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粤菜的美学之道

2024-07-23祖晓谦

南风窗 2024年15期
榄仁蟹肉烩鲜莲、卤水鹅掌翼、金丝姜茸爽皮鸡、禾秆稻草冚珍珠、烧云腿鲈鱼球、象形火烈鸟

“我们种的鸡心黄皮,现在熟了,可以摘来吃,出来我摘两颗给你。”

我们穿过龙津西路广州酒家的趟陇门和宫灯亭廊,坐在满洲窗旁,总经理赵利平走了进来。这是由早年西关大屋的青砖围成的小天井。只见他从枝头采下一把黄澄澄的柔嫩果实,说:“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花果,过年后二三月,黄风铃就开花了,接着是石榴花、红棉花、凤凰花,现在是荷花的时候,荷花之后就是紫薇、桂花,穿插着雨打芭蕉……”

接手这片闲置多年的物业后,赵利平花了很多心思另辟新章,在食轩外加建露台呼应水榭,用现代手法营造粤曲戏台,把沙地变成一片开敞轻灵的园林。庭院内有一泓池水,锦鲤游弋其间,种种营造,成就了荔湾湖侧如“小家碧玉”般的气质。“我选的树都是有造型的,要等这一批树长起来。”

古诗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把岭南的建筑、园林、风物、历史、书画、工艺美术等等拢在一起,融合出经典食府的全新气象,源自赵利平作为收藏家、艺术评论家和“食在广州第一家”掌门人多重身份的融会贯通。在饮食和收藏之间,坚守、珍重的心情也是相通的。

在赵利平看来,“交融”与“变通”,正是粤文化的精髓,也是粤菜的生命力之源。“这里的每一顿家常美味,每一次亲朋宴聚,每一款佳肴小食,都张扬着人们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机勃发的精神状态,正如南岭四季常青的山峦,如那无时无刻不在滔滔向前的珠江水。”

以下是赵利平的讲述。

大粤菜的品格

我觉得粤菜最大的特色是包容创新,而且追求本色。

这种包容跟我们本地的习俗和风情很吻合。广东揽山抱海、水陆俱备,气候、物产、饮食习惯都决定了粤菜比较容易接纳各种不违和的东西。

粤菜一直以来都有两个说法,狭义上就是广府菜,广义上又包含了潮汕菜与客家菜,看似繁复多变,但实际上最终都殊途同归地着眼于食材本身的质与味,因应食材本质而烹调。

广州长居府城之地,从秦设郡县、南越王朝开始,融合历朝历代南下官家烹饪技法,形成了岭南第一个菜系文化“广府菜”,发展出了“官邸菜”的特性,“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注重仪式。

“潮汕人”生于闽粤交界处,唐天宝年间设立潮州郡,潮州文化兴起。宋朝末代皇帝南逃,宫廷与士大夫文化令潮汕饮食有了质的飞跃,从“工夫菜”到“工夫茶”精益求精。再加上潮州作为粤东最重要的贸易中心,面朝大海,从商者众,日常生活与商请应酬交错,故既保留地方特色,又敢于使用高端食材,有浓郁的“商帮菜”气息。

魏晋时期北方频繁战乱,“客家人”在漫长的南迁过程中形成族群,客居异乡,建筑起围屋土楼,见证着南北饮食、汉越文化的交融。因人劳作在山野之间,客家菜注重方便快捷与耐于贮放,可视为“民间菜”。

广府菜,吃的是一种精致高贵与仪式感;潮汕菜,吃的是一种丰富生猛与豪气大方;客家菜,吃的是一种乡土气息与绿色健康。

广府菜的代表有烧腊、老火汤、清蒸鱼,一说都知道是名菜。潮汕菜,卤水、生腌、鱼饭,个性都很强。说到客家菜,我们会想到盐焗鸡、酿豆腐、水碌菜。不同地方偏好的口味与食材有所差异,对同类食材的烹饪调味也各有所长,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信息发达、交通发展,粤菜三个分支在交往过程中,既保留了自己很明显的个性,又在应用和做法上互相借鉴、彼此拥抱。

比如“东江盐焗鸡”源于客家菜,早已被纳入广府菜的谱系;肠粉虽发源在广州,但潮汕和客家人都不甘示弱,会用当地的物材重新制作;金黄色的“卤水鹅掌翼”,折衷潮汕与广府两种风格,我常开玩笑“是只有赵利平能做出来这样的”,因为我是潮汕人,我又在做广府菜,潮州卤味偏黑偏咸,广州的卤水比较甜、比较泛白,我觉得完全可以中和,在浓郁和甘鲜之间寻得一种平衡。

原来潮汕人不认自己是粤菜,客家人从来都没想到粤菜会有他们份,一种是太自信,一种是不自信。想把“粤菜”演绎到位,“砰”地一下我就有了想法,就叫“大粤菜”,朗朗上口。提起“大粤菜”概念,业内人士也都认可,会天然地想到在广东这片土地,乃至粤语可以影响到的区域都是大粤菜的范畴。

