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幸福院
2024-07-19马继军
2022年6月,河南省海宣池曲剧团团长周少军接到了一部大型新编现代戏《情满幸福院》的排演任务。该剧是由平顶山市慈善协会倡导,市戏剧家协会组织创作的以郏县独具特色的幸福院为背景,展现人间大爱,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剧本。这样的戏,周少军应高高兴兴地接过来,将其演好。但这时他却手捧剧本,心上似有千金担,紧皱眉头,思绪万千。
周少军1977年出生在郏县冢头镇柏坟周村的一个贫困家庭中。初中三年级时,因无钱交学费,便缀学外出打工。尽管家穷,但他爱戏。小时候,他就是个戏迷,只要听说哪个村里有戏就会跑去看。后来,无论是在上学路上,或打工途中,他都会打开随身携带的收音机或录音机,边听边唱,如痴如迷。正是这样,禹州市的一个戏校招收学员,周少军便想前往学习。那时的学费是15元钱,要知道,那时家里能拿出的积蓄总共只有16元,周少军没有过多犹豫,拿着这珍贵的15元学费由此走上学戏的道路。日日练腔,天天习武,经风历雨,摸爬滚打。一番勤学苦练,他终于成材,经人推荐去到河北省邯郸市曲剧团当演员。这期间,他认识了团内的青年女演员薛爱红,两人情投意合,结为伉俪。但受时代潮流影响,剧团景况不佳。周少军又离团归乡,前往洛阳参加民间演艺团队的演出活动。后来,他在巩义市老艺人们的帮助扶持下,成立了自己的剧团,名曰巩义市曲剧团。但随着社会发展,各种文化载体如百花齐放,争艳着文化的春天,为传统戏剧带来严峻的挑战与沉重的压力。周少军为了生存发展,他带领着剧团努力拼搏,演出了一台台的好戏。2004年,襄城县一个地方同时请周少军的剧团和另一个剧团来对戏。对戏九场,周少军连赢九场。为进一步提高演艺水平,周少军又拜曲剧名家陈富忠为师。他的妻子薛爱红也拜戏剧名家张晓风为师。2007年,他率团到禹州市演出,没想到在曲剧《卷席筒》中扮演仓娃而声震剧坛的曲剧大师海连池也应邀前去献艺。海连池偶然看到了周少军的演出,惊喜地说:“这个演员演得太好了。”便收周少军为徒,并于后来将他创办的海连池曲剧团也交给周少军管理。此后,周少军根据恩师给他起的海宣池的艺名,将剧团改名为河南省海宣池曲剧团。不言而喻,周少军要把海派曲剧文化更好地宣传弘扬下去,在戏剧事业中继往开来。
然而,如今要排演《情满幸福院》这部现代戏,他却压力重重,力不从心了。虽然他的剧团很有名气,但因当时新冠疫情的影响,也陷入困境。他这个在省城郑州经营多年的曲剧团,不得已回到自己的家乡郏县冢头镇蜗居生存。不少演员因而离团出走,飘散四方。排练这部大戏还需资金七八十万元,可除了市慈善协会协助一小部分外,其他资金没有着落。更让他难以做到的是,有关领导要求,不仅要打造成一部高质量、叫得响的好戏,还必须在7天内完成排练任务。作为内行的他知道,要排练一个剧目,一般得两个月时间,而且还是有现成套路的古装剧。如今要在7天内完成这部大型现代戏的排练,能做得到吗?
