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双管齐下”,带您远离脑卒中

2024-07-23杨红艳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24年7期

远离脑卒中,预防是关键。中西医双管齐下,助您守护脑健康。

脑卒中发病征兆有哪些

无法解释地频繁打呵欠;短时间舌头钝痛;身体一侧肢体短暂麻木、无力;手不能握住筷子或不能把食物夹住放入口内;走路身体不自觉倾斜,甚至跌倒;言语功能下降、头晕、头痛、视物模糊或重影;面部肌肉或手脚不经意的抽动;反复发作的眼花、耳鸣、眼底痛、舌硬转不过弯、血向头上涌。

脑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家族史、种族等。卒中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人体的血管逐渐狭窄、硬化、血压逐渐升高,进而增加患病风险。近年来,55岁以下相对年轻人群的发病率呈现增加趋势。

临床常见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不良生活方式,以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房颤、肥胖、抑郁、脑动脉狭窄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吸烟、酗酒、暴饮暴食、久坐、熬夜等。上述因素均可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

脑卒中如何预防

1.不良生活方式的干预

比如,戒烟限酒,避免暴饮暴食、久坐、熬夜、夜生活过度、运动量少、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情绪焦躁、高热量饮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

对于肥胖人员,要合理膳食,注意控制体重,适当选择植物油,低盐,低脂,少油,少吃动物油和内脏,坚持低糖饮食,进而有效控制体重,保护血管。

2.脑卒中的西医预防

西医关于疾病的预防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来实现,针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卒中危险因素,给予其针对性的治疗性药物。遵医嘱用药将血压、血糖、血脂等控制在一个相对正常的范围,定时、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的控制情况。

情绪不稳定、经常熬夜、肥胖、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是导致房颤的危险因素,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人,需坚持科学饮食,坚持低盐低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保证充足的睡眠,控制情绪,掌握合理的运动方式。除此之外,高血压、冠心病是导致房颤高危因素,需合理选择降压、控制血糖类药物,使血压及血糖持续平稳。目前,研究较多的是抗凝药物、抗血小板类,如阿司匹林可以作为脑卒中的一级预防性药物,能帮助脑卒中患者降低15%的发生率。和阿司匹林相比,氯吡格雷、抵克力得的治疗效果及优势更加显著,但价格相对较高,且用药副作用大,在一定程度上对疾病治疗及预后产生消极影响,无法替代阿司匹林的存在。

3.脑卒中的中医预防

中风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复发率。中医认为,中风的主要病理因素为痰浊、内风及正气不足、血瘀。因此,临床上需坚持以平肝熄风、健脾补肾、活血、化痰等为主要预防原则。除此之外,应做到以下预防:

⑴起居有常:生活规律,养成早睡及按时起床的习惯,避免熬夜,确保充足的睡眠。注意坚持3个30秒:睡醒后“赖床”30秒;慢慢起身坐30秒;在床边坐30秒,调整身体状态,无不舒服后可下床活动,防止跌倒。

⑵顺应四时:比如,夏天不要烈日炎炎下活动、适当补水等;冬天注意保暖,尤其天气骤然变冷时,预防感冒等疾病。

⑶饮食有节: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适量摄入蔬菜水果,减少食物中的反式脂肪的摄入,避免过食高盐、高脂、油腻食物。根据季节适当调整饮食,比如,秋天燥,少食辛辣食物等。

⑷调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降低心理压力。

⑸常见预防保健方法:瑜伽、散步、打太极拳等锻炼,可帮助改善机体健康状况,加快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预防脑血管疾病。

⑹按摩疗法:头部、耳部的按摩可以运行气血、调理脏腑功能、疏通经络,对预防和缓解神经衰弱、高血压、耳聋、头痛等具有积极作用。

⑺拍打疗法:该措施是通过叩击或拍打人体的一定部位,进而发挥活血化瘀、疏通气血、缓解疲劳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体气血运行通畅。

⑻气功锻炼:保持机体处于放松状态,根据自身状况及舒适度选择姿势:走式、自由盘膝、平坐、仰卧,无杂念,保持似醒非醒的状态,周围环境安静、呼吸顺畅。由浅呼吸变深呼吸,深长、细匀、缓慢。气功锻炼主要适用于患有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高血压者,对脑卒中的预防具有积极意义。

⑼足部运动疗法:对于存在脑卒中风险的患者,包括年龄45岁以上、患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者,均可进行足部运动疗法,主要实施方案为:伸展脚背,脚腕向外、向内各旋转15次,垂直收回双脚背部,向外、向内各旋转15次。

⑽艾灸关元穴:将艾条点燃,灸15分钟,选穴为关元穴,最佳状态为灸至局部皮肤红润。连灸100天。最佳时间为每年立冬日起。

⑾中风片:地龙、水蛭、川芎、菊花、赤勺、草决明,共制成片剂,对脑卒中的预防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