[摘 要]沉浸式学习是一种体验性的音乐学习方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优化学生的音乐学习组织。通过直接组织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情境组织可以统整学生的融合体验,通过互动组织可以激发学生的生成创造,通过耦合组织可以促进学生的文化理解。优化组织策略,使学生的音乐学习沉浸、体验,让学生的音乐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单一走向多元。
[关键词]小学音乐;“沉浸式”体验;组织策略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援引“组织”这一概念,其目的是更好地组织学生的音乐学习。“组织”是引导学生音乐学习的关键点。“组织”不仅讲究科学性,同时更讲究趣味性、艺术性。作为教师,要深入研究音乐课堂教学的“组织”策略,以便促进学生的音乐学习,让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获得沉浸式体验。从组织的严密性来说,小学音乐“沉浸式”学习可以分为“低结构性组织”“中结构性组织”和“高结构性组织”;从组织的方式来看,可以分为直接组织、情境组织、互动组织、耦合组织等。比较来说,高结构性组织能让学生的音乐学习有条不紊,而低结构性组织更能发挥学生音乐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作为教师,要根据音乐学科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学情,采用科学合理的组织策略,让学生获得深度的学习体验、音乐感受。
一、直接组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引导学生的音乐学习,首先就是要打开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深入聆听、观照、律动等。打开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这就是教师音乐教学的直接组织策略。直接组织,就是要唤醒学生的耳朵,擦亮学生的眼睛,就是要引发学生的身体感受、体验等。作为教师,可以借助语言、情境等手段、方法、策略,来引发学生融入音乐学习中,让学生获得舒适的视听动觉体验。实践证明,直接组织是引导学生深入地进行音乐体验性学习的有效方式。
直接组织,还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呈现音乐作品的音色、音效等,要展现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声、调式等。直接组织就是要让学生直接与音乐作品相遇,让学生直接去感受、体验音乐作品、把握音乐作品。音乐是一门聆听的艺术,音乐的欣赏主要诉诸耳朵。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育学生“音乐耳朵”。在与音乐的直接触碰、交往、对话中,学生能获得丰富的学习感受、体验。他们不仅能认识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同时还能感受到音乐作品表达的情绪情感,从而与音乐产生一种情感的共鸣、视觉的融合、心灵的共振。如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牧童之歌》,笔者不仅引导学生学唱,让学生从歌曲本身的音乐要素出发,丰富学生的音乐感受、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到音乐作品表达的内容,即表达的“是什么”,而且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音乐作品是怎样表达的,即“为什么这样表达”。笔者不仅引导学生聆听、歌唱,而且引导学生用体态律动来表达。实践表明,直接组织能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觉、知觉力的发展,能敏锐学生对音乐本体的音高、音长、强弱等的感知,能有效发展学生的“乐感”。直接组织,要引导学生自学、促进学生合学、积极引导展学,从而丰富学生的音乐学习活动,有效培育学生的音乐感知力、感受力、体验力等。
盘活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与音乐作品直接打交道,就是对学生音乐学习的直接组织。直接组织,也让学生直接表达自己对音乐学习的感受、体验。如学生用一定的速度、音高等歌唱来表达,绘制图谱表现音乐,用自己的声势动作来敞亮音乐。多样化的直接表达方式,就是要让学生与音乐作品“面对面”,就是要让学生与音乐作品“头碰头”,就是要让学生与音乐作品“心连心”,就是要丰富学生对音乐歌曲的多种感受,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真实理解。
二、情境组织:统整学生的融合体验
情境组织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又一种组织形式。情境组织的方式很多,如图片情境、视听情境、言语情境、综合表演情境等。情境组织,能让学生将诸多方式统整起来,对学生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的影响。情境组织能让学生获得丰富性、综合性、全方位的体验。作为教师,要丰富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境,充实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音乐情境中能获得一种深刻的、丰富性、多元性的认知、体验、感悟。情境组织,统整了学生的音乐学习经验、体验等,让学生的音乐学习成为快乐的音乐学习。
