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域下饭圈文化形成的原因

2024-07-21温惠玉卢黎莉王康

中国市场 2024年21期

摘要:“饭圈文化”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产物,有着特定圈层的传播模式和内部自行一套的运作模式。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当前的“饭圈”文化分析多从传播学角度展开,但研究角度不够全面,文章着重对互联网视域下饭圈文化形成的原因,运用4C理论进行了全景式的分析。

关键词:粉丝文化;4C理论;追星成本;平台发展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21-0000-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21.027

1引言

“饭圈”作为粉丝群体的总称,想要研究饭圈就要从其中独立个体“粉丝”着手。英美学术界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对粉丝文化开展研究。自80年代起,大众文化的研究重心就从文本向受众转移,研究者开始格外注重解读文本和生产文本意义这两方面的能力。1992年,美国媒介学者詹金斯(HenryJenkins)出版了粉丝研究的著作《文本盗猎者:电视迷和参与性文化》,他反对将粉丝看做愚昧、盲目的“文化白痴”,而是将他们看做媒体内容的积极消费者[1]。詹金斯在《文本的剽窃者》一书中将特定的“媒体迷”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了“媒体群”在两个方面的联系:社会机制和文化实践,大众媒体与资本主义消费社会学家威尔布鲁克以《星球大战》的粉丝群体为研究对象,指出崇拜现象对粉丝个体身份的塑造以及不同时代的粉丝群体和粉丝再创造力等都具有不可估摸的影响。麦克唐纳对粉丝给出的定义为比一般人更加仔细地关注偶像和文本内容的人们,并指出拥有共同关注的对象和内容不仅使粉丝更加认同所述的粉丝群体,而且对粉丝的三观也有着一定影响[2]。

随着文娱产业和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饭圈”主编演化为由追星粉丝在网络上自发形成的网络文娱社群。蔡骐将粉丝在网络虚拟社群的聚集看作一种时尚景观,认为其创造的粉丝“亚文化”最终只能成为消费主义狂欢的噱头[3]。孙佳山对“饭圈文化”进行了系列前瞻性的探析,其的探析集中于对互联网“饭圈”中的突出现象和舆情事件发表言论。在“怎么看饭圈女孩爱国”、“饭圈的群体性孤独由何而来”等文章中,孙佳山从意识形态和资本控制等方面对“饭圈”存在的乱象进行了分析,且尝试性地提出整治“饭圈”乱象的建议[4]。

2饭圈文化在互联网视野下形成的理由

当前的“饭圈”文化分析,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多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展开的,但研究的角度不够全面,从选题的角度来看,文章侧重于全景式的4C理论分析,有一定的创新性。

2.1满足情感等各方面的需求(用户需求)

2.1.1满足粉丝的参与感

有学者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兴起,让粉丝们通过社交网络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纪律严明、分工明确、行动力强的粉丝社群,不再是造星行业的对象,而是活跃的生产者。粉丝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也随之提升。在粉丝社群内部,以核心粉丝(在粉丝社区中扮演主导角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有足够的时间,有协调和管理能力)为主导,普通粉丝参与,影响路人粉丝的群体会自发形成,在市场化环境中成长的当代年轻人会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为偶像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在粉丝社群,将形成以核心粉丝为首的互联网组织,制作与偶像相关的文化产品,其内部工作组将包含不同类型的纵向分工。比如鹿晗的“MeetLu-遇见鹿晗”站分为产品部、影音部、媒体拓展部、市场部、公关部、翻译部等部门。产品部负责设计和美术,影音部负责影像制作,市场部是前线及应援,公关部负责对外联络,翻译部为外网翻译,也会澄清外网的虚假信息。在与线下组织的关系方面,社群也会积极动员粉丝参与线下组织活动,特别是组织粉丝收集物品参加公益活动,从而迫使媒体关注粉丝行动,从而达到推广偶像的效果。站内细致的分工,满足了粉丝作为生产者在创作、组织、参与等方面的功能需求。“年轻一代消费的是参与感”,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黎万强曾说,他不代表我看到你,触摸你,他也需要能够参与,和你一起成长。因此,在互联网语境下,粉丝们不再愿意做一只等待媒体喂食的幼鸟,而是变成了回哺的成年鸟,四处寻找信息刺激。

