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贡献与现实启示
2024-07-22彭冰冰
〔摘要〕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邓小平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科学把握意识形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立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邓小平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逻辑前提;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需要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捍卫和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辩证法贯穿意识形态建设中,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意识形态建设方法论。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把意识形态建设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坚持辩证思维方法。
〔关键词〕邓小平;意识形态建设;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4)03-0011-09
〔基金项目〕2024 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机理与实践指向研究”(24NDJC037YB)
〔作者〕彭冰冰,嘉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浙江嘉兴 314001
在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邓小平对如何做好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深刻思考和实践探索。他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立足实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邓小平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捍卫和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意识形态工作和经济建设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为意识形态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一、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逻辑前提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深刻指出:“ 实事求是, 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 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① 就是说,实事求是作为一种思想方法或思想路线,要求人们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寻找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用以指导实践;承认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强调人们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可能性,注重认识与实践的辩证互动关系;等等。这些丰富的内涵说明,实事求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性,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既是我们党顺利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逻辑前提,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历史经验。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尖锐地指出,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思想战线上长期间充满了胡言乱语”②。意识形态建设的当务之急是解放思想,彻底纠正“左”的错误,使社会主义建设回到科学的轨道。为了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邓小平支持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并创造性地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联系起来,赋予了思想路线新的时代内涵。解放思想要在“求是”上下功夫,只有遵循客观规律才能实现主体的思想解放和实践自由。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实事”不是旧唯物主义的那种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去理解的抽象的“实事”。解放思想的目的就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在客观条件许可的前提下,通过改变主体的精神状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实现认识和实践自由。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如果因循守旧、思想僵化、只知道“唯书”“唯上”,是根本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的。只有主体的思想解放了,打破那些与客观实际不相符的僵化观念,才能做到实事求是,从而深入研究改革开放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果不注意实际变化,不研究现实特点,拿过去的观点来看待新的“实事”,那就会割断历史、脱离实际。离开实事求是来解放思想,只能导致怀疑一切。概言之,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达到实事求是,在实事求是的进程中不断解放思想,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邓小平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邓小平敏锐地看到,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是一个关系能否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全局性的重大原则问题。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以来,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借毛泽东晚年所犯错误,全盘否定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主张我国走西方式的资本主义道路。这种错误思潮直接影响政权巩固和社会稳定。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搞自由化就是要把我们引导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① 另一种是全盘肯定毛泽东在各个时期的实践活动,包括他晚年的错误。正如邓小平所指出:“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深受林彪、‘四人帮’极左思潮的毒害,有极少数人甚至散布流言蜚语,攻击中央在粉碎‘四人帮’以来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所实行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违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② 可见,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是当时澄清意识形态领域种种混乱的基本前提。只有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准确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与理论体系,才能实现思想统一,凝聚改革开放的共识。为此,邓小平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其实质是反对用个别结论割裂、肢解毛泽东思想,要把毛泽东思想当作一个科学体系来看待。1981 年6 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了决议,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统一了人们的思想认识,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奠定了政治前提和思想保证。
总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使意识形态的功能重新定位到它的应有位置上。针对西方某些不符合事实的舆论,邓小平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他说:“我是改革派,不错;如果要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保守派,我又是保守派。所以,比较正确地说,我是实事求是派。”③ 这种求真务实、锐意改革的精神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逻辑前提。
二、捍卫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首先取决于其内容的科学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占据着真理与道义的制高点。针对各种反对、攻击、污蔑和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邓小平强调:“马克思主义者应当站出来讲话。”④ 坚守思想理论阵地,就必须旗帜鲜明开展斗争。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出现一些错误思潮。一方面,受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社会上一度出现了一股淡化甚至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潮。这种错误思潮不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而是简单地把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遭遇的挫折归因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错误,进而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另一方面,一些人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反对马克思主义,主要表现为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认为改革开放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对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持怀疑和否定态度。针对这些现象,邓小平认为意识形态建设务必坚持防“左”和反右相统一的指导原则,提出“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①的重要论断。他坚决反对那些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没用了”等企图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指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是毫无疑义的。”
邓小平强调根据新的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倡要“讲新话”,因为“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③。这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形成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与远离现实生活的思辨形而上学体系不同,马克思主义是根植于实践的哲学。“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实现哲学革命的逻辑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格。”④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与社会现实生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以及与具体的时代条件的紧密联系。邓小平一再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去研究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⑤。邓小平还将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判断是否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标准,认为这是关涉马克思主义者身份认同的重大问题。他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⑥ 正是基于这种理论自觉,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改革实际相结合,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还把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结合起来论述。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⑦ 将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等同起来,充分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一致性,揭示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有机统一。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旨趣在于改造世界,它不仅是为了解决个人的生存异化问题,而是把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作为自己的目标。在指导工人阶级的革命活动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出书斋,成为人民群众活生生的实践力量。另一方面,共产主义运动要超越以往那种停留在抽象伦理批判基础上的空洞构想,成为实实在在的实际行动和现实运动,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未来社会的设想,不是基于空洞的道德说教,也不是根据虚幻的主观臆测,更不是纯粹思辨的逻辑推演,而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把共产主义从马克思主义中剔除出去,就意味着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邓小平强调:“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我希望宣传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① 邓小平不是从原则出发抽象地谈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而是把它同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邓小平对空谈马克思主义深恶痛绝,指出:“政治的空谈往往淹没一切。”② 在共产主义运动的低潮时期,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代表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并不意味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败,而是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观。他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③“四人帮”宣扬的“宁肯要穷的社会主义”④,严重偏离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也违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响,人们还是习惯用姓“社”姓“资”的标准来衡量一切新生事物。为此,邓小平提出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⑤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既是对改革效果的评价标准,也是对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观的评价标准。它从理论上拨开了长期困扰人们思想的迷雾,为继续推进改革铺平了道路。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考,邓小平将市场从资本主义的属性中剥离出来,作为经济手段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提出计划和市场“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⑥。这是对传统意识形态话语的突破与创新。