“情”是情境创设的手段、策略,而“境”则是情境创设的目的。以情感人、以境育人,是情境创设的根本取向。情境组织可以是直接组织也可以是间接组织。换言之,情境组织可以让学生直接与音乐作品对话,也可以让学生与音乐的外在情境对话。情境是一个复杂体,与情境对话就是与情境的人、事、物对话。如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二年级上册《妈妈的歌》时,笔者实施整体性的情境教学。由于这些歌曲都是表达“母爱亲情”的歌曲,它们的风格特征都是优美、抒情、柔和的。为了让学生体会母爱与亲情的可贵,让学生感受摇篮曲优美、抒情、柔和等风格,笔者在教学中创设了沉浸式的情境,将课堂打造成“沉浸式睡觉音乐课”,让学生用自己感受、体验最为舒适的姿势去睡觉。学生在睡觉的姿势中静静地聆听,他们沉浸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在这里,不仅音乐本身对学生产生影响,创设的情境等也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的影响。情境对学生音乐学习的促进是综合性、立体性的,是全方位、多向度的。在这样的一种柔和性、沉静性的音乐教学中,学生都小声地说话,去表达音乐学习的感受、体验。在情境中,笔者呈现了丰富性的歌曲引导学生对比聆听,从而深化学生对音乐歌曲的感受。如将东北民歌《摇篮曲》与舒伯特的名曲《摇篮曲》对比聆听,学生静静地聆听,轻柔地演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中自然升腾对妈妈的爱。学生用自己稚嫩的、感人的歌声、用速度、音高等音乐元素表达着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对摇篮曲风格的理解与认同等。
综合性的情境能增强学生的综合性感知。但综合性的情境不是“拼多多”,更是诸多素材、资源的一种有机融合。作为教师,要始终以“音乐”学科为本体,从学生的音乐认知实际出发,关照学生的音乐认知、欣赏水平。要让综合性的情境成为学生音乐学习的助推器,赋予学生音乐学习更为广阔的天地。情境应当是整体性的、生成性的、鲜活性的,情境具有真情美思的特质,情境不仅包括实物直观,也包括语言直观、动作直观、图形直观等。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丰富性、多样性的育人功能,彰显情境的启发性、浸润性等育人价值,让情境成为学生音乐学习的土壤、摇篮,让情境促进学生的音乐学习。
三、互动组织:激发学生的生成创造
互动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事物之间的对话、交往。互动不仅是一种你来我往的活动,互动更是思维观念的碰撞、交融。互动能培育学生的沟通技巧,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互动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在教学实践中却是一种最为艺术性的,具有一种常研常新的特质。高明的教师总是善于引导学生互动,善于促进学生互动,善于发展学生互动。互动组织,不仅是一种科学组织,更是一种创造性的组织。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情节互动、角色互动、领域互动。要通过互动,让学生的音乐学习增值。由于互动具有一种非预设性,因而能有效催生学生的创造、创新,让课堂呈现出未曾预约的精彩。
组织学生的互动,要求教师要提供一个研讨的互动话题。师生、生生围绕着话题展开音乐深度研讨。在互动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提问,会积极主动地反馈。互动将学生勾连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互动组织,能激发学生的生成创造。如,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四年级上册《踏雪寻梅》时,这是一首简单、高雅、意境优美的歌曲。它描绘着踏雪赏梅的景致,歌曲分为AB两个乐段。为了让学生领悟作品的内容以及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笔者引导学生师生对话、生生互动,一方面,促进学生对乐曲本身的理解,让学生领略乐曲旋律的优美。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愿望,让学生感受美、展现美、创造美。尤其是,学生难以唱准乐曲中的八分休止符。基于此,笔者积极示范,让学生体会歌声中所表现出的意境。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学生逐步走进作品的内涵深处、情感深处、灵魂深处。互动组织,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音乐学习回归作品本身,回归美的本真,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还原音乐创作的意境,从而沉浸到音乐学习中。
互动,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对话、交往。为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音乐思维、催生学生的音乐想象,从而引发学生之间的多元互动,让师生、生生多向互动,让学生的音乐学习思维相互碰撞。在师生、生生的多元互动中,会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参与感,会形成较高的音乐学习获得感、成就感、意义感和价值感。
