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休日的哲学意义

2024-07-23齐然

南风窗 2024年15期

最近几个周末都在忙,这时候翻开一本批判周末还在工作的人的书,的确是有些尴尬。

但美国记者卡特里娜·翁斯塔的这本叫《周末的快乐效应》的书,读来确实有趣,值得推荐。我们常说中国人是工作狂,书里对美国人努力压榨自己周末闲暇时间的描写,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思考,对文化不同的我们来说,倒也很有收获。

美国人还有周末吗?这是翁斯塔最大的担忧。在书里,她提到,2010年代的美国人,尤其是大城市的打工人,已经没什么周末可言。相比一个世纪前经济学家凯恩斯畅想的“每周只工作三天”,现在的大企业的员工恨不得一周工作七天。疲劳之余,人们的个人生活、休闲娱乐都被压缩,号称“快乐工作”的公司更是把各种休闲功能都塞进办公室,暗暗让员工周末也来加班。

《周末的快乐效应》作者梳理了一遍“周末”的历史—在工业化时代以前,人们是没有明确的休息日概念的。工业时代开始时的工厂也没有明确的休息日。在19世纪,欧美很多工人会在周日去礼拜聚会,周一“翘班”去酒吧休闲,构成了比较早的“双休日”。对企业来说,周一翘班的工人是个大问题,于是索性出现了给工人放周六假期的决定。

双休日也和工人的觉醒有关。这个阶段很多工人发起限制工作时长的运动—争取从十小时工作制,到八小时工作制。

但最后,确定美国“双休日”的居然是20世纪初的汽车大亨亨利·福特。他倒不是体恤员工,而是希望他们有更多时间休闲,这样他们就会有愿望买更多的汽车,带动汽车行业的扩大。

作者笔锋一转,提到了双休日在美国的特殊之处是消费文化—曾几何时,作为礼拜日的星期日,商店等场所是不开门的。但在20世纪,美国的商品生产越来越丰富,也需要人们有更多消费来消化这些生产。这时候,结合了购买和休闲的购物中心就应声而起。购物中心在周末是不休息的,人们也把周末逛商场买东西变成了最主流的生活方式。

在这点上,欧洲人和美国人的生活形成了特别大的对比。

翁斯塔在书里提到,她听说一些北欧国家周末放三天假,第一反应是“有那么多时间有什么可以做的?”于是她采访了几个北欧人,问她们这么长的周末做什么,结果对方出门旅行,去乡间小屋,或者上兴趣爱好课程,虽然收入变少,但生活丰富,让美国人着实嫉妒了一番。

在这里,作者揭示了“美式工作”在工作和休闲之间的循环:在美国,高级白领和管理阶层其实更愿意加班和减少休闲,因为他们的时薪高,所以休息越少就赚越多。而赚到的钱又投入不断消费中。

但这也构成了美式中产生活的某种空虚:消费主义带来的满足,许多时候只是身份和地位的炫耀,人们很快又觉得空虚,于是疯狂工作变成了填补空虚的重要方式,一个循环就这样首尾相接了起来。

分析至此,翁斯塔为美国人提出了一些更“欧洲式”的解决办法,以跳出这个“空虚—工作—消费”的恶性循环。

她尤其提到,今天的美国社会,拥有“兴趣”的人越来越少。被问起“兴趣”,很多人会提到看电视、打游戏,但在哲学上,人其实需要做一些事情—既喜欢做,又有挑战性和游戏性,要为此付出一些劳动,再收获一些意义。

所以,撇开经济因素,双休日该怎么过,也是一个哲学问题。我们过不好双休日,是不是也和生活意义上的迷茫有点关系?缺乏意义,通过工作和消费获得麻醉,美国人的经历,也许距离我们并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