2.1.2满足娱乐、感情以及身份认同等方面的需求

对于年轻人来说,娱乐是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经济角度看,有需求就会有市场,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线下活动,让年轻人的娱乐和约会方式从“选择题”到“填空”,各种类型的媒体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然而,当代年轻人生活在物质丰富、情感贫乏的环境中,在紧张繁忙的生活节奏中,父母难以平衡家庭和工作,同时又受到学校和社会多方位、全方位的约束和要求,以至于内心世界很少受到关注。此时的他们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内心极其敏感,情绪波动较大,心理发育不够成熟,对情感安慰和思想交流的需求很大,明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大众带来情感影响,每个人都可以在不同的偶像中找到自己,然后对明星产生认同感,并借助这种感觉帮助他们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明星向大众展示的无非是一些时尚的形象,理想的生活和个性,而这些节目对年轻人极具吸引力,这与他们的情感需求有关,对成功的向往,对未来自我的发现,对时尚的追求,对刺激的追求。所以,年轻人的追星行为,可以看作是他们在“自我认同的角色冲突中,寻找认同的过程”。

2.1.3内容不断创新,各种类型偶像层出不穷,满足粉丝对内容的需求

“用户跟着内容跑”是现代互联网商业体系的深层逻辑,每个平台都深谙其中,不仅积极创新自己的生产模式,还带动用户反转生产内容,让粉丝的参与不断深化,鼓励粉丝生产自己的文化产品。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红直播新兴产业的出现,居民生活方式的多样化,青少年接收信息的渠道也拓宽了,偶像需求的多元化也出现了。早期,百度贴吧是国内最大的网友聚集地,每个粉丝最习惯的行为就是“上贴吧找个组织”。2005年,百度贴吧通过改革,将吧主吧务受理由百度官方改为由各吧主负责,这次改革激发了吧主制作和传播贴吧内容的积极性。

如今,作为中国年轻一代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区和视频网站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它在内容创作上非常创新,其早期阶段是一个ACG(动画、漫画、游戏)内容创作和分享视频网站,从2009年成立至今,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围绕用户、创作者和内容,B站构建源源不断的优质内容生态,已覆盖7000多个多元文化兴趣圈,其以二次元为核心的产品定位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二次元文化视频垂直网站,吸引了众多二次元爱好者,作为国内少有的专注于ACG内容的视频平台,再加上无贴片广告的吸引,B站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二次元并逐渐收获了一大批用户,他们的黏性很高,忠诚度也很高。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饭圈文化仍然是一种亚文化,但是在互联网语境下,饭圈的类型也正逐渐走向多样化。饭圈文化不仅仅是和偶像明星有关,“粉丝”的对象已经从明星偶像延伸到了其他圈子,如运动员、模特、相声演员、网红甚至虚拟人物都能拥有自己的粉丝圈。有学者发现,许多男性青少年都是「初音未来」、「洛天依」等虚拟角色的忠实粉丝,他们大多是从「二次元」爱好者向「周边、同人作品、演唱会、线下应援、FACEKEY」等活动密不可分的虚拟角色粉丝发展。虚拟角色的粉丝积极利用网络社群,上传同人作品(如视频、音乐、舞蹈、动漫等),创造与偶像相关的周边,与其他粉丝在虚拟社群互动。粉丝们在互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的情感认同感,与偶像一起在创作和追星的过程中不断增加“情感回忆”。同时B站会鼓励用户创造内容,UP主自制有料的视频进行发布,用户在观看过程中通过发送弹幕、评论、分享及投币行为进行反馈,从而对UP主产生激励效果,进而UP主就会积极更新,甚至用户还会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二次创作,有些还会选择性地将相关周边文化融入其中,以梦幻联动的形式进行文化输出。这种延展式的文化传播,不断吸纳新的亚文化内容,对青年亚文化圈层进行了横向覆盖。根据B站2022年11月29日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B站的日活跃用户和月活跃用户分别达到9030万、近3.33亿,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达到96分钟的历史新高,成为国内用户黏性最高的平台之一。

2.2粉丝的追星成本被压缩(成本)

2.2.1消费成本

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的深度融合,催生了自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和可携带性。微博、微信、小红书、抖音、B站等社交平台的兴起,让少年们的追星方式不再单一,行程安排、最新活动、剧照等一切关于偶像的信息,都可以通过加入偶像的粉丝团获得;粉丝支持偶像的方式不再拘泥于线下的高消费,满足粉丝追星需求的方式有:给偶像发短信投票,软件打榜,买视频软件会员,看赛事直播。平台将不断推出,吸引粉丝,迎合粉丝,以全新的玩法留住粉丝。