四、耦合组织:促进学生的文化理解
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不仅是对音乐作品内涵、情感等的理解,同时还包括对音乐作品的文化、精神的理解。为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将音乐与相关的学科文化相链接。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关注音乐学科教学内容本身的特质,关注学生的具体学情;另一方面,教师要关注相关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的音乐生活经验等。只有这样,才能将音乐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合,让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服务。耦合组织,就是要求教师要将音乐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对接、融合,与其他相关学科无缝对接,形成对音乐文化精神理解的“超级索引”。
耦合组织,就是将单一的音乐学科学习转变为综合性、丰富性、多样性的跨学科学习、跨界学习。跨学科、跨界学习,能有效促进学生对音乐文化的感悟、感受,能促进学生在音乐学科学习中的“心”“境”融合,“人”“乐”融合。耦合组织,要始终以音乐学科学习的内容为核心,让相关学科课程资源、素材等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服务。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空山鸟语》时,笔者将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百鸟朝凤》引入其中,创设一种“诗画融合”的情景,引导学生对两首曲子进行联赏。为此,笔者将创作手法(主要是指音乐要素)的“浓”“淡”与音乐风格的“动”“静”结合起来。将音乐学习与语文学科、音乐学科与美术学科等结合起来,从而创建一种跨学科的教学情境。教学中,笔者不仅引导学生欣赏,而且引导学生介绍两首曲子的创作风格、创作手法、表达内容等,从而提升学生“音乐风格述评”的能力。在跨学科的情境中,学生以诗释乐、以画视乐,让抽象的音乐变得生动、直观、形象、可视起来。在这样的一种耦合组织形态中,学生能获得一种沉浸的学习氛围,形成一种深度卷入的音乐学习样态。置身于耦合组织的音乐学习样态中学习音乐,能让学生获得综合性的学习体验。情境不仅能让学生领略音乐作品的风格,更能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领略音乐作品背后所体现的文化旨趣、文化精神等。
耦合性组织不仅能勾连音乐学科课程内诸多知识等的关联,同样也能勾连音乐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联。耦合组织,将音乐与相关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等无缝衔接。作为教师,一方面关注音乐学科特点,另一方面关注其他相关学科课程资源、素材等特质。在耦合式组织中,教师要找准音乐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链接点,促进音乐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渗透、整合、融通。在耦合式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深化学生音乐学习的体验性,发掘学生音乐学习的创造性,让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成为自我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过程,成为自我生命实践活动的过程。
沉浸式学习是一种体验式学习的方式,是一种融通的学习样态。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音乐学习的沉浸式体验,深化学生音乐学习的沉浸体验,让学生的音乐学习从被动转向主动、让学生的音乐学习从单一转向多元、从单调走向丰富。在组织学生沉浸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音乐学习的感受、体验。要促进学生的音乐感知,丰富学生的音乐理解、生发学生的音乐想象。通过对音乐学习的有效、科学、合理的、充满艺术性的组织、不断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不断开发学生音乐创造的潜质、潜能,不断拓展、延伸学生的音乐想象,为学生的音乐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备.融合性音乐课堂建构的实践探索[J].江苏教育,2019(49):44.
[2]李晓冬.感性智慧的思辨历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 2011:8,10
[3]代百生.“音乐美育”的内涵与实质[J].美育学刊,2012(4).
[4]赵霞.教师美育培养的重要性及其实现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5(35).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