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诸葛亮治理蜀国

2024-07-19黄剑华

月读 2024年7期

三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时代,群雄逐鹿,英雄辈出,波澜壮阔,曾发生过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有些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三国故事的广泛流传,与两部书有很大关系,首先是著名史学家陈寿撰写的《三国志》,其次是元末明初的作家罗贯中创作的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正是由于这两部书中的记录和描述,为三国时代增添了绚丽灿烂和引人入胜的色彩。通过史学和文学的力量,使三国故事在千百年后依然活在人们的心中和口中,可谓是魅力无穷、影响深远。

刘备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混战过程中涌现出的一位杰出人物,他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早年在河北涿县却非常贫困,靠贩履织席为业。刘备仪表堂堂,“善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所以追随者颇多,譬如河东关羽与同郡张飞就和刘备“寝则同床,食则共器,恩若弟兄,然于稠人广众中侍立终日”。后在汉末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刘备因功有了官职,相继做过豫州牧与徐州牧。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由此可见刘备的魅力和影响,确实非同寻常。

刘备虽有才略,却力单势薄,难以同势力强大的曹操抗衡,颠簸多年吃尽苦头,连个立身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南阳隆中卧龙岗拜见诸葛亮,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精辟分析才豁然开朗。接着联吴抗魏,火烧赤壁,曹操败走,刘备才在荆州暂时安顿下来。

诸葛亮是辅佐刘备创建蜀汉政权的关键人物。《三国志》说他早年“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比喻为卧龙,意思是说诸葛亮具有超群的才能和智慧,刘备深信不疑,三顾茅庐,终于将诸葛亮礼请出山。诸葛亮的《隆中对》,确实高明精妙,充分展现了他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与军事韬略,为刘备描绘和规划了一幅“复兴汉室、成就霸业”的宏大蓝图。刘备因为有了明确的战略思想,而深感兴奋,对关羽和张飞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刘备所说,确实是肺腑之言。当时刘焉与刘璋父子占据着巴蜀之地,因为担心曹操攻占汉中后会乘机取蜀,刘璋听从了张松等人的建议,派法正联络刘备北攻张鲁抵御曹操。当刘备调转兵锋直指成都时,刘璋便明智地投降了。

刘备用诸葛亮和法正等人谋划,很顺利地夺取了益州,取得了决定性的战略胜利。正如诸葛亮所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贤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有荆、益,保其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刘备取得益州后,控制了荆州和巴蜀地区,此后又攻取了汉中,于是顺理成章建立了蜀汉政权,与北方的曹魏、江东的孙吴鼎足而立三分天下,中国的历史由此而进入了三国时代。

纵观史书所载,刘备确实是很有作为的,很好地把握了天时地利人和,终于脱颖而出。他历尽艰难而百折不挠,吃了很多败仗却获得了战略上的胜利,而且广为招纳人才,能够使贤任能,深得人心,都充分展现了他的过人之处。所以在汉末众多乱世英雄中,能够和曹操比肩而立的也只有刘备了。刘备最大的智慧,就是在于招徕和团聚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依靠人才队伍的力量帮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刘备依靠诸葛亮等人的辅佐,建立蜀汉政权,结束了西南地区的战乱,使百姓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农牧生产和工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也显示了刘备非凡的治世才干。陈寿说:“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评价很高。

后来孙权派兵袭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而被杀。刘备对此非常气愤,于是率领精锐兵马亲自东征。孙权遣使请和,刘备盛怒不许,吴国只有奋力抵抗。结果是刘备兵败夷陵,病逝于白帝城。这次战争使蜀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破坏了蜀国和吴国的联盟。由于关张之死,引发的这一连串变故,正如王夫之《读通鉴论》中所言:“蜀则关羽、张飞破诸葛之策。”最终导致了蜀汉的由盛转衰。王夫之认为,如果刘备以笃信关羽者信诸葛亮,这种遗憾就不会发生了。

其实刘备对诸葛亮是非常信任的,《三国志·蜀书》和《华阳国志》卷六都说刘备病逝前“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可见陈寿和常璩对刘备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和公允的。

