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文化理论的原创性贡献探析

2024-07-23谭吉华李荻

文化软实力 2024年2期

[摘 要]毛泽东文化理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形成的有关什么是文化建设、怎样建设文化的思想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创性贡献既包括坚持共产主义思想领导的理论基础,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也包括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立场原则,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根本任务;还包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指导方针。系统梳理毛泽东文化理论的原创性贡献,对深入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文化理论;原创性贡献

[作者简介]谭吉华: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李荻: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DOI]10.19377/j.cnki.43-1531/g0.2024.02.005

毛泽东文化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发端于近代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映了近代以来一定历史时期内中国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基本国情与时代诉求,可划分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和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涉及文化内涵、文化形式等问题,在理论基础、价值取向、立场原则、根本任务、指导方针等五个问题上有突出的原创性贡献。基于唯物史观视角,毛泽东认为,“当着政治文化等等上层建筑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时候,对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了。”(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6.)这指明了文化的重要性,并将文化与政治联系起来。“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这不仅揭示了政治、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并强调了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毛泽东将文化作为社会意识范畴的独立整体,并就其与政治经济之间相互关系展开探讨,进而对文化的概念内涵及称谓予以界定。毛泽东正确发挥文化育人的基本作用,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毛泽东文化理论。系统梳理毛泽东文化理论的原创性贡献,对把握毛泽东思想的核心要义,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旨趣。

一 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马克思曾指出,在阶级社会中,“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列宁将思想意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2.)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毛泽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思想基础,奠定了共产主义思想的灵魂。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毛泽东十分注重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各项事业中的领导地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诞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左”的或右的、反马的或非马的等思想理论准备不足的问题。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指出:“真正人民大众的东西,现在一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5.)因此,加强党的领导,首先就要注重加强党自身的思想建设。毛泽东认识到要把思想建设放在各项建设首位的基本原则,“由于现时中国革命不能离开中国无产阶级的领导,因而现时的中国新文化也不能离开中国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领导,即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5.)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整风运动,就是为了系统强化马克思主义文化教育,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共产主义思想展开了普遍且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坚守思想阵地,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执政,继续推进文化事业发展。面对当时一穷二白的国内环境,文化、科学水平都不高,毛泽东说:“我们是一张白纸,正好写字。”(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4.)20世纪50年代全国大扫盲向工农劳动人民敞开了教育的大门。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任务,他指出:“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5.)为了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客观形势的变化,毛泽东重新审定了12本“干部必读”书目。1950年,成立了《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掀起了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热潮。国家大量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相关著作,成立专门编译局,配备专业人员,鼓励全党养成热爱学习、钻研理论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 价值取向: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发展理念

中国虽是一个千年文明古国,但在旧中国,文盲比例仍旧非常高。“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农民造成的,因为造成地主文化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从农民身上掠取的血汗。”(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9.)劳动人民创造了人类从事政治、经济等活动的物质生产资料,同时也创造了可供加工改造的文化艺术资料,但是这些资料却被少数人所掌握。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应该“为一般平民所共有”,而绝不应该是少数人的专利。文化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文化发展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体现了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新民主主义文化应是民主的,应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毛泽东将“人民”二字镌刻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7.)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才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文化发展道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毛泽东在关于文化理论的构思上凸显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成为中国共产党制定文化战略、领导文化发展的鲜明立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文化要以人民群众的现实实践为创作源泉的观点,在传播方式上要注意言语贴近民众。他号召中国革命的文学家、作家、艺术家,去贴近民众,去工农兵群众中间,去观察、体会、研究、分析,指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的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要联系群众,就要按照群众的需要和自愿。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2.)文化要接近群众,贴近生活,就是应将人民群众的真实斗争形势与生活形式转化为创作的原材料,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0.)在文艺创作上,要坚持人民立场,就“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0-861.)。随后,延安文艺界提出了“到农村、到工厂、到部队中去,成为群众的一分子”的响亮口号。一大批反映人民群众真实生活的且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诞生,比如《白毛女》《小二黑结婚》《逼上梁山》等经典文艺作品。这些结合民众生活实际所创作出来的优良作品为我国繁荣文学艺术事业发展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深入群众实践去寻找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成了文艺工作者们至今仍遵循的一个工作原则。

