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县:打通备案审查“最后一公里”等(8则)
2024-07-30
永嘉县:打通备案审查“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温州市永嘉县人大常委会主动探索规范乡镇(街道)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持续完善审查机制,提升审查能力,打通备案审查“最后一公里”,将法治政府建设延伸到乡镇(街道),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探索+实践”,全面清理存量规范性文件。永嘉县人大以枫林镇为试点,探索制定内部规范性文件管理措施,细化乡镇街道备案审查流程及人大监督举措,取得一定成效。2023年,县人大对全县22个乡镇人大(人大街道工委)开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业务培训,在全县乡镇街道全面铺开,要求梳理当前存量规范性文件并开展清单式管理,实现存量文件有效“清零”。
“外脑+内核”,全力搭建备案审查智库。县人大为乡镇街道备案审查工作提供全方位支持与指导。一方面通过与律所签订专家初审协议,引进“外脑”;另一方面引导乡镇(街道)大力发掘培养内部人才,构建“综治办+司法所+第三方审查”审核队伍,形成备案审查专业合力。
“统筹+协同”,全效构建备案审查运行体系。县人大进一步加强与县委依法治县办、县司法局等部门的联系,建立常委会对备案审查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健全常委会工作机构分工协作和信息共享审查机制。2021年,枫林镇人大废止一个与上级文件有冲突的招投标文件,成为温州市首个乡镇规备审查纠错案例。 胡晓琼
婺城区:凝聚“人大+检察”监督合力
金华市婺城区积极探索人大监督与检察监督的协同联动模式,推进“检察同行”入驻代表联络站工作,促进人大监督更加深入、刚性、权威,检察监督更加广泛、专业、有效。
搭建立体式监督网络。在区检察院人大代表联络站设“检察同行”总联络点,全区26个乡镇(街道)代表联络站为分联络点。制定检察官入驻规范21条举措,梳理制定13项检察“身边事”代表联络清单。联络站定期开展主题活动,围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邀请人大代表参加涉企案件公开听证3次,收集法治营商环境优化建议10余条。
打造交互式同行窗口。丰富代表联络站圆桌会、村头板凳会等形式,就代表提供的公益诉讼等线索与有关职能部门进站开展诉前磋商,提高代表建言献策、检察办案答复的双向衔接转化效率。试点开展“三官一师一员”进代表联络站活动,聘任基层人大代表担任“益心为公”志愿观察员,邀请代表联合开展涉案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检察公开宣告10余次。
拓展延伸式履职格局。在代表联络站开展法治护航类、平安建设类专题调研,就普遍反映的问题及时反馈并跟踪落实。严格落实“办前联系、办中沟通、办后回访”,进代表联络站面商率、代表满意率均实现100%,2021年以来,代表建议共转化公益诉讼线索38条。做好“代表联络站+”文章,以“代表+检察官”共同助力推动化解社会矛盾。
蒋晓蔚
秀洲区:高质量履职建强“三支队伍”
嘉兴市秀洲区人大常委会紧扣省委“新春第一会”精神,立足新时代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命题,全力建强“三支队伍”。
“严管+厚爱”为干部干事立柱架梁。区人大常委会开展人大机关干部作风建设年专项行动,在全省率先出台加强常委会机关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分层分类、常态开展警示教育。今年以来,组织人大机关集中学习5场次、覆盖170余人次,推送警示教育学习资料30次。
“本职+履职”为代表履职夯基垒台。区人大常委会着力开展名代表工程、名代表小组工程、名履职平台工程“三名”工程,通过骨干代表履职能力提升班、“领雁”代表讲堂、专业代表小组活动等载体,提升代表政治引领力、履职担当力、为民解忧力。完善“点线面”重点建议督办机制,今年以来,常委会领导带队督办重点建议办理15次,组织代表参与调研、建议督办等活动120余人次。
“领雁+专业”为育才护才积厚成势。听取企业家人大代表关于营商环境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推动解决企业用地需求等问题5个。专门听取全区高标准建设科技孵化城发展情况的报告,推动搭建投融资服务平台,厚植创新型人才发展沃土。表决通过关于设立“秀水工匠日”的决定,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提升工匠人才荣誉感和获得感。专项听取和审议区政府关于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推进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张建太
缙云县:织密校园周边食品安全“防护网”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丽水市缙云县人大常委会从一条代表建议入手,深入查找中小学校周边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和痛点,推动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共同守护广大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紧盯建议抓督办。县人大代表、李阳冰学校(小学)党总支书记杜锦洪在县人代会上提交了关于加强校园周边健康饮食监管的建议。缙云县人大将此作为常委会领导重点督办建议,细化形成“严格落实校园周边超市、零售店进货查验制度”等4方面11项建议清单,要求县市场监管、综合执法部门严格落实监管职责。
明察暗访探实情。缙云县人大采取“明察+暗访”的模式:一方面,组织人大代表到城区中小学校及周边实地视察;另一方面,发动人大代表、人大干部暗访校园周边,摸清真实情况。同时,要求乡镇人大(人大街道工委)常态化监督校园周边食品安全,营造县乡联动工作态势,为破解难题“把好脉”。
邀约进站谋对策。邀约相关政府部门进代表联络站开展履职活动,面对面回应代表、群众关切,共同研究解决校园周边食品安全问题。会后,相关政府部门制定联合监管方案,实施“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并邀请人大代表、社区干部、消费维权义工、学生家长等参与校园周边食品安全联合检查,有效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和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陶 韬