文化需要自信,有爱就要担当。尽管困难不少,周少军还是坚定信心,势必要拿下这场戏。
一部戏的优劣成败,导演是关键。为了把这部戏排好,周少军从省话剧团请来了一流的导演和音乐设计。资金不够,他就东拼西凑,努力设法筹措20万元。演员受疫情影响,许多都已远走他乡,另寻生路。周少军号召他们赶快回团。戏比天大,那些跟随周少军风雨兼程,一路走过的演职员们受到周少军的呼唤,冒着被疫魔感染的危险从省内外迅速归来。排练的地点在周少军的家乡,条件简陋,配套不全。但这没有影响演职员们排练的满腔热情。
在分配角色时,周少军首先决定自己担任这部戏的主角,演幸福院院长程大憨。在他过去所演的剧目中,演的也都是主角。但那是古装戏,有传统的模式和现成的套路。现在面对的却是新编的现代戏,一切都要从新开始。这对于周少军来说,既是难题又是挑战。准确无误地背好戏词,是演好戏的关健。为了背好戏词,他就把自己反锁在一间屋中,苦读硬背。除了一日三餐让人送饭外,不许有人再打扰他。闭门用苦功,他每背错一个字,就要打自己几巴掌,并懊恼地说:“看你还记住记不住。”几天后,当他把戏词背得滚瓜烂熟,一字不差,打开屋门时,人们看到他的脸却被打得又红又肿。
其他演员也同样付出很多。青年演员张桂红,在剧中演的是70多岁的唐秋菊,剧中有个她长跪在地,双膝移动的场景,为了演好这个动作,她反复跪在地上练习,双膝磨得鲜血直流……
为了让演员们更好地演好每一个角色,周少军组织演员们到附近村庄的幸福院中体验生活。他们认真观察老人们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深切感受老人们的感情世界和生活内涵。同时,还为幸福院带来好戏,慰问演出,使那些在幸福院中幸福生活的老人们享受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大餐。经过艰苦而紧张的排练,7天后,周少军在冢头镇终于如期举行了汇报演出。市慈善协会会长高德领,县慈善协会会长萧根胜等相关领导前来观看祝贺。此后,河南省文联副主席蒋愈红,省豫剧院院长李树建等诸多领导和老师也前来观看指导。
周少军根据诸多老师和领导的建议和指导,反复打磨,不断创新,终于将《情满幸福院》这部好剧推向社会,在省内外巡回演出。得到了一致好评,感动了无数观众。
好评与感动的背后是付出和辛苦。排练是辛苦的,演出同样辛苦。这是夏天的戏,演员们穿的是短袖短裤,到了冬天,依然如此。迎寒冒雪的演出,使他们受尽苦头。周少军说,有次,剧团在外演出,飘着雪花,刮着大风,温度已是零下几度。戏演下来,几个演员都得了感冒。他是主角,每场戏都有他,那次感冒更加厉害,两个月了,病根还没有好净呢。
有耕耘就有收获。2023年3月,在由河南省文联、省戏曲家协会举办的黄河曲艺节汇演中,《情满幸福院》获得了优秀剧目奖,周少军获得了个人一等奖,剧团也获得了全体最佳剧目奖和导演奖。
我是个戏迷。过去曾看过的一场场好戏,给了我无尽的艺术享受和思想启迪。对这部展现人间真情大爱的《情满幸福院》,我早已闻之却没有机会相遇。直到2024年农历二月初七,我听说周少军率他的剧团在山西省长治市演出结束归来,要到禹州市的一个山村里再演《情满幸福院》时,便觉机会难得,欣然前往,去看这场好戏。
当我来到位于禹州市约10多公里的名曰土门口的小山村时,看到弯弯曲曲的山路上,大大小小的车辆接连不断地向戏台涌去。随便问起,他们不仅有三里五村的,有的还从二三十里的地方赶来。
在高大的戏台前那宽阔的广场上,人山人海,已无空隙。旁边的房顶,墙头上,也挤着一片片的观众。这场面使我一下子想到了小时候看戏那热闹壮观的情景。我问旁边的观众,为什么这偏僻的小山村竟来这么多看戏的人。有人说,他们听说周少军带着他的剧团来演戏,又听说要演《情满幸福院》的现代戏,就慕名而来了。
帷幕拉开,一幕幕的场景给了我一次次的感动。老人唐秋菊突患重病,倒在路边。幸福院长程大憨挺身而出,将其送到医院全力救助,却遭到唐秋菊的浪荡之子潘元宝的恩将仇报,大要索赔。而程大憨依然初心不渝,善行不止,又将唐秋菊安排到幸福院,使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剧中,如此善言善行的还有更多的人。县慈善协会的谷会长,石桥集团的总经理戴丽丽及众多的爱心人士,他们为幸福院的健康发展和老人们的幸福生活而献计献策,捐物捐款,大施其爱。让人更觉惊喜的是石桥集团的总经理戴丽丽竟是程大憨那被人拐骗而离散20余年的亲生女儿。父女两人在唐秋菊其子潘元宝弃恶从善,浪子回头的行动中,得以相认,终得团圆。
善有善报。岁月不会亏欠行善的人们。
大爱无疆。只要人人都付出一份爱,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圆满和美好。同样,为此付出极大心血的周少军也得到了可喜的回报。他说,正是排演了《情满幸福院》这部现代戏,挽救了他的剧团。使这个被新冠疫情风浪冲击得摇摇欲坠、人心涣散的曲剧团由此重整旗鼓,焕发新机。
《情满幸福院》这部难得的好戏,也使我受益匪浅。不仅让我尽情地享受了它动人的艺术之美,更给我深刻的感悟和启迪,激励着我在慈善的道路上会走得更宽更远。
责任编辑/董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