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性进一步凸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提倡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启发人民的政治觉悟,鼓励人民的劳动热情。”(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6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67.)这规定了文化的内涵,正式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文化方针。这一时期,我们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创作导向,坚持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与发展事业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创作的源泉和动力,向人民群众学习,创造出反映人民群众心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并专门选举产生了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工作者要继续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创作价值导向,深入走进群众,投入生产第一线,积极贴近生活,同人民群众做朋友,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不断增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与人民群众的鲜活经历与实践中去汲取创作的丰沛力量。

三 立场原则: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论述了十五个问题,其中就包含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他在文中以“五四”为界划定了中国近代文化战线或思想战线的两个历史时期,并对此展开比较分析,进而对新民主主义文化做出如下定义:“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在今日,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文化。”(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8.)面对当时国内的客观实际,毛泽东对几个不同文化派别在文化性质问题上的偏向及客观政治经济形式进行了分析,认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8.)。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完全不同于帝国主义文化和半封建文化,并对此展开了进一步阐释,认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为“工农劳苦民众”服务的文化。

首先,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我们的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它深深植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内容上反映着中华民族政治、经济上的客观情况,表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诉求。它是中华民族的,带有中华民族的特性,并以中华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要尊重历史、尊重以往的文化成就,绝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的根基。同时,文化的民族性也要求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相联合,“互相吸收”“互相发展”。毛泽东将外来的东西比喻成食物,其中有“精华和糟粕”,指出要“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因此,促进文化发展要站稳本民族文化立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同时在维持民族特征与表现形式的基础上,积极同别的民族的优秀文化交流交融,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其次,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它在指导思想上是科学的,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道路;它在内容上是科学的,“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它提出要尊重历史,将历史放在科学的位置上,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要能辩证看待,不断引导人民群众在对立统一中向前看;它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科学的,强调要想在纷繁复杂的世界浪潮中站稳脚跟,就要保持文化的这种鲜明特色,要“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毛泽东主张的文化不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文化思想,而是一种在科学立场原则指导下有批判地兼收并蓄的文化发展。

最后,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一切进步的文化工作者,在抗日战争中,应有自己的文化军队,这个军队就是人民大众。”(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毛泽东在其著作《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了文化的人民性,并具体阐述了文化为什么人服务以及如何服务的问题,强调了文化的大众方向,指出“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他认识到人民群众是革命实践的主体,并阐明了革命文化是人民大众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之一,文化建设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为创作源泉的本质,把握好大众性的文化立场原则,对发挥文化教育人民、凝聚人心起到重要作用。

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的立场原则。这一文化立场原则,不仅引领中国共产党人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还为后来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反过来也为人民群众服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6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66.)虽然新中国成立后,对于“人民”这个词的概念范畴较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有了一点变化,但本质仍旧没变。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推进,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毛泽东在政治、经济、文化三者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分析:“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5.)这指出了“文化建设高潮”之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到来的必然性,就在于坚持了文化发展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立场原则。

四 使命任务: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马克思、恩格斯简明扼要地指出了意识对生活的依赖关系,认为生活第一,意识第二。列宁也有类似看法:“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谭培文,陈新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10.)这指明了现实实践的第一性,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毛泽东文化理论着眼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在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基本国情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积极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的固有缺陷,批判继承,着手推动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建设。

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基本国情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好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对抗外敌,发展经济。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斗争,既要围绕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进行经济与政治斗争,又要积极开展相关文化工作,传播进步思想,促进中华民族新文化建设,传好五四运动的接力棒。面对当时出现的一些提倡所谓“从爱出发”,否定存在决定意识,否定客观现实提倡个体思想情感的作家、文学家和文艺家,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根本上否定了他们那种纯粹感性的文化观点,认为当时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5.)并提出新文化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4.)的文化任务,强调了中国共产党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当下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毛泽东文化理论揭示了文化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一面,明确了建设中华民族新社会与新国家的思想理论前提就是建设好中华民族新文化,这是当时文化建设的使命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文化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革命实践中逐步成型。毛泽东将文化建设纳入国家发展蓝图,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建成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文化的国家。他提出要重视文化的社会功能,继续要求文化理论要立足于实践的发展,并依据不同领域的现实情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就全国的文化水平而言,要正确认识普及与提高关系的思路;就团结问题而言,提出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团结、利用知识分子。他继续要求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深入实践,继续强调知识分子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打造能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起重大推动作用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对此,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积极构建中华民族新文化,能够对推进构建中华民族新社会、新国家起到重要的引领导向作用。毛泽东文化理论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建设作为目标任务,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的突出性原创贡献。