遂昌县:以“放心水”润百姓心
丽水市遂昌县人大常委会用好“问水”“督水”“护水”三举措,推动遂昌农村群众实现从“有水喝”到“水够喝”再到“喝好水”的历史性转变。
点题“问水”,坚持民生导向。县人大常委会认真梳理农村供水保障问题,向县政府提出工作意见交办单,为保障农村供水工作“出好题”。组织召开“代表有约——农村供水保障工作座谈会”。分管副县长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走进基层单元与代表面对面交流,推动遂昌在全省率先试点启动单村水站改造提升工作。
专项“督水”,坚持精准发力。把农村供水保障工作作为2023年重要监督议题,将监督单村水站改造提升工作分解到全县18个乡镇人大主席团,开展每月“一监督一汇报”工作。与县政府督查室共同发布《督查通报》8期,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共同促进试点任务按计划高质量推进。截至2024年3月底,全县单村水站改造提升项目已完成投资2.7亿元。全县农村安全供水体系基本建成。
代表“护水”,坚持履职尽责。将全县700余名涉农人大代表、议政员及89个基层单元站点纳入推动农村供水保障工作体系。通过制作“问水码”“督水码”等,为广大代表及群众提供集咨询、投诉、监督、举报等功能于一体的前端服务主入口。今年以来,县人大开展农饮水相关调查2次、主题活动2次,收集群众相关意见建议400余条,提交政府研究落实的30余条,为纵深推进农村供水保障工作贡献了人大智慧和力量。 庾 茏
普陀区:“入网入格”勤履职
近年来,舟山市普陀区人大常委会依托发源于普陀且已成熟完善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机制,推动人大代表“入网入格”,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
入网入格,联系选民零距离。普陀区人大依托遍布全区各镇街的网格单元,将代表编入各网格站点(企业代表进企业、园区专属网格,其余代表进村入社)成为“兼职网格员”。同时明确代表网格服务的工作职责,建立落实“逢五进格”、网格问题处理清零机制等。将入网格工作记入代表履职档案,拓宽“双联系”渠道,提升代表工作质效。
用心用情,服务群众全天候。组织代表积极深入各自包片网格,走街串户,进百姓门、听百姓声。今年以来,区人大以“网格夜访”为工作统领,结合代表进基层单元、民生面对面、代表小组活动等载体,全面开展代表兼职网格员工作。1月至5月,先后开展了“助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助力偏远海岛养老工程提升”“把脉老城区停车难”“建言渔农村集体经济”等4项活动,代表提出30余项基层治理建议意见。
即办即督,全力助推促绩效。区人大就开展民生实事项目联系监督活动制定实施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实施专项督办,一督推进情况,二督工作成效,三督责任落实。今年以来,区人大已开展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偏远海岛瓶装液化气平价供应”“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小岛你好海岛共富”等4次专项督查,确保每一件涉及群众利益的实事加快办、办到位。 邬珍英
余杭区五常街道:“三制”助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杭州市余杭区人大常委会五常街道工委以“三制”工作提升代表履职实效,为抢占新质生产力新兴赛道,跑出经济发展加速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培训制”提高建议质量。人大五常街道工委根据代表们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代表培训制度,落实代表提出建议前的沟通协调机制,帮助代表把好建议的政治关、法律关、质量关。这不仅增强了代表的政治素养和法律意识,更提升了提出建议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服务制”提升企业效益。在五常街道人大代表联络中心站常态化开展“助企送服务”系列主题活动。通过与阿里巴巴、华立集团等企业进行深入对接,代表积极为企业出谋划策,提供建议和支持。同时,人大五常街道工委还联合街道区域发展办、楼宇工作站、五常商会、工会等多方,及时回应企业诉求,确保企业与代表之间的沟通“零距离”。
“清单制”助推三个“一号工程”。以落实工作清单、问题清单、建议清单、成果清单“四张清单”为抓手,形成“代表传递民意、人大交办督办、部门高效办理、联络站及时反馈”一体贯通的闭环机制,加强人大代表与政府、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为深入实施三个“一号工程”营造更浓厚氛围、形成更强大合力。
童 祺 徐凌琳
椒江区海虹街道:“引育留”助推“三支队伍”建设
台州市椒江区人大常委会海虹街道工委聚焦“引才、育才、留才”三大关键环节,为“三支队伍”建设保驾护航。
创新工作机制,构筑引才“供应链”。探索建立1个人大代表联络点、2个人大代表联络员、N个人才工作活动的“1+2+N”工作机制,以设立在滨海工业园区的美丽经济联络点为阵地,以片区代表小组中的成员为联络员,以“虹心360·助企直通车”活动为桥梁,主动上门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定期开展人才需求调研、人才政策宣传、人才服务对接。目前,已累计举办20余场活动,覆盖服务人才1500余人次,帮助企业解决170余个岗位用工问题。
搭建培育平台,打造育才“孵化站”。聚焦人才创新发展,人大海虹街道工委联合青年企业家协会搭建人才沟通交流平台,目前已组织学习交流2场,送技上门1次。深入开展“助力科创双结对”精准服务赋能提升行动,目前已帮助完成交流对接100余次,挖掘技术需求20余项。
完善生活配套,优化留才“生态圈”。人大海虹街道工委组织美丽经济代表小组12位人大代表和街道选民通过线下走访、线上扫码等方式,了解企业员工的实际需求,实行“挂销账”管理。目前已助力解决园区基础设施提升、随迁子女就学、公交车线路优化等问题21个,推动人才从“引进来”到“留下来”。 王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