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十一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特征与演奏赏析
2024-07-29潘嘉嘉
作者简介:潘嘉嘉(1998-),女,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
摘 要: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古典主义时期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演奏家以及指挥家。《第十一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作于1779—1800年献给约翰·乔治·冯·布朗伯爵的一首经典之作,本文将通过对此作品的背景、音乐特征、演奏技巧这三个方面深入分析,深层次了解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艺术风格和音乐特征,从而在演奏的过程中更好地阐释作品。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特征;演奏技巧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4-00-03
18世纪末,法国爆发大革命并影响了整个欧洲,反对封建专制,鼓吹自由和个性的解放,“自由、平等、博爱”和“共和理想”的观念深入人心。自那过后,这个观念成为贝多芬的人生信条,伴随着他的一生。贝多芬的作品还受到18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他的作品涉及了当时的许许多多的音乐体裁,在曲式结构上也有着创新,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颠覆了古典奏鸣曲的各种规律,使钢琴奏鸣曲具备了交响性,并做到了真正为情感和思想服务。
本文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十一首第一乐章》作为探究对象,从音乐特点和演奏技巧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把握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点和音乐风格特征,为更好地演绎作品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对待作品的情感内涵处理时会更加细致化。
一、背景分析
(一)贝多芬简介和时期划分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年)是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演奏家以及指挥家,诞生于德国波恩,卒于维也纳。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向浪漫主义乐派过渡时期的代表作曲家。贝多芬出生在一个比较贫寒的音乐家庭,因为身在音乐世家,他从4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学习音乐,后跟着聂耶菲学习,聂耶菲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善通作曲技术,优秀的音乐启蒙老师的指导和良好的家庭音乐氛围,为贝多芬打下了坚实的音乐基础。他七八岁就开始登台演出,后来拜师莫扎特、海顿等名家。在贝多芬的一生创作中,他创作了许多种类题材的作品。贝多芬处于古典主义后期,他的作品对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有着极大的影响,他是古典主义的小结,他的作品深深地影响着后代人。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创作早期(1800年以前),在这一时期,贝多芬创作的作品风格显示的是古典传统。第二阶段创作中期(1801—1814年),在这一时期贝多芬的作品风格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格形式,同时这一期间也是贝多芬的创作旺盛期。也是在这一时期,命运和贝多芬开了一个大玩笑,身为一个音乐家却患上了耳疾,让他饱受精神上的折磨。第三阶段创作晚期(1814—1822年),这一时期的作品显示的是经典之作,反映了一个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的炉火纯青的创作境界。此时期,贝多芬的作品风格也慢慢地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虽然这一时期的作品并没有前两个阶段作品那样情感激烈,没有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对比,但是他的奏鸣曲并没有因此而暗淡失色,而是在平静中得到了凝练与升华。
(二)作品的创作背景
《贝多芬第十一首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799—1800年,在这一时期的整个欧洲,均受到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这对于贝多芬有着深深的影响。贝多芬一开始接受的是自由平等的革命思gDki0wwAhuBmyt0AylSd4Q==想,因此在他内心澎湃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感。这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初期钢琴曲创作中的最后一首巨作,情绪明朗清晰、逻辑性强,旋律铿锵有力,有着英雄般的气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完美地展现了音乐的表现力,为创作早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第十一首钢琴奏鸣曲》是献给约翰·乔治·冯·布朗伯爵的作品,贝多芬自认为是一首杰出的作品,出售标价与第一交响曲一样高。
二、音乐特征
钢琴演奏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活动,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如何完美地演奏乐曲应当建立在对作品的深入了解和细致分析上。全面分析音乐作品不仅能够提高演奏者的演奏技巧,还能深化他们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更好地传达作品的情感。通过对音乐特征的分析来诠释作品,演奏者能够在演奏过程中更好地展现作曲家的思想和理念。
(一)曲式分析
本曲是一首奏鸣曲,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
