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阳城里的树(外一篇)

2024-07-19杨晓剑

时代报告 2024年5期

保护好传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护好了城市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墙南村,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山阳故城所在地,是我的家园,是我的根脉。这里山厚阳明,人文荟萃,物产丰富,百业俱兴,古风犹存,生生不息,既有太行山的坚韧风骨,又有黄河水的上善气质。美丽的山阳故城,虽然历经千年风雨,残存的三面土城墙,已成为一片寂寂废墟,但她总是在静静地演绎着、记录着、述说着人世间的沧海桑田、悲欢离合。在凝视中、在感悟中,像读一本厚重而难解的史籍一样,我一直把山阳故城捧在手中、放在心上,眼睛里是满满的柔情和蜜意,心里时而是刀光剑影、王旗摇曳的热血激荡,时而是阡陌田园、鸟语花香的怡然宁静。山阳城,是中原文明的见证,是黄河文化的年轮,承载着山阳儿女的峥嵘岁月与奋斗历程。

我家老宅在山阳城内牛巷东头,东邻墙南学校(现焦作市第26中学),像很多地方一样,这个校址前身是一个庙宇,人称汤王庙,是古代祭祀汤王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地方。面积很大,房间很多,树也很多。我在这里,读完了小学和初中,现已是知天命之年,再次回忆少年时光,心是潮湿的,眼也是潮湿的,老师的教诲又在耳边回旋,同学的清音又在耳边婉转,墙外又响起母亲唤我回家吃饭的声音,那声音交织着人世间所有的慈爱和期盼。可惜,我再也听不到了,再也回不到那个用多少金钱也买不来的时光了……随着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汤王庙已经全部拆除,只留下一棵神奇而雄壮的古槐,这棵树是一棵连理槐,树身离地面近两米多高处,一东一西分成两个粗壮的树身,分别扎入土中,呈一个完美的“人”字形,再往上就合成一棵大树,村里人称其“人”字古槐。称其古槐,一点儿也不虚,焦作市林业局专家考证认定此树树龄800年以上,属国家一级保护古树名木。学校有树就有生气,就有底蕴,就有梦想,就有学府气质,就有灵魂。20世纪50年代起,一届又一届中小学生在这棵古槐树下开会、打篮球、搞课外活动,严肃活泼,丰富多彩。那时的古树树高约15米,树围2.5米左右,东西冠幅近20米,高大雄伟,枝繁叶茂,绿意盎然,巍然矗立,正是“树身数围,前遮数亩,荫藏数目”的真实写照。古槐合二为一成“人”字形,早先时且能过得去车马,确实是世间罕见。仔细观察这棵树,细心的人会发现,它的一边体态丰满,另一边强壮挺拔,仿佛一对恩爱夫妻相拥相抱,相亲相爱,人们称其为“鸳鸯树”“夫妻树”“神树”,视为圣物。因为是书声琅琅的校园,很少有人在此祭拜,但也常见青年男女在此祈祷,祝愿有情人永结同心,白头偕老。有诗写道:“山阳城里汤王庙,人字连理大槐树,绿荫遮蔽香满园,乐和天地传诗书。”关于这棵古槐树的传说故事有好几种,无一例外都与“人”有关。大意都是说当人生面临风雨、面对坎坷,只有坚强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才能青春永驻,才能战胜困难,夺取胜利,才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墙南学校已将古槐精神写入校歌,作为学校师生前进的动力,成为莘莘学子经风雨、见世面、打基础、壮筋骨、刻苦学习的力量源泉。常言道,水有源,树有根,人们有血缘宗亲。“问我先祖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数百年来,这些民谣祖辈相传,妇幼皆知。古大槐树被当作“家”,被祭作“祖”,被看作“根”,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千年松,万年柏,不如老槐歇一歇。”校园里的“人”字古槐树,成了我思乡曲中最触动心弦的那节音符。