客家与潮汕的美食哲学,赋予了广府菜极大的创造空间。我想,在未来,粤菜体系还将持续贴合与激荡,产生无限可能。

粤菜的特点,跟人们的生活历史包括性格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中山大学中文系的黄天骥老教授一直都认为,岭南文化既生猛又淡定。广东无数次站在了变革浪潮的前端,广东人就是鲜活,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饮头啖汤”。吃海鲜也好,积极地做生意也好,都是“生猛”的表现。

而“淡定”既体现在很多东西都愿意接受、吸纳,不断地“融”,又体现在“从容”,会“叹生活”。岭南一年四季郁郁葱葱,物产丰富生机勃勃,人们对饮食、对美好生活有追求,一天睡醒就去喝早茶,一年365天,天天都在享受。

辛苦揾来自在食

我18岁来到广州,今年已经53岁了。

我是转学过来的,住在西堤二马路,教育局给我划到了三十六中读书。当时我爸踩着单车搭着我去报名的时候就路过广州酒家,我看到那四个大字还有红棉树。从十八甫路到文昌路,这栋酒楼是最夺目的,我每天放学回家都会路过门口,灯火辉煌高朋满座,我在想如果我也能去那里吃一顿该多好。

考大学时我被录取成自费生,一个学期学费连生活费要1000多块,我爸作为八级技工(工人的最高技术级别)一个月工资才不到200块,我下面还有两个妹妹,没可能供我去读。我又走到广州酒家门口,看到在招工,就进去报名了,从服务员助手干起,每天在那里洗烟灰缸、洗筷子、洗茶壶。

我从小就喜欢涂鸦、写书法,没事就帮忙在红榜上用白粉写水牌,楼面的主管告诉我酒家内部招文员,我就考上了。与此同时我还在读夜大,后来又去中山大学读汉语言文学,去华南理工大学读硕士,就这么一路边干活边读书。

我到办公室时被安排进质量管理部,每个星期我都要跟厨师一起试菜,我发现在这个行当人家最不愿意写文章,而我一方面爱动笔,一方面也发现我能生存下来不易被人家踢走,正是靠不断记录他们试菜的评价,整理留存成材料。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懂得怎么吃,怎么评价一道菜,懂得餐饮行业里一些巧妙的东西。

领导讲话稿、总结材料这些枯燥的东西,我也愿意去写,逐步从质量管理员做到团支部书记、团委副书记,再到办公室主任、体改办主任,到市场部经理、总经理助理。

其实我从早到晚都在广州酒家,家里人多住得不宽敞,年轻人按惯例还要值班,我又要读书,直接就住在值班室里。也就是在这里,我看到老广对吃的热爱,对生活习惯的坚守,还有悲欢离合、人生百态。

有人结婚当天,因为谈不拢谁给婚宴的钱,当场打架离婚;有人早茶霸位,从黑压压一片人头中抢占先机,每人最多只能开三个位,于是跌倒、一地都是拖鞋也不去管,坐下来开了茶,位置才算是坐稳了,再到门口两边的箩筐里找鞋。

有老茶客认准固定座位,如果被人占了,就不吃不喝待在一旁盯人,盯到人如坐针毡知趣离开,他再坐回原位,享用他的一盅两件、一张报纸。

广州酒家集团总经理赵利平

我们现在还有几个老茶客,一位叫六姑,在我们那里喝了70多年茶了,现在90多岁。她说“在你这里喝茶的钱,我可以买很多套房子”,但是她不喝茶就不舒服。

一帮老茶客一年365天,天天到,哪一天不到,那可能就有点麻烦了—要么你去医院看他,要么你就看不到了。我在酒家也看到过,老人家在那里喝茶,喝着喝着,就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广州酒家起起伏伏,但一直紧跟着广州成长,也有遇到挫折的时候,比如1989年,第一家分店滨江西店开业,当时好多人是不赞同的。12月下雨天,开业也没有领导来剪彩祝贺,前辈想起来都很伤痛,不过这是从“酒楼”到“企业”的转型起点,那家店开好之后,为广州酒家的发展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

审美随着时代在变化,当下对美的追求已经是多元的,又要好吃,又要好看,又要好氛围,还要好心情。我们作为经营者、制造者,就要不断地尝试改良。

我管餐饮的时候,发现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广州酒家,评价参差不齐,有的店被捧上天,有的店被踩下地,同一个店有的厨师做得好,有的厨师做得不好。我很想改变这种状况,后来想到了找每一项制作工艺水平最高的人出来成立厨政中心,去研发、制订标准、培训、检查管理,我也带着他们全国去学习,去提高他们的眼界与创作水平。

刚要改造菜式时还是蛮难的,师傅也不认可,店长也不认可,其他领导也不认可。当时有些副总觉得,我不应该把工资又高、技术又好的这帮人拎出来“游手好闲”,他们本应专心从事生产。但不抽出这些师傅,就没有可能统筹好这么多家店。

改变理念就更难了,以前物产没那么多、肚子经常会饿的时候,人们希望看到大盘大碟,还有从北方延续下来的习惯,吃的时候要丰盛大气一点,显得人热情,但现在不讲究这些了,而是希望出品是非常精美、悦目的,吃完之后还有回味。