以微博为例,微博的超级话题(简称“超话”)是不同粉丝的聚集地,个人拥有创建超话的权利,且零成本,通过完成签到、评论、转发等任务获取积分,再用积分兑换礼品,为自己心仪的偶像打榜等,超话是网络粉丝社群的主要圈粉方式。作为微博的兴趣内容社区,超话不仅能聚集某一话题的粉丝,还能沉淀话题相关的优质内容,是路人粉丝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直接获取明星资讯的渠道之一,而粉丝们也能轻松找到众多组织一起聚集的同好;以二次元文化起家的B站推出了“大成员”付费机制,成为“大成员”提前观看由B站引进的动画,每个月只需花费15元进行连续包月。

2.2.2犯错成本

近期,社会文化热点不断出现无底线追星行为和各种乱象。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各种追群群体逐渐超越地域空间的限制,粉丝为了争夺流量,在“饭圈”现场支持、转发投票、刷观点,组织粉丝积极打榜单,在“饭圈”,甚至攻击、辱骂其他不符合利益的人,侵犯个人隐私,人肉搜索,严重损害他人个人权利和心理健康,使互联网成为受害者的“噩梦”。饭圈文化与其他亚文化的结合,也会产生其他社会问题,尤其是新兴的直播行业,在野蛮成长的市场环境下,如“祖安文化”等低俗、辱骂的网络亚文化广泛传播,由于市场规范度低,一些网红和主播的行为缺乏约束,这无疑会对未成年人的道德观产生影响。以肖战的“227事件”为例:

肖战“227”事件起因于微博用户“迪迪出逃记”发布同人文章《下坠》中,肖战的角色被设定为性别认知障碍的女性工作者,被肖战的粉丝认为作品“女性化”“侮辱”偶像。自2月24日起,肖战粉丝联名以“散播淫秽色情”及“描写未成年性行为”为由,检举该文。报道带来一连串后果,不但将AO3作品库被封,大陆用户无法访问,LOFTER的内容也在此后数日内被大量清理,同性别内容也被封禁在B站等网站上。从2月27日开始,一系列同人相关圈子的粉丝开始了对被称为“227大团结”的肖战粉丝的联合逆袭,包括欧美圈、日韩圈、二次元圈等。双方围绕肖战的商业价值,在网络上展开了激烈的骂战和不断的打压交锋。此事在网上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波澜。最终事件以肖战的粉丝在舆论大战中落败,肖战工作室、后援会和部分粉丝公开道歉而落终。并将原本号召粉丝的大粉举报并开除粉籍,却始终无法平息同人粉丝的怒火;同人粉丝失去交流平台,收藏的大量内容荡然无存,不少同人作者不知去向;双方在网络上互相指责谩骂,占据舆论版面,此事件波及面广且影响恶劣[5]。

227事件是绝大多数肖战粉丝发起的运动,但最后粉丝并没有承担相应责任,只是推出某微博大V(举报事件发起人)发致歉声明背锅。这场争论源于“偶像粉丝认为他们有权力举报淫秽色情”与“同人歌迷认为他们有权力自由创作”的矛盾。双方粉丝的举动都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也是为了保证自己平日里的活动在自己的圈子里正常的运转。即便有粉丝倾向于“圈地自萌”,那就是对身边人的评价死守自己的热爱,毫不在意,但另一方面,蓬勃发展的粉丝文化却让自己的势力不断膨胀,并在流行文化中不断寻求自己的存在和身份认同。因此,粉丝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环境中的其他主体发生摩擦、碰撞,发生声势浩大的事件,而一旦群体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他们就会在情绪和环境的作用下,转向群体极化,做出一些极端行为,包括网络上的激烈骂战,不理智的集合性举动等。

2.3平台发展兼顾粉丝便利性(便利)

互联网发展以来,有足够的平台供用户选择,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独特的吸引用户的方式。粉丝进入媒体市场的障碍被互联网打破。在研究鹿晗的粉丝社区时,王艺璇提到,一个完整的粉丝社区往往是一个多层次的社区结构,以网站为基础,以贴吧为中心,粉丝参与广泛。在当下的“饭圈”中,除了粉丝社群中心的贴吧,各大论坛上还有新浪微博、明星团等明星超级话题。平台还会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根据用户的喜好推送他们喜欢的内容,让用户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此外,内容标签化对用户来说也是极大的方便,比如B站通过内容标签化,将漫画区、动漫区、游戏圈、舞蹈区、影视区、娱乐区等内容分类进行分区(一级导航),让用户可以更快、更方便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如果这个平台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也可以去下一个平台,通过内容标签化的方式大大降低了用户获取资源的难度。