山阳城内还有一座关帝庙,关公生平以忠事主,以义友朋,以礼立身,以勇建功,集“忠义仁勇”于一体,关公被世人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此处还有一棵奇异的龙凤槐,树龄超1000年,树高7米,树围近3米,平均冠幅近9米,树干茁壮,虬龙盘枝,郁郁葱葱,令人肃然起敬。相传这棵国槐为唐宋时期栽种。宋朝时,这棵国槐在墙南村汤王庙院内,清乾隆年间,关帝庙向村南迁移,这棵古槐树也同时移栽。年深日久,古槐原身又发新枝,老干与新枝同现,呈现一副“龙凤呈祥”的图景,村里人形象地称其为“龙凤槐”。2012年10月,因南水北调绿化带建设需要,这棵古槐再次随着关帝庙重建南移数百米,很多人都在担心这棵千年古槐能不能移栽成功,令人惊奇的是,不足两年,在林业专家技术指导和管理人员精心护理下,这棵龙凤古槐树青春焕发,长势良好,又长出了不少新枝,感觉更健壮更有精神了!身临其境,浮想联翩,精忠贯日,大义参天,在潜移默化中,继续发扬忠义仁勇、诚实守信、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精神,这正是山阳儿女的铭心之处。

山阳城里的树还有很多,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我家祖屋对面老逯家后院的一棵古皂角树,也是平原地区很少见的树龄在5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此树树高近10米,树围约2米,平均冠幅超10米,树冠圆满,树干挺拔,长势旺盛。每年结实的皂角挂满树枝,嫩时晶莹透明,熟时紫黑似刀,一簇簇一串串,清风徐来,摇曳轻飘,含笑致意,十分喜人。皂角果是天然绿色的清洁剂,掰开揉碎后,夹在衣物内揉搓,可以洗除污垢,令人清清爽爽;好奇的孩子,也会剥开绿莹莹的果实,放在嘴里轻轻一咬,青涩之味会让孩子回味悠长。牛巷的乡亲从不主动上树去摘,只是等皂角落地之后才有人去捡,也不多捡,随着自家衣物多少,够用就行,还有人在捡过之后会给老皂角树鞠躬施礼,感谢老皂角树的馈赠。皂角树下是牛巷百姓的小广场,许多集会在此进行,家长里短、大事小情都在这里交流。曾经在树下摆了几口大锅,春天防疫,一家一户送到熬好的中药汤。还经常组织各家各户在此吃忆苦思甜饭,一碗碗青菜麸子粥,那时还年轻的母亲怕我吃不饱,悄悄地递给我几个饼干……山阳无俗物,此处最繁华,人间烟火气,抚慰世人心。山阳城里的树,房前屋后,田园巷道,分布密集,千姿百态,绿叶和枝条始终尽力展示着勃勃生机。树影婆娑,鸟儿栖息,太阳和月亮总在不同的光影中把树的剪影变得韵味十足。山阳城里的树是风景、是风情、是绿色的活化石,是活着的档案史料,始终萦绕着我的绵绵记忆和细细乡愁。树有千百树龄,人有绚丽青春。在新的时代,让我们再次领略山阳大地的博大精深和神奇禀赋,趁天时地利人和,再次奏响气势磅礴、美妙润心的民族复兴交响曲!

藏梅寺的雪

在焦作市山阳故城文化研究会的一次交流中,大家又饶有兴致地谈起了山阳故城里一座早已湮没在历史尘烟里的古寺。这座古寺始建于东汉时期,有一个非常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字,叫藏梅寺。藏梅寺现已杳无踪迹,留下一块北齐千佛造像碑,还有一口古老的大铁钟,现保存在焦作市博物馆内。

“城,盛民也。”山阳城是一个很古老的城邑,位于焦作市山阳区墙南村,始建于战国时期,汉朝时达到鼎盛,曾经是中原大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副中心,并且是古代武器制造和兵员集结的基地,交通便利,物阜民丰,有“山阳完富”之美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我出生在山阳城内牛巷,深爱这片古老的热土。

在山阳城方圆百里内,古寺庙是比较多的。有的寺庙亭台楼阁、气势恢宏、绿树掩映、香火旺盛、人流不断;有的寺庙偏居一隅、屋舍简陋、孤树影单、青烟渺渺、香客稀少。

藏梅寺,就曾经坐落在我家祖宅不远的地方。

据典籍记载,东汉永平年间,印度几位高僧历经千辛万苦,用白马载着大量的佛经、佛器等来到洛阳,汉明帝刘庄为了褒奖印度高僧,下令在洛阳城外修建僧院,弘扬佛法,建成后亲自命名为“白马寺”。藏梅寺,就是白马寺的下院。藏梅寺,是佛教在中原地区初兴时的一个重要场所,而建于山阳城,也再次印证了山阳城不可比拟的历史地位。

日月星辰,滚滚红尘,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积累,我常在内心深处摹画描绘着这一片清净清香之地,心境幽幽,浮想联翩。

