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湘江第一桥
2024-07-19邱长林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用金句,对桥纵情咏叹呢?
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杜牧:“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这样赞颂武汉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盼星星,盼月亮,多年前,我们湘潭就盼一座桥啊!
记得当年我们湘潭昭山下的村民进城挑货、买布、贩鱼苗、扯白菜秧子都要从滴水埠或竹埠港坐划子渡湘江,接受“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的考验。
1953年底,湘潭有了轮渡,给市民吐露了一丝春色。但后来下摄司轮渡起火,那场造成多人罹难的悲剧,让人挥之不去啊!
1956年,我进入市三中读初中,不到15岁便加入共青团。常常夜晚要上“专署大礼堂”听报告。多少次我们徘徊在江边。记得有一回晚上,突然大雾迷江,听完讲座我们这群娃娃跳上船,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上了!驾船的爷爷安慰我们:“没事。”此刻只听到“铛铛”几声铜锣,划破了夜空的寂静——原来摆渡人采用了修辞学里的通感:以耳朵代替眼睛,识别航向,硬是精准地把我们送上了对岸码头。
然而,何时眼前能出现一座风雨不动安如山,让人大踏步跨过江去的大桥呢?
一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湘潭日报》发布了千里湘江上建第一座公路大桥的喜讯,人们奔走相告。记得我们市一中学生文工团走上街头演唱:“大跃进中喜事多,一道彩虹架过河!”
首先修引桥。我们和全市人民一道,放干雨湖的水,在湖里取土筑引桥。大家利用周末晚上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各行各业轮流上阵。因为作业面受限,好像时时有人在建桥。那时人们还没见过推土机、压路机,只见锄头、洋镐、二齿耙头、箢箕、扁担、石夯。挑土的,挖土的,打夯的,我们凭血肉之躯,凭一股冲天干劲,卷起裤腿,光着膀子争当筑路先锋。尤其夜晚灯光下一片打夯声:“啊嗬扯呀,加油干呀,湘潭大桥,早建成啊!”“共产党呀,爱人民呀,大桥建成,好繁荣呀!”
多少人双手磨起了血泡,多少人肩膀挑肿了。层层黄土上洒下了市民多少汗珠子呀!人们没有一分钱报酬,全是义务劳动,自己带饭,自备劳动工具,就是抱定一个雄心:早日建成大桥,为主席家乡添光彩!
河中间的桥墩犹如雨后春笋,慢慢长出水面来。只见建桥工人先将特大木桶放置河中,将水抽干,再把钢筋插进去,然后把马家河的水泥、杨梅洲的砂卵石搅拌好灌进去,这样桥墩便芝麻开花节节高了啊!
有人问:如果河水压力太大,木桶被冲走或冲垮怎么办?老师说,这全靠工程技术人员精准计算,要力争万无一失,千万不能出事故啊!据说,开始我们请了国家建筑工程部水下施工公司的上海人干。上海来的潜水员,沉入江中清除河底的污泥,凿开松动的岩石,找出坚硬的能树立桥墩的基石。上海水下工人日夜奋战,劳动负荷极大,但进度极慢,于是给他们打下手的湘潭本地动力工人杨澜生、黄春庭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连夜开会,在专家指导下,集思广益创造了“火箭式冲击钻”。采用长达5米,重1吨的巨型钻头,一次能凿开1立方米岩石,提高工效上百倍!
当年的大桥指挥部就设在河中间船连船的浮桥上。时任市委书记姚欣、市长张耀民,就吃住在浮桥木船上,守在一旁陪着工人浇注桥墩。当年哪有今日这么优厚的物质条件,哪有港珠澳大桥先进的“沉井法”?当年提出的口号是“自力更生,土洋结合,以土为主,力争外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就这样,9个桥墩硬抢在1960年春季桃花汛前横空出世了!
