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爱情,已离不开消费场景
2024-07-23张茜
你会因为发现自己的对象和朋友们吃完饭,A饭钱发账单时,让朋友向上A五毛钱而分手吗?比如饭钱平均下来是99.5,他让朋友转他100。在豆瓣上一个女孩这样问网友。几百条评论,大多数在说“这种人,我朋友都不会做,妹子快跑。”过几天帖子更新,她说已经分手。
我把问题丢给朋友们,除一人表示无所谓之外,其余普遍认为这个男的人品不太行。
现代男女的爱情观念,就这样用5毛钱,冲击出了一个非常崭新的思考空间,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当下私人情感领域中的混乱和难解,一点也不比公共领域少。
单就这个问题而言,它虽然是基于恋爱关系的框架被提出的,但其实也适用于普通朋友之间的交往,一种较为普遍的体验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越来越缺乏清晰的规范、情感边界和目标,大多数亲密关系所呈现的状态,毋宁说是流动的、随机的、易逝的。
恰如伊娃·易洛斯(以色列裔法国社会学家)的访谈对象所说:“本来一切都好好的,突然之间,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了,然后关系就一下崩塌了。”
类似的情感现象,在iGen一代(泛指1995年前后出生的一代人,i取自iPhone,意指这一代人的青少年时期都是在智能手机上度过)身上尤为凸显,相比改善、规划、有所期待,似乎有一股情感动力学意义上的原力,总是推着我们要急不可耐地回避、拒绝、搞破坏,至于现象背后的文化机制和情感逻辑是什么,却很难说清。
在开头这个故事中,女方邀请网友协助她完成一场快速、单向的价值评估,有意否决一个人的品性时,所提供的参考信息,却比面试简历还少,突出的是一个微小难察的日常消费行为。这并不是偶然,它是一个有趣的佐证,说明消费已经成了当代人开启互动、推进和结束关系的物质和观念支柱,消费成了我们最快了解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认识论前提。
首先,市场逻辑深度塑造了所有人的生活情境,表现为经济过程的资本主义,同时还是文化、情感、认知的再塑造过程,亲密关系的发展亦然。对于置身消费社会的人来说,即便永远都不进入亲密关系,消费也已经成为了自我经验的一项永久持续的特征。
然后,进入到爱情的领域,今时今日,伴侣的消费能力(不分男女)被前所未有地强调,浪漫互动对消费喜好表现出难以割舍的依赖。因为交往本身就发生在全方位的消费场景中,咖啡馆、电影院、游乐园、演唱会、旅游目的地……这意味着,是否具备相匹配的消费品位,能否共享休闲活动和文化喜好,成为了依恋关系成立与否的重要标准,它可以成为坠入爱河的原因,也可以成为快速淘汰对方的理由。
而琳琅满目的粉色浪漫和心碎故事背后,是人的“消费主体性”崛起。浪漫关系围绕着共同的爱好、美食、旅行、运动和文化消费组织起来,直接后果是使得人的消费习惯成为了“价值评估的对象”;而受消费能力支撑的“品位”是高度不稳定的,价值判断的标准也会实时变化,这意味着关系中的价值感,像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一样,时时波动。
也就是说,消费主体性在爱情中一骑绝尘的主导位置,唤起的是更深层的本体不确定性,爱的终结的根源,便藏在受估值波动折磨的不确定性中:生活难道本质上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它直接违背着人对情感安全的需求,没有人会憧憬把自己对爱情的向往,寄托在永无休止的“面试”上,它比工作面试还要残酷的地方在于,主考官甚至不抛出明确的问题,但却用爱的目光锁定你,期待你最好一直给出无比正确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