三、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视域中抓好意识形态工作
如何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不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误以为社会过程是经济因素自动作用的结果,从而否认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的作用。恩格斯在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中多次强调,经济因素并不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社会历史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一切要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一切社会意识形态之间都会相互作用,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反作用。他指出:“我们把经济条件看做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① 意识形态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社会稳定和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
邓小平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熟谙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善于按照辩证法办事。毛泽东说:“要照辩证法办事。这是邓小平同志讲的。我看,全党都要学习辩证法,提倡照辩证法办事。”② 邓小平把辩证法贯穿意识形态建设之中,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法论原则。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有人认为政治工作不那么重要或者干脆不需要了。针对这种错误观点,邓小平指出:“在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以后,全党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工作的倾向。”③ 因此,邓小平强调:“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这项工作,各级党委要做,各级领导干部要做,每个党员都要做。”④ 社会是由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构成的统一体。不发展生产力,不搞好经济建设,就会丧失执政基础;不抓好意识形态工作,不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对此,邓小平指出:“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⑤ 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的长治久安,邓小平把意识形态工作提到了战略性位置,他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⑥,“我们立国和团结全国人民奋斗的根本”⑦。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们才能坚定地向着我们的宏伟目标胜利前进”⑧。邓小平极为重视发挥意识形态的激励和导向功能,提出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⑨。
邓小平从中国实际出发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要任务作出科学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⑩ 邓小平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中规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更好、更快地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他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①,“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②。他重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③ 这是邓小平对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辩证理解,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发展。所以,邓小平特别重视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④。发展科学技术,基础在教育。1977 年邓小平复出后不久就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他说:“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⑤ 他强调:“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⑥ 只有以科技为先导,以教育为基础,才能促进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和持续发展。
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往往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一些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也跟着进来了,一些封建的思想文化残余也在复活。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指出要通过教育和法律这两个手段来实现。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能不能成功,社会主义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发展起来,关键在于“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我们的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⑦,他还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要精”,要“管用”,“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⑧ 邓小平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辩证理解中,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从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飞跃,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他指出:“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⑨ 意识形态的目的和功能是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当时最急切、最根本的任务是经济建设,但不能忽视意识形态建设的作用,意识形态建设能够保障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舆论力量、价值观念和文化条件。邓小平反复告诫领导干部要坚持“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避免“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例如,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经济工作,一手抓思想政治工作;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经济犯罪和其他犯罪活动;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包括纠正不正之风;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这一系列“两手抓”充分体现了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两者之间紧密关联、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辩证统一关系。决不能脱离经济建设来孤立地搞意识形态工作,也不能将意识形态泛化,用意识形态工作取代经济建设。只有坚持“两手抓”,激活社会发展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使每个要素和方面都服务于社会发展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四、几点启示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实际出发,强调大力发展生产力,搞好搞活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同时,邓小平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举措,对于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及“马克思主义死亡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的消极影响,邓小平坚定地指出:“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① 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恰恰是造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关键原因。制度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是由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保护自身利益而确立的。从制度上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以保障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从理论逻辑看,这一根本制度表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众多政党中脱颖而出,带领人民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就在于它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根据时代主题和实践主题的变化推进理论创新,使意识形态内容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从历史逻辑看,这一根本制度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意识形态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精神根基,其目的不仅在于搞好意识形态工作,而是通过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保证整个社会的有序运行并朝着规划的方向和目标前进。从现实逻辑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较量更加复杂,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之争更加激烈。应对意识形态风险和挑战,从根本上解决“失语挨骂”的问题,需要科学而完备的制度保驾护航。
(二)必须把意识形态建设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邓小平特别强调要发挥好意识形态建设的功能,为经济的稳步增长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 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①的明确要求。意识形态在国家治理中的首要作用就是凝聚社会共识,形成社会发展的历史合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是一味否定和排斥其他社会价值观念,而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正确把握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一致性规定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它可以保持整个社会的稳定、统一和协调,由此形成社会的现实合力,可以保证、推动、发展多样性;差异是社会存在的客观现实,多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多样性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相适应,能够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同时多样性的发展又可丰富、提高一致性,随着多样性的实践,能不断推动一致性的提高。一致性与多样性共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没有全体人民的团结一致,难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们在观察世界、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时都要受到自身知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限制,受到思想观念和信仰体系的制约,这就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通过凝聚民心,汇聚力量,使社会在统一的理想目标和统一的方向中向前迈进。
(三)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必须坚持辩证思维方法
邓小平不是孤立地从社会的单一方面出发去理解意识形态建设问题,而是着眼于社会系统的有机整体,把意识形态建设作为社会系统工程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来考量,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把它上升到极端重要的战略高度,同时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要牢牢扭住中心工作不放松。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实现提供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只有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充分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人是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的统一。人的现代化也要体现在物质生活的提高和精神生活的丰富两个方面。因此,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物质富裕,同时也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的精神生活越丰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动性就越强。
(责任编辑 肖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