二
1960年暑假,我被抽调到大桥指挥部搞宣传。记得放假前一天,许仲之副校长找到我说:“大桥指挥部黄映莲同志叫我们派几个学生利用暑假去帮他们做宣传工作,学校党支部决定让你与黄高峰、邹立夫、赵山岗去,你是领队。”
在一个工棚里,黄映莲与冯灿文两人接待了我们。黄映莲是个热情干练的大姐,团市委书记。冯灿文是位勤勉的小伙子,团市委学校工作部长。我多次听他们作报告,今天第一次面对面交谈,分外亲切。黄大姐说:“指挥部有份《大桥战报》,工地上还有10多块黑板报,想请你们帮个忙。”此刻我定睛一看在坐的还有其他学校来的,比如三中的康博文,罗文静与唐国华。
然后冯灿文交待我们说:“《大桥战报》不定期,4开8版,由《湘潭日报》划版印刷,我们只供稿就行了。”当时大桥指挥部设有东段、西段、加工厂三个单位。东段指河东引桥土方工程,西段是河西的引桥土方工程,加工厂是整个桥的机械化施工与桥的心脏部分。我被分配到加工厂,加工厂好像有4块黑板报,我们没来的时候归加工厂的党团支部管,我们来了由我们4人负责。
加工厂的党支部宣传委员叫江建华,团支部书记是杨秀国。江建华是湘纺的一个处长,黑板报稿归他过目,杨秀国是交通部来的专家组秘书,负责通讯员队伍。他比我大3岁,但已工作5年了,四川建筑学校毕业。他是后来的建桥英雄之一,通车时带着大红花走在第一排。
我向杨秀国请教如何做好宣传工作。他说先写点表彰先进典型的稿,鼓舞士气,再来点儿短篇特写,还可弄点儿文艺创作如诗歌、快板之类的……
我提出想采访一下总工程师,了解大桥的进度与远景。他说总工很忙一般不接受采访。要么先采访一下高大飞与先立志两位。他们一个是管政工的,一个是管工程的。
我这才弄清楚,总工程师叫马瀚屏,省建工局来的。大桥指挥长是市委姚欣书记,姚书记调走后由市长张耀民担任。副指挥长是高大飞、先立志、穰明德、徐文华与副市长罗中坚。高大飞是省建四公司副总;先立志是交通部来的专家;穰明德是省交通厅长,一位受人尊敬的老红军;徐文华是建设银行行长。
大桥总包由省建工局承包,省建四公司施工,交通部与省交通厅派专家及技术人员参与。建工部上海公司潜水队承包水下工程,铁道部大桥局五处承包上部构造吊装工程,总投资1400万元。
记得当时适逢国民经济处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阶段。很多基建要下马,老百姓正面临“苦日子”。大桥也在愁无米下锅。钢材缺口很大。驻市的湘钢、湘机、湘纺、湘锰、江南、江麓与铁道兵8502部队都尽最大努力支援大桥钢材。但还不够,怎么办?新到任的市委书记佟英又下达了必须尽快早日建好大桥的动员令。这样,指挥部让全体党团员带头苦干加巧干,献计献策,以冲天的革命干劲与严密冷静的科学精神相结合。一千条一万条,党的领导头一条!一千计一万计,群众路线第一计!
我们与加工厂的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天干到深夜,第二天6点起来接着干,没有周末,也没有什么节假日(1960年春节,大桥只放半天假,还有许多人自愿放弃)。天热晚上睡不着,就到附近的水塘里洗洗,上来再睡。春天雨水多就抢晴天,战雨天,微风细雨当好天。有人甚至吃饭吃着吃着就睡着了……放眼望去,那是一个个今天难以想象的镜头:江中电焊火花闪闪,轮船擦肩而过,两岸人头攒动。挖的、挑的、夯土的、扎钢筋的、搅拌水泥的,再加上我们这些办黑板报的、写稿的、画速写的……甚至江岸上还有几排飘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在高呼“叔叔阿姨辛苦了!叔叔阿姨加油!”一句话,湘潭大桥就是湘潭人手胼足胝干出来的,就是凭湘潭人那股不信邪不服输的浩然正气,一气呵成的!
两个月的暑假一眨眼过去了。我们在这里得到了锻炼,体会了建设湘潭大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艰辛,这也融入了我的血液,化成了我的基因。
先立志当年只有38岁,他是从四川农村走出来的,黑不溜秋的。1949年他从上海交大毕业,并加入地下党,带领同学冒着生命危险“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1951年入莫斯科公路学院桥梁专业学习,以后在交通部工作。建湘潭大桥前,他带着一个团队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援建布尔干大桥,被蒙古国大呼拉尔主席授予劳动英雄勋章。
他告诉我湘潭大桥设计理念是超前的,比如在桥下预设了过江煤气管道。那时我家里烧柴做饭,连蜂窝煤还没有传入湘潭呢!大桥质量也是固若金汤第一流的。1967年动荡时期,造反派开出江麓造的重型坦克轰隆隆地碾压过大桥,守桥战士吓懵了,但大桥却安然无恙,真是匪夷所思呀!
我至今珍藏着那次采访先立志后,他给我的留言:
“我们是毛泽东时代的青年,我们在社会主义的光辉下成长。我们不知道任何辛酸苦难,我们只有一个明确的理想。但是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是无数英雄烈士的鲜血,才给我们铺平了今天的道路。只有英明伟大的共产党才能领导我们前进。我们永远听党的话,跟着共产党。”
三
碰巧,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电视节目中,我又一次看到了先立志的影像。他95岁了,还是那样红光满面,神采奕奕,谈吐不俗。就像久别重逢一样,多么亲近啊!他以一个交通部老专家的身份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他是共和国的劳动英雄、建桥英雄。告别湘潭后,他又建造了许许多多的桥。其中最有名的是在激流险难的金沙江上造的四川渡口市金沙江大桥,那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杰作啊!
记得一大桥的通车典礼,那是1961年10月1日,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时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兼中共湘潭地委第一书记华国锋同志剪彩。先立志、杨秀国等建桥英雄戴着大红花喜不自胜地走在队伍的第一排。
日月不居,韶华易逝。大桥竣工有63个春秋了!
是啊!湘潭一大桥是一座洪炉,淬炼出了湘潭人“坚韧不拔,敢为人先”的精神财富!锻造了湘潭人的灵魂!
湘潭一大桥是本教科书,让子子孙孙认识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生活真谛!
湘潭一大桥是一杆红旗,永远鼓舞湘潭人把一切困难踩在脚下。
责任编辑/卢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