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问”实“答” 探寻营商环境“更优解”

2024-07-30朱剑冰

浙江人大 2024年6期

以营商环境之“优”,促高质量发展之“进”。日前,金华市人大常委会举行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会,在一问一答间探寻营商环境“更优解”。

与往常不同的是,该次专题询问会集结了全市31个政府工作部门和法院、检察院相关负责人,是金华市人大组织的历次专题询问会中参会部门最多的一次。此外,本次专题询问首次在“问”前开展了网络调查,首次在“问”中设置了“随机抽题”,还首次与纪检监察开展协同监督,以真“问”实“答”提升监督质效,助力金华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

现场随机抽题“问”出实情

2023年,金华市首次跻身全国地级市营商环境满意度、营商环境口碑“双十强”榜单。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短板弱项更是不容忽视,特别是“重立法、轻执法”、基层一线法治意识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行政执法质效有待提升等。此次专题询问以问题为导向,聚焦法护营商、制度安商、服务暖商等法治化营商环境问题, 倒逼有关部门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上更加主动作为。

《金华市租赁厂房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草案)》已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初审。面对人大代表“如何加强企业动火作业监管”的提问,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汲取教训,开展了专项整治,在全国首创‘焊有序’电气焊数字化监管模式。《金华市租赁厂房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出台后,将厘清租赁双方主体责任、政府监管责任,细化转租责任、相邻责任等,为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金华市大力推进诉源治理工作,但群众反映,实践中出现了立案不规范、不及时等问题,市法院该如何统筹推进?”

市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回答:“2023年以来,我们不仅通过‘金司评’等渠道接受立案投诉,专项清理了一批久调不决案件,也通过加强法官参与诉前指导工作,增强调解队伍力量,推动立案登记制和诉源治理一体贯彻、一体落实。”

……

在专题询问会的“必答题”阶段,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问者直奔主题、开门见山,答者正视问题、实事求是。

按照会议安排,本次专题询问会还有一个随机抽题询问环节,除了既定的14道“必答题”,市人大代表还在现场随机抽取了3道题,向政府部门负责人现场提问。

“部分企业每年需向行业协会商会缴纳会费。请问市民政局如何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助力市场主体减负纾困?”这是市人大代表刘清清现场抽取的第一道随机题。

“目前,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市县两级行业协会商会有600多家。”市民政局局长黄晔现场表示,“我们每年和发改、市场监管部门抽查收费行为,2023年依法查处4个社会团体,并鼓励和引导56家行业协会商会减免600多万元会费。今年4月中旬,我局在全省率先制定民政部门优化营商环境12条举措,下步还将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指引等长效监管机制,创建八婺清廉社会组织,提升为企服务水平。”

随后,市人大代表宋园春、朱国勇又随机抽取了两个问题抛向市农业农村局和市水利局,两家单位负责人一一作了坦诚的回答。

这种现场随机抽题的方式,不仅让政府部门负责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更促使他们深刻认识到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现场一位政府部门负责人直言:“随机抽题,真有一种‘闭卷考’的感觉,只有法治化营商环境相关工作做得扎实,才能从容应对这场考试。”

场外网络测评“汇”聚民意

在有限时间内,如何确保问得“精”问得“深”?调查研究是把“金钥匙”。

询问会前,金华市人大常委会组建了专题调研组,与市依法治市办、市监委、市委巡察办等部门深入交流,赴多地企业、商会和基层一线察实情,还开展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网络调查活动。

其间,市人大常委会有关部门向近300名规上企业负责人发出网络调查问卷,请他们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情况“打分”。同时,面向全市2300多名“两代表一委员”开展法治政府建设满意度网络测评。

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广泛凝聚了社会各界对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共识,也通过数据分析掌握了当前营商环境的真实现状,尤其是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短板,既涉及法治政府建设、涉企执法规范化等宏观层面的问题,也包括企业反映强烈的具体问题和诉求。

在此基础上,一个个沾着基层“泥土味”、反映群众“心疙瘩”的问题,被带到了专题询问会现场,“这种切口小、靶向准、辣味足的精准提问,才能有效提升询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为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除了网络调查,金华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在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法治政府建设及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报告后,通过现场投票的方式,对该项工作进行了满意度测评。最终,在专题询问会上,现场通报了网络、现场测评的综合得分,结果显示满意度最高的90%以上,最低的不到80%。

这一成绩单的晾晒,既晾出了工作水平,也晒出了工作差距。“测评结果同步向市委报告,并反馈给市政府和市依法治市办,作为31个政府工作部门法治政府建设年度考核参考依据。”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金文胜说,市人大还将作出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与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决议,从而形成监督闭环,确保人大监督“牙齿”真正“咬合”。

协同监督确保“答”出实效

本次专题询问,还有一个与往常不同的是,人大与纪检监察的协同监督贯穿始终。

早在询问会之前,市人大常委会和市纪委、监委分别对各自发现的法治化营商环境相关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共同做好专题询问会的“前半篇文章”,确保现场提问直击痛点、堵点。

例如市人大常委会通过调研发现,在“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赋权事项不够精准、下沉队伍管理不够到位、事项落实不够有力”等问题。与此同时,市纪委、监委通过案件查处和日常监督,也发现了部分划转事项领域仍处于“零办案”状态。为此,在本次专题询问会上,有代表向市行政执法局提出了“大综合一体化改革后,部分领域的监管执法力度有所弱化”等问题。

这种协同监督不仅强化了监督力度,也提高了政府部门对问题的重视程度,提升了相关问题的有效解决率。

专题询问会结束后,市人大常委会将梳理形成问题清单,交由市政府、“两院”及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处理。同时,根据需要报告市委并及时转送市纪委、监委,协同配合、跟踪问效,共同做好专题询问会的“后半篇文章”,确保各项整改措施落实到位,推动人大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同向发力、成果共享,将专题询问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

相关链接

湖州:专题询问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同等重要,如何通过政策统筹支持,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当前我市部分企业研发技术人才‘招不到’的问题比较突出,在这方面有什么办法帮助解决?”

4月24日,湖州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期间,一场专题询问正在举行。

这次专题询问围绕“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中的高频共性问题展开。2023年以来,湖州持续开展每周三的政企恳谈,并从中梳理形成一些共性问题,各方合力推动解决。这次询问,正是选取了“企业技术人员招引难”“当前涉企政策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两个问题,直击民营企业发展的“堵点”“痛点”。

“我们按照市委部署要求,决定通过专题询问的方式,对共性问题破解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问效。”湖州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何元庆表示。

会场上,5名询问人直指问题核心,分别向市级有关部门抛出多个问题,内容涉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端技术人才招引、企业职工薪酬收入标准制定等多方面,而相关部门毫不避讳、既说问题又说办法的真诚回应也得到与会人员的认可。

为确保专题询问不走过场,会前,湖州市人大常委会围绕“谁来问、怎么问、如何取得预期效果”反复推敲、精心准备。比如,在询问主体上,既安排了来自民营企业的常委会委员,又安排了来自科研机构、职业教育机构的人大代表;在询问内容上,既聚焦共性问题解决方案,又聚焦政策是否直达快享,确保问到要害、答到点上。

“下一步,相关专工委将持续监督部门的应答情况和表态承诺事项,结合助推三个‘一号工程’工作安排,积极拓展询问功效,切实推动整改落实。”何元庆说。

此次会议,湖州市人大常委会还通过了一项重要决定: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该决定不仅将“企业所盼”转化为全市共识,总结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还紧扣企业关切,从用地需求、用能保障、金融支持等方面入手,为湖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徐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