刘备伐吴失败,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掌握了蜀汉政权的军政大权,尽心尽力辅佐后主刘禅,在治国安邦方面采取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措施,在政治上军事上充分展示了他过人的才能。如果说蜀汉政权前期的兴衰变化,刘备是核心人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那么蜀汉政权后期的兴衰变化,则与诸葛亮的作为密切联系在了一起。

诸葛亮做的第一件大事是稳定局势,内修政理,安抚民众,力图复兴。史书说后主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开府治事。《华阳国志》卷七也说:“丞相亮开府,领益州牧,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亮乃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究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乎封域之内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劝戒明也。”这些都显示了诸葛亮治国的才干,对稳定蜀汉局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诸葛亮做的第二件大事是派人联络孙权,修复了吴蜀之间的联盟友好关系。联吴抗魏,本是诸葛亮竭力主张的一个重要战略方针,诸葛亮在出山之前的《隆中对》中对此就做了精辟的分析。由于孙权派兵袭取荆州三郡,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出兵伐吴,致使吴蜀之间反目成仇。在当时的三国形势下,放下仇恨,恢复联盟,对蜀国和吴国都有好处。史书记载,诸葛亮在这方面采取了积极而主动的措施,派遣邓芝出使吴国,恢复两国联盟。邓芝很有见识,口才甚好,面见孙权时说了一番很深刻的道理,使孙权深为叹服,达到了“共为唇齿”“和合二国”的目的。常璩《华阳国志》也对此做了记载,说“吴主大悦,与蜀和报,使聘岁通”。诸葛亮恢复了和吴国的联盟,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稳定了三国鼎峙的局势,使蜀汉政权渡过了“新遭大丧”幼主继位时的难关,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南中地区的叛乱。吴蜀联盟的修复,也使诸葛亮重新思考如何贯彻战略初衷的问题,在平定南中之后,进而做出了北伐的战略决定。值得指出的是,蜀国与吴国,毕竟只是保持友好的一种联盟关系,在对待魏国的态度上仍是有分歧的,所以诸葛亮后来的屡次北伐,都得不到吴国军事战略上的呼应,最终只能无功而返。

诸葛亮治蜀,有很多亮点。其中最使人赞叹的,便是诸葛亮的忠诚与廉洁。诸葛亮封侯开府,虽然位高权重,却以身作则,终身保持廉洁,对蜀汉文武百官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作用。诸葛亮曾上表后主刘禅说,他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这等于向群臣与百姓都公开了自己的家产,毫无隐晦与遮掩,而且非常真实可信,史书说:“及卒,如其所言。”由此可见诸葛亮的坦荡,不仅说明了诸葛亮的忠诚与廉洁,也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光明磊落的襟怀与大公无私的品德。

诸葛亮治蜀的另一个重要亮点,是对人才的团结。比如诸葛亮对待关羽就做得很好,史载马超投奔蜀汉政权,刘备论功行赏封五虎上将时,恃才傲物的关羽曾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人才。《三国志》记载说诸葛亮知道关羽忌恨别人居于其前,对马超旧非故人有看法,于是回信作了巧妙的化解,说马超“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关羽有美髯之称,“省书大悦,以示宾客”,《华阳国志》卷六对此也作了相同的记载。诸葛亮深知关羽的心理,轻描淡写便消除了重要将领之间的矛盾,做得确实非常高明。

又比如对年轻优秀人才的重视,向后主刘禅推荐“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并语重心长地强调了“亲贤臣、远小人”的重要性。