1.呈示部(1—68小节)。主部主题(1—11小节)调性为降B大调,用弱起的四十六分音符奏出明快的声音,将主部主题明快的动机深深地刻在听众的脑海中;连接部(12—21小节)保持主题的节奏音型,右手音程加厚,左手轮指弹奏加强了乐曲的轻快感,推动音乐继续发展;副部主题(22—30小节)调性转入 F大调,用两手相距八度音程而奏的柔和的旋律,接着经由琶音而开始的华丽部分,进入结尾;结束部(31—68小节)接着副部主题的华丽部分进入小结尾,在F音的震音上奏出新的旋律。
2.展开部(69—127小节)降B大调,开始引用的是呈示部小结尾所出现的动机反过来排列的罕见写作手法,后接十六分音符做舒畅的发展,主要是右手的和弦分解下行快速跑动,音符颗粒感强,旋律充满激情,最后慢慢地回归平静,为再现部做准备。
3.再现部(128—199小节)是呈示部的严格再现。
(二)和声特征分析
在一首作品中主旋律是骨,和声是血肉。和声有色彩、连接方法,能丰富音乐的色彩,决定乐曲的进行和构成,是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贝多芬受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影响,在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融入了许多古典主义音乐的素材,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创新,这种创新让他的钢琴奏鸣曲具有不同于古典音乐和其他音乐的新特征。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以强调主、下属与属七和弦为主,使用了少量的转调和离调来丰富音乐的色彩和表现力。例如,在乐曲的一开始的主部主题就连续使用主和弦,中间掺杂着下属和弦和属和弦,将调性确立。在连接部降B大调转向F大调时,运用了降B大调的二级音F大调的属音。作品中大量使用了临时升降号来离调,以丰富音乐的表现力和色彩[1]。
三、演奏技巧分析
(一)速度与力度处理技术
这首作品是一首有活力的快板,所以速度这一问题我们还是应该多多注意,从整首曲子的谱面我们可以看出,四十六分音符居多,但中间又加上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在我们弹奏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混淆的可能,所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应当在一开始的练习中,放慢速度,将每一个容易弹错的地方跟着节拍器练习。力度的处理,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也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所有研究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力度处理的问题中,可以总结出贝多芬对于力度的处理是比较执着的,在他创作的乐曲中力度的强弱处理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贝多芬喜欢将力度处理为拱桥形,这样可以使乐曲的整体风格变得更加明朗,所以在弹奏这首作品时,对于力度的处理应该作为一大重点练习对象[2]。
如图1所示,在第二小节第四拍上渐强(cresc.)到第四小节的强后突弱(fp)的处理,还有从27小节至56小节,中间力度变化由渐强(cresc.)→强(f)→突强(sf)→很弱(pp)→突强(sf)→渐强(cresc.)→强(f),这一大块的力度变化,在我们练习的过程中要明确强弱、突强和渐强的区别,认真、细心地做好力度的对比,多加练习由弱到渐强,慢慢地将音乐推至最强再渐渐地弱下来,通过力度的处理来表达其逻辑结构和情感内涵。
(二)合理的踏板处理技术
钢琴共有三个踏板,即中间踏板、左踏板和右踏板。中间的踏板具有弱化声音的作用,在家练琴时踩下这个踏板,会避免过多地打扰邻居。右踏板也就是强音踏板,它可以延长乐音和增强音响效果。左踏板也就是弱音踏板或柔音踏板,可以减弱音量和改变音色。在《贝多芬第十一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我们可以利用踏板的作用,进行力度的处理。在这首作品中,作者在力度上使用了大量的由很弱到渐强,在演奏的过程中我们很难去控制力度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左踏板的踩放处理去达到我们所要的效果[3]。
如图2所示,展开部第93小节到第126小节,这个地方的音比较多,力度也是一点一点地向上推,再一点点地弱下来,到最后的很弱,就如同一个小山峰;在弹奏时,开始我们踩上左踏板再一点点放掉,将音乐推至最高潮,再慢慢地踩上左踏板一点一点地加深,将声音收住。对于整首曲子,应当细致地去分析踏板的踩放位置,将踏板的处理技术和力度的处理相融合,相辅相成地去更好地诠释这首作品。
(三)快速手指跑动与手腕的处理技术
这是一首快板乐曲,整首作品充满了活力,速度较快,音符主要以四十六分音符居多,所以这时我们就应该注意到手指的快速跑动和手腕的处理。这首乐曲,无论从速度还是力度来说都是一首有难度的曲子,作者不仅采用了有活力的快板,还大量地使用四十六分音符。在弹奏这首曲子的过程中,对手指的灵活度和快速跑动能力要有一定强度的练习。各音符都应该弹奏均匀、连贯性要强、颗粒感十足,这就要求我们在练习的过程中,手指触键利落干脆,要将手腕上的力量聚集到手指尖上,用瞬间的爆发力去弹响琴键。乐曲中有大量的琶音和和弦分解,这对于弹奏者来说不仅需要丰富的技巧,还需要充沛的体力和技巧性的省力能力[4]。
如图3所示,第92小节到第123小节,右手一大段的和弦分解下行,如何做到保持速度和力度不变的前提下,轻轻松松地弹奏下来,这就要借力于我们的手指和手腕。我们要用大臂的力量带动小臂,手腕处不能晃动,使用高抬指用指尖的力量敲响琴键,每个手指都需要单独地去练习。在任何一首作品的练习过程中,都需要注意手指和手腕的发力点。
四、结束语
《贝多芬第十一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是一首充满激情,节奏欢快的曲子。在弹奏的过程中,要注意力度的强弱对比、情感内涵的表达、音乐形象的塑造。在练习钢琴奏鸣曲的时候就应该认真地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特征以及作品所阐述的情感内涵和刻画的音乐形象。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乐章旋律好似英勇的士兵在欢快地歌唱,表现出英雄的气魄和无所畏惧的精神。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曲都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地去了解和探讨它。
参考文献:
[1]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3]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4]王政.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戏剧性特征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