以追星为核心特征的“饭圈”文化,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在未来甚至将形成一种主流的精神生活方式。网络时代,人们的参与成本进一步降低,参与网络行为变得更低,也更方便。在前网络时代,粉丝们对商业文化的生产工具缺乏直接接触的方式,所以对娱乐产业的冲击也是极为有限的。但在无所不在的网络普及媒介社会中,粉丝们在建立互文网络的同时,也积极投身到制作商业文化的行列中来。在这一过程中,粉丝的参与度不断加深,网络软件成为他们构建粉丝社群的重要文化生产工具,并将媒体消费的经验转化为粉丝社群的生产。以偶像个人资讯为中心的自媒体发布平台,以微博为代表;以崇拜者之间的交流、传递信息为中心的社交平台,以百度贴吧、粉丝QQ群等为代表。

互联网的高速和快速,让我们对偶像的了解和喜欢变得更加方便,在追星这件事上节省了时间成本,利用大数据,我们能够对信息进行快速过滤,让追星的效率得到提升。青年群体为偶像消费的渠道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变得直接便捷,如今的追星手段更是百花齐放,一系列的交流、分享平台都为追星提供了便利。

2.4“强互动”的交流方式实现双向情感连接(沟通)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大网络平台都可以实时发表评论,从而构建美好的共时关系,形成虚拟的部落交流和讨论氛围,真正将网络从单向信息传递渠道转变为双向情感连接平台。实时评论可以说是快节奏时代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泛娱乐特色,迎合个人的情感需求,更注重情感共鸣和认可。互联网的发展让粉丝们聚集在一起,这种不受空间、时间和地域影响的聚集方式,让粉丝们可以自由追星,在追星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和价值。

媒体出现以来,媒体群团对偶像宣传的严格管控放松了,信息更丰富了,渠道更广了,媒体话语权被分割了,每个人都成了媒体终端的一部分,年轻的崇拜者也可以在这一波浪潮中截取更多的信息,与偶像进行更直接的互动。

利用互联网让青少年与偶像“幕后”联系,让他们与现实生活互动,而“交际”偶像不同于“高大上”的“纸片人”形象,青少年往往更容易接受。帮助青少年逃离现实世界,与偶像一起躲藏在想象的空间里,展示偶像的真实“背景”,建立“交际”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少年探索、模仿和与成功人士交流的欲望。语言和文字往往承载着个体的情感能量,实时评论可以营造一种“虚拟在场”的观看氛围,实时互动隐含着一种“浅层社交”的性质,个体可以通过评论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将观看和陪伴的感觉结合在一起,满足观众的社交需求和情感需求,通过评论表达自己的情感,只依靠网络平台,就可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偶像建立情感联系[6]。

3结语

文章基于4C理论,从用户需求、成本、便利、沟通四个方面深入解读,旨在帮助人们深入了解互联网对饭圈文化的促进作用。饭圈文化是亚文化和社交媒体碰撞出来的产物,它具有先天的优势,参与性、交互性、凝聚性都非常强,这些优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加凸显出来。粉丝群体作为社会群体之一,是一个人数极其庞大的群体,其所创造的饭圈文化也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互联网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人们对亚文化的包容性提高了,越来越多人愿意了解和包容亚文化,亚文化的圈子得到了认同。亚文化圈,比如看动漫的宅男,爱化妆的女生,都能在网络上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跨越时空地域的限制,让亚文化有了一个“名正言顺”的沟通平台。低成本的社交媒体使用,促进了粉丝团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也让粉丝团的组织性和凝聚力在无形中得到了增加。

参考文献

[1]亨利·詹金斯.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王亚娜.粉丝行为、心理特征及粉丝文化[J].青年记者,2014(8):32-33.

[3]蔡骐,欧阳菁.社会与传播视野中的“粉丝”文化[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2):73-76.

[4]孙佳山.人口结构、明星制度视野下的“饭圈”问题——历史性挑战及其影响[J].中国文艺评论,2021,73(10):26-32.

[5]林品.数据拜物教下的流量明星与饭圈文化——从“抵制肖战”舆论浪潮中的话语耦合现象谈起[J].文化研究,2021,(3):65-85.

[6]孟威.“饭圈”文化的成长与省思[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19):52-59,97.

作者简介:通讯作者;卢黎莉(—),女,福建永定人,博士,宁波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交媒体营销,消费者心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