我最开始逼着大家改菜品的时候,他们不理解,有时会阳奉阴违,我去的时候他们就给我做小做精致一点,不去的时候就又恢复了原样。我感觉有点变化,但看原材料数据,用量却没变。

后来有一次朋友到店吃饭,菜上了一半我搞突然“袭击”,发现竟一点都没变,恼火得把所有餐具全部收掉,重新买一批容量少一些的碟子。

我在文艺评论里有一句话,说好吃才是硬道理,文化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我们在这个过程之中,把对美的欣赏包括养生的理念融合进去,形成一个综合体。思想的变化要坚持,认准了不断干下去,尝到甜头才逐步变好。

大家都说广州酒家菜做得好了,生意也好了,社会上有表扬,厨师出去就有脸面。现在就不难了,他们很积极,到每家店都会主动创新一些菜给我看。

守正与创新

我觉得守正首先是要守我们说的粤菜的理念,本色还有特色,第二个要守的是大多数消费者共鸣的东西,它一定是对的,一定是有生命力的。

创新不太难,像我们做的民国粤味宴,是在一堆老菜谱、老菜单里找到灵感,组合成宴席的,营造整个饮食氛围,很受欢迎。把经典解构、重组一下,就像人换套服装或者变个发型,让人眼前一亮。

还有就是到社会上学习人家的做法,再按我自己的风格,重新演绎一遍,又是创新。而且随社会发展,出现很多新食材、新工具,用起来、搭进来,也是一种创新。

写我又能写,玩我又能玩,吃我也能吃,我给你讲解几道菜。

汤在广州人的生活中具有一种仪式感,先上的“迎客三宝汤”,有顺口溜叫“广东三件宝,陈皮、老姜、禾秆草”,我这里没有老姜,换了咸橄榄,禾秆草就是稻草,清热解毒,去瘀活血,功效非常好。

同样地,田间废弃的禾秆掩盖着宝贵的珍珠,比喻贵而不显,“禾秆冚(kǎn)珍珠”这道菜里,是没有珍珠的,粗料精做,五花肉切到纸一样薄,做“珍珠”时要垫十片,把去皮绿豆放进去,再用纱布包裹得浑圆玲珑,放在禾秆草上炖两小时,绿豆中和了五花肉的肥腻,入口即化,再浇上鲍汁,浓郁而不粘喉。

“榄仁蟹肉烩鲜莲”,在摆盘的美学上,比民国时期已有的“鲜莲蟹羹”更雅致,汤羹中间的“莲蓬”上面有一些橄榄仁,还有蟹肉。“莲蓬”为什么是绿色的?因为是用鲮鱼肉打成茸,再拌菠菜汁染出来的,有观照自然、西关赏荷的意趣。榄仁是岭南特有佳果橄榄的核仁,一吃,那种酥化与油脂香让人记忆深刻,很有鱼米之乡的特色。

岭南三种汤类,一是老火汤,二是炖汤,三就是羹类,但是羹类可以当菜做。这也是“融”,是岭南艺术最大的特色。我一直喜欢美术,又一直在饮食行业,美是相通的,视觉、味觉的感官之美和对生活的感受都可以融汇到一个平台上。

我很想改变广州酒家的风格,刚讲了菜品,做了总经理后,我终于有机会着手改造环境。我玩收藏,认识了那么多画家,我觉得包括书画艺术、工艺美术、园林艺术,都可以整合到这个场景里,只是需要一个场地、一个平台给我施展和培育,我要有专属的内涵、讲岭南的故事。

这家园林店,进门的地方我们做了“四水归堂”,向上可以看得到天空,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是风水逻辑,民俗是好玩的,意义很好也不唐突;赖少其书联“广寒宫中捧美酒,州县扬名第一家”(头尾藏“广州酒家”店名),我们也安上去,个性独具。

然后我拿来岭南园林中的元素,像余荫山房两边的窗、陈家祠的麻石门套,进行解构,比如给满洲窗增点颜色,组合空出一格一格,既通又隔,似通还隔,让你听听街巷市声,看看外面的风景,朝晖夕阴、雾雪霜露,下面园林里,一年四季都有花。

再回到房间摆设,我把企业收藏的东西都应用进来的时候,它就会赋予人很多新的感觉,而且会通过食客拍照留念,传播得更远。木雕还是老的,但用新的形式一摆,就不会老气了;黎雄才、蔡廷锴等大家们写给我们的字,放在插屏里面,让人不经意间一瞥留下深刻印象;名家赠画给广州酒家,就用岭南工艺美术的手法,像广彩、广绣、玻璃画,转化为餐饮空间里专属的装饰材质。

有时候,我觉得我们收藏很多东西,回过头来,其实是很多东西收藏我们。我们在的时候,拥有它只是一个阶段,它最终还是不属于你,但是呢,在我们拥有的那一段光阴里,就好好地拥有,好好地享受,好好地共存。

收藏那么多年,我更多地想说,不要辜负你的收藏,也不要辜负时光。以后怎么样,我们也左右不了,但是在我与它共存的这段时间里,起码我是开心的,它是得到该有的保护的。拥有的我都珍惜,永远都要好好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