五 指导方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政策

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是历史延续的特殊形式,追求文化的现代化是近代中国社会思想理论发展的整体方向。文化要发展,不仅要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不断与时代相碰撞,与时俱进,积极推陈出新。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篇章,人们发愤图强,经济建设的高潮带来了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毛泽东庄严宣告:“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5.)因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成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具有高度文化的中华民族的重要指导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文化理论的重要内容。1956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4.)他认为在艺术问题上要“百花齐放”,提倡“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9.)在学术问题上要“百家争鸣”,提倡“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5.)“双百”方针提出后,我国涌现出很多风格不同、形式各异的文化作品。社会鼓励、尊重作家艺术家们积极创作,大大促进了我国文化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面对一些同志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可能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文化领域领导地位的担忧,毛泽东指出:“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0.)历史证明,“双百”方针顺应了繁荣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反映了国家与人民对文化事业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符合国家文学艺术事业繁荣发展要求的正确方针,充分体现了文化发展的趋势,是完全正确的。认真坚持好贯彻好这一方针,文化艺术事业就会繁荣发展,文化艺术事业园就会百花争艳;如果背离这一方针,文化艺术事业就会循规蹈矩,文化艺术事业园就会百花凋零。毛泽东文化理论致力于探求现代化之根本,在处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当下深入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 当代价值: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毛泽东文化理论坚持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面对瞬息万变、波谲云诡的国内外环境,要想把握好文化建设的方向,牢牢占领住思想文化的高地,就需要结合时代发展,赋予文化事业新的时代内涵与现代表现形式。全面系统阐释毛泽东文化理论,能够为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重要借鉴。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彰显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要求,为坚守新的文化使命,坚持守正创新、开放包容的态度,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力量、文化条件,具有浓浓的中国味、中国情。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毛泽东文化理论坚持从实践中寻找历史规律,从历史中发现问题本源,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积极展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厚重历史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做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对抵制各类错误文化思想能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有利于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积极开展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在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只有坚持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贯穿到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好地与世界各国开展深入的文化交流互鉴,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与价值取向,在凝聚起最广泛共识的基础上,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毛泽东文化理论是在长期革命与实践过程中发展形成的,体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逻辑严密,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毛泽东在综合分析近代中国客观局势与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反帝反封CSQavOfi/dvSmnhpHXVSxw==建的民主革命目标,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这一新命题,为后来建设中华民族新社会新国家、文化事业接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毛泽东文化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我们要始终坚持共产主义思想的引领,不断加强对民众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发现、认识、分析、解决文化问题;要积极贴近群众,抓住文化“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深入群众,不断在实践中培养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文艺工作者;要积极鼓励能体现时代发展、人民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的诞生;要紧抓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个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立场原则,从科学的视角出发,以民族的形式去发展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要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指导方针,坚定文化自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要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文化观点,立足时代,在开放中保持自身独立,在传承中赓续发展本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迈上新的发展台阶。

The Original Contribution of MAO Zedong’s Cultural Theory

TAN Jihua,LI Di

Abstract:MAO Zedong’s cultural theor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AO Zedong Thought,which was formed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It was based on the actu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understand what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and how to achieve it. Its original contributions include not only adhering to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communist ideology leadership,adhering to the people-centered value orientation,but also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national,scientific,and popular cultural stance,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a new culture for the Chinese nation,and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letting a hundred flowers bloom and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Systematically sorting out the original contribution of MAO Zedong’s cultural theory has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s to deeply understand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and construct modern Chinese civilization.

Key words:MAO Zedong;cultural theory;MAO Zedong Thought;original contribution

About the author:TAN Jihua,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of the School of Marxism,Hunan Normal University,specialist in Marxist theory.LI Di,Master’s student at the School of Marxism,Hunan Norm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