诸葛亮在团结人才和用人方面的这些举措,对蜀汉政权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诸葛亮对重要人才的培养和重用,也费了很多心力,特别是对继任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更是煞费心血。比如对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的栽培和擢用,就是很显著的例子。在刘备刚建立蜀汉政权的时候,诸葛亮就曾向刘备推荐过蒋琬,认为“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蒋琬因此而逐步得到了提拔和重用。后来诸葛亮担任丞相开府,领兵外出时常将政务与后勤托付蒋琬,“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诸葛亮率军北伐、六出祁山时曾密表后主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诸葛亮在军中病故后,刘禅擢任蒋琬为大将军。蒋琬主政时期,政治清明,加强战备,还是颇有作为的。遗憾的是,执政较短就病故了。继任者费祎,也是诸葛亮青眼相待的一位年轻俊才,诸葛亮南征凯旋时,群僚欢迎,诸葛亮特命费祎同载而返,就显示了对费祎的器重。当时,费祎“官小年幼,众士于是莫不易观”。费祎主政,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屯军汉中,招纳人才,力图振兴王业。非常遗憾的是,费祎遭遇了刺客,执政没有多久就被刺身亡了。与费祎同时主持朝政的,还有董允,也是一位很重要的贤才,可惜不久也病故了。常璩说:“于时蜀人以诸葛亮、蒋、费及允为‘四相’,一号‘四英’。”在蜀汉政权后期,这几位都是很重要的人物。姜维是诸葛亮北伐时发现的一位年轻杰出人才,诸葛亮认为他“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是一位“忠勤时事,思虑精密”的“梁州上士也”。由于诸葛亮的培养和推荐,姜维成了蜀汉后期的顶梁人物。

根据史书记载,刘禅十七岁继位,在位长达四十一年,与他能够充分信任诸葛亮和蒋琬、费祎、姜维还是有很大关系的。诸葛亮当丞相十二年,后来的二十多年主要靠蒋琬、费祎、姜维来支撑大局。蒋琬执政也是十二年,于后主延熙九年病逝。费祎接任才六年多就遇害了。从后主延熙十六年开始,蜀汉政权最后十年的军政重担便落在了姜维的肩上。

诚如诸葛亮所说,姜维还是相当能干的。比如他安抚梁州的降胡,平定汶山等处夷人的叛乱,多次率军北出陇西,在与魏军的交战中也斩将破敌,常打胜仗。这些都显示了姜维军事上的才干,对稳定蜀汉局势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他为官也很清廉,如《三国志·蜀书》载郤正说姜维“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但遗憾的是,由于刘禅身边宦官弄权,姜维在行政上已难有作为,只能在军事上发挥作用了。

姜维在军事战略方面基本沿袭了诸葛亮“以攻为守”的做法,一心想攻占陇西以扩张蜀汉的势力。但此时的形势已非往昔可比,姜维多次出兵,虽然攻城略地取得不少胜利,但也打了很多败仗,或由于兵少将寡、运粮不便无功而返。多年战争,不仅大量消耗了蜀汉的人力物力,也造成了防守的疏漏与脆弱,后来竟抵挡不住魏军邓艾与钟会的偷袭,蜀汉终以后主降魏而告灭亡。常璩评论说:诸葛亮“政修民理,威武外振。爰迄琬、祎,遵修弗革,摄乎大国之间,以弱为强,犹可自保。姜维才非亮匹,志继洪轨,民嫌其劳,家国亦丧矣”。由此可见姜维的失误,常璩对此非常感慨。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智谋超群的杰出人才,后人常将他比作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善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因他辅佐刘备以光复汉室为己任,所以又被比喻为张良一样的人物。

诸葛亮治蜀期间,是很有作为的。特别是诸葛亮对局势的掌控,联吴抗魏,南征北伐,以攻为守,团结人才,都充分展现了诸葛亮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杰出才能。但诸葛亮毕竟是人而不是神,刘备的伐吴失败使蜀汉元气大伤,形势发生了很大转折。在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时期内,蜀汉政权已经由盛转衰,诸葛亮采取了很多方法来力挽颓势,力图振兴。但由于刘禅的庸常,继任者即使努力奋发,仍难有作为。后来邓艾偷袭入蜀,后主刘禅仓促降魏,曾经威武辉煌的蜀汉就此画上了句号。

历史上的蜀汉结束了,但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游览成都的武侯祠,就可以瞻仰诸葛亮与蜀汉文臣武将的英姿风采,充分领略三国文化的魅力。成都三国文化精彩纷呈,如今已成为张扬城市历史文化魅力的重要名片。

(作者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