按传统说法,寺是佛,庙是神,都是芸芸众生进行祭拜、祈愿、怀念、修炼、寻求心灵慰藉的地方。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我曾去参观过洛阳白马寺,也去参观过北魏时期开凿的洛阳龙门石窟。在“慈悲为怀、爱心为本、心宽地广、善恶有报、忍者无敌”,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知足常乐”“和为贵”等佛心禅语里认识世界、思考人生,感叹人世变幻、人生苦乐、家国兴替、成败得失之道,寻觅人间净土,感念“人活一世、修心一生、一世为人、一生修心”“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深悟在这喧嚣的尘世间,该如何“以敬畏之心、以感恩之心,谨言慎行、抑制诱惑,认识自己、完善自己”,该如何“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用来安放一个个躁动的灵魂。

有诗人说,若是遇到一间开花的寺庙,一定是冥冥之中的缘分,也是天大的幸运。

藏梅寺,让古老的山阳城,在一半烟火中,有了另一半诗意。

此时,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所勾勒出的清丽画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山阳城里有明月,有清风,有与锦绣江南不一样的天地风景,也应该有与寒山寺一样的清远钟鸣、禅院洞天,与寒山寺一样的“一夜落花雨,满城流水香”。

传说藏梅寺有几大特色:一是寺中有园。寺边跨院,是个很整齐的梅园,与寺院里角落、墙下、路边的梅花相约,一同在早春开花,让清香溢城,绘出一幅山阳城内的梅花闹春图。二是寺有名医。寺院代代主持都是名医,太行山上,黄河岸边,以“四大怀药”为代表的中草药遍布山阳,寺中有极乐堂,是施舍良药、治病救人的场所。三是寺坐南城。指藏梅寺的山门,原来坐落在山阳城南边城墙上。山门原本十分壮观,两边原来还各有一个小门洞。大殿、观音阁、广场、钟楼、鼓楼、藏经楼、禅堂等应有尽有,是当时建筑规模宏大、香火旺盛的寺院。四是寺举庙会。每月逢六,就是初六、十六、二十六,以寺院为中心,举办庙会,四面八方的农户、商贩聚集此地,到山阳买卖交易,很是热闹,今天的墙南村,依然逢六在村中办集市,俗称“赶会”。

藏梅寺,一个梅字,一个藏字,真是奇妙无穷,神韵生动。试想一下,大雪纷飞,天地苍茫,寺院静寂,鸟雀无声,唯有此处的株株梅花,在清冷世界里傲然绽放,既娇羞而又刚毅,既妩媚而又如火如炬。有红与白的色彩,有隐与藏的意境,有现实与空灵的映照,有未来与向往的昭示。

浩瀚古籍中有《梅谱》记载:“梅,天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异;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斜横疏瘦与老枝奇怪者为贵。”梅花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中国人对梅花可谓情有独钟。有关赏梅、咏梅、艺梅、记梅的名篇佳作,令人目不暇接。宋朝王安石的《梅花》至今仍让人回味无穷:“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元代诗人杨维桢曾作诗:“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还有“傲雪凌霜”“疏影暗香”“铁骨丹心”“独步早春”等,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志士仁人在暮冬早春时节,在梅花丛中漫步徜徉、饮酒酬唱、策杖徐行、雪中赏梅,咏之绘之赞美之。梅花就是高洁、坚韧、勇毅、卓尔不群的象征。“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骨香魂,以梅自誉,已经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梅精神”,千百年来始终芳香四溢,沁人心脾。

“唯有寒彻骨,才有扑鼻香。”在我的想象里,越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节,藏梅寺越是美不胜收。藏梅寺在雪白的世界里显得更加庄重、肃穆,雪中的梅花红得那样鲜亮,那样让人怜惜。雪中的藏梅寺,天地悠悠,暮鼓晨钟。白雪中的红梅,欣欣向荣,带来春天的消息。那一瞬间,我依稀看到了母亲的身影,想起母亲一辈子的不容易,那样辛苦,那样善良,那样慈祥……顿时让我凝噎无语,湿润心田。母亲、山阳城、藏梅寺、故乡,已悄然成为我心灵深处无处安放的千千阙歌……

“慈悲待人,智慧做事”,这是母亲教给我的。故乡就是道场,母亲就是那个佛,故乡每一处风物都释放着禅意,绵绵乡愁就如香炉里的缕缕青烟扶摇直上,藏梅寺已散尽云烟,似雪花一样消融,山阳文化所蕴含着的那份真、那份善、那份美、那份丰富和厚重,早已化身赋形,驻立心头。

责任编辑/卢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