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业的一点“正面价值”

2024-07-23谭保罗

南风窗 2024年15期

最近,金融业成为了风口浪尖上的一个行业。一是7月份正值高考录取时节,人们总会周期性地关注是不是高分都去了金融专业。每年,总有那么几天,公共信息场会发生一场“高考狂欢”。二是金融业最近发生了一些个体的悲剧性事件。

过去,金融业有着太多光环。人们会说金融“离钱近”,所以工资高。比方说,中文的育儿书籍中喜欢照搬这样一个所谓的“犹太箴言”,大意如下:金融家就是每天帮人保存熏肉的人,因此他们手上沾满了油。油就是金融业的利润,是揩了其他行业的油。

于是,金融被认为是一种食利行业。我无意为金融行业辩驳,这个行业的运作逻辑的确大体如此。但是,行业也有一些独特之处,含有一定的“正面价值”。比方说,这个行业是“打工人”和“资本家”的分界线没有那么明确的一个行业。换言之,打工人比较容易翻身成为老板。

金融有很多细分领域,在资本市场,按照功能来分,可以分为卖方和买方。典型的卖方是证券公司,它们把企业的资产通过IPO或者其他方式进行证券化,然后再把这些证券销售出去。买方则是购买证券的一方,基金公司是典型代表。在买方领域,打工人最容易成为老板,私募领域之所以诞生了众多创富故事,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个发生在朋友身上的真实故事。他是一位学习文史哲的文科生,毕业先做证券记者,月收入万把块钱。做了几年,他开始跟着一位国内知名的私募老板当分析师。在三十出头的时候,他创立自己的私募,五六年就财务自由。他的客户都是高流动性资产(不含房地产,是证券、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大几千万到上亿的江浙沪富人。作为一位西部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他毕业十几年就实现真正的财富晋级,十分不易。

当然,这个案例也存在一定的幸存者偏差。但不容否认,金融行业尤其是资产管理行业的打工人突然向老板转换的故事,的确比其他一些行业要多。其原因在于两点:首先,金融业(尤其是资产管理行业)是一个“靠脑袋”的行业。在这个行业创业,不需要创业者花巨资购入固定资产,也不需要太复杂的销售网络,只需要搞定有钱人,即让高净值客户相信你的投资能力,可以作为你的有限合伙人投资你的新基金即可。

横向对比,在制造业、消费品牌等领域,创业要么需要高额固定资产投入(机器、厂房),要么需要父辈或乡亲带来的供应商和销售网络,以及相关的信息优势和管理经验。比如,珠三角、长三角的制造业企业家,很多都是台湾和香港同胞,他们的家族在台湾或香港干这个行当已经几十年。其他人要在这些领域创业,赢面显然低于他们。

第二个原因,资产管理行业并不像互联网那样赢者通吃。电商已经有几大巨头,如果没有剧烈的技术改变或者市场结构变化,其他人还要投资搞电商,基本上就是自取灭亡。但资产管理行业不一样,基金公司无论公募,还是私募,都无法赢家通吃。相反,太大的基金规模,反而会给基金经理带来更多外部监管约束,以及自主投资风格的限制,所以追求高收益的一些基金经理往往会自动限制规模。因此,市场永远都会给后来者留出空间。

当一个行业不像制造业那样,需要家族内部数代人的“学习曲线”,也不像互联网那样动辄赢家通吃,那么在这个领域创业成功的概率就相对较大。只要年轻的投资人有基本的投资技能,加上一点良好的市场感觉,就有机会慢慢做起来。在这个意义上讲,金融业的确给了一些出身普通的打工人以做老板的机会。

在很多产业出现结构性固化,创业变得越来越难的时候,金融业的这一点“正面价值”,还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