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

2024-07-23高彩红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24年7期

据统计,目前全球共有2.85亿人患有糖尿病,另有3.44亿人群正处于糖尿病前期,中国、印度和美国是糖尿病患者最多的三个国家。糖尿病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除了药物治疗外,学习一些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方法对控制好血糖也同样至关重要。

什么是糖尿病的自我管理

糖尿病属于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为高血糖,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一系列的糖尿病并发症。然而好多患者对糖尿病还存在认识误区,多数糖尿病患者认为控制血糖主要通过药物和注射胰岛素治疗,还有人认为血糖控制在一定水平内即可放松饮食治疗,甚至觉得日常工作已经很辛苦了,可以代替运动等等,其实糖尿病血糖的控制更需要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是指通过科学、规范化的健康教育增加患者自我管理的知识、技能,在医护专业技术支持下,主要依靠患者自己积极、主动地改善日常行为生活方式,合理应对疾病带来的身体和情绪问题,最终达到控制血糖和延缓并发症的目的。

饮食的自我管理

说到糖尿病的饮食控制,很多糖尿病患者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服用了糖尿病药物或打了胰岛素就不需要再控制饮食了,其实这种认识存在两个误区。

第一, 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过量的饮食摄入体内,不能有效地被身体所利用,反而以高糖的形式存于体内,对组织细胞造成慢性持续性损害。只有通过控制饮食,限制食物的摄入量,才不至于过量,从而减少高血糖对身体造成的损害。

第二, 糖尿病患者虽然已经使用药物降糖了,但仍然需要饮食控制。首先,从饮食量的角度,虽然过量饮食可以通过增加药物剂量来平衡,但药物剂量的增加带来的是可能的不良反应增加、治疗费用的增高。

所以即使使用了药物,糖尿病患者还是要进行饮食自我管理,饮食方面要注意控制总热量,饮食要清淡,避免贪食,少吃动物脂肪和精制食品,尽量不要吃甜食,多吃粗粮、蔬菜、瓜果、鱼类、豆制品。食物应多样化,进餐一定要定时定量,少食多餐。多喝水,少吃盐,改掉吃零食的习惯,尽量戒烟限酒。少吃煎、炸、炒及腌制的食物,多选用蒸、煮及凉拌食物。

运动的自我管理

运动锻炼在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和保持身体的健康,规律长期的运动锻炼,可以显著地降低糖尿病死亡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

我们要根据年龄、健康状况、性别、病情及有无并发症来选择合适的运动,也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宜。运动方式有步行、慢跑、骑自行车、健身操、太极拳、气功等,要循序渐进,开始运动后不可间断,要坚持不懈,同时遵守“运动三五七”的规律,指每次运动的时间宜坚持在30分钟以上,运动时间过短,达不到消除体内脂肪堆积的作用,若运动时间不足20分钟,充其量不过稍稍降低些血糖罢了,不会动员体内的脂肪来提供能量。每周应有5次运动。运动过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起到去脂减肥、预防疾病的作用。运动后每分钟的心跳数,以达到170减去年龄之数为宜。“三五七”提示了一个运动量的概念,还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是:运动后得出些汗、心跳加快,休息5~10分钟后便可恢复,而且第二天还有兴趣参加这项运动。

情绪的自我管理

糖尿病是慢性疾病,须长期服药,很多患者会出现心理障碍。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障碍与年龄、病程等因素密切相关,表现方式也多种多样,行动畏缩、依赖心理较强是儿童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障碍;情绪低落、力不从心是中年患者常见的心理障碍;老年患者多表现为急躁易怒,难以接受他人为其安排的治疗及护理,甚至有自杀行为。

现代医学认为,在不良的精神神经因素刺激下,机体会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刺激大量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拮抗胰岛素分泌的激素,导致胰岛素不足而使血糖升高,甚至加速脂肪的分解,血液中脂肪酸大量增多,导致酮症酸中毒。精神神经因素也可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下降,诱发和加重糖尿病病情。中医学认为阴虚燥热是消渴病的本质,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致气机郁结,郁久化火,火灼津液,阴液亏虚,则发为消渴。因此,我们都要放宽心境,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疾病,这对控制血糖非常关键。

此外,平时心烦气躁时不妨试试清肺呼吸,深吸气,屏住这口气,慢慢地从1数到5,很慢很慢地把气吐出,直到完全吐尽,同时脑子中想,我们会将体内的有毒物质和坏情绪一起通过吐气这个过程吐出去,还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及适量的体育运动,也有助于改善心情,控制病情。

除了以上几点特别重要的自我管理,糖尿病患者还要记得按时遵医嘱服药,定期体检,监测血糖。总之,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血糖控制不佳引起的多种并发症,但这些并发症都是可防可治的,糖尿病患者应保持思想乐观,情绪稳定,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配合饮食、运动、药物、胰岛素等糖尿病的其他治疗方法,控制好血糖,防治并发症。战胜高血糖,生活更健康!

基金项目:松江区科学技术攻关项目(项目编号:22SJKJGG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