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中的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研究
2024-07-17裴伟霞
摘要:现代城市建设对各类技术的依赖性较高,智慧城市尤其关注以技术提供支持,包括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内。以智慧城市中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场景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从共性角度出发,探讨该技术应用的具体方式,就搭建稳定的作业系统、信息采集终端建设、地面站建设等内容进行研究。最后,简述了该技术应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智慧城市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城市规划作业系统
ResearchonGeospatialInformationTechnologyinSmartCities
PEIWeixia
(ShanxiConservancyTechnicalInstitute,Yuncheng,ShanxiProvince,044000China)
Abstract:Modernurbanconstructionreliesheavilyonvarioustechnologies,andsmartcitiespayparticular&nbsms5qbDG7fThlRbv9UHblIqfO5pJNW5/iEXS/mj1HM9w=p;attentiontoprovidingsupportthroughtechnologies,includingthegeospatialinformationtechnology.Thisarticletakestheapplicationscenarioofthegeospatialinformationtechnologyinsmartcitiesasthestartingpoint.Basedonthis,itexploresthespecificwaysofapplyingthistechnologyfromacommonperspective,andstudiescontentsuchasbuildingastableoperatingsystem,constructinginformationcollectionterminals,andconstructinggroundstations.Finally,itbrieflydescribesthe issuesthatneedtobenotedduringtheprocessofapplyingthistechnology.
KeyWords:Smartcity;Geospatialinformationtechnology;Urbanplanning;Operatingsystem
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建设的主流,其在宜居性、可控性、服务能力方面的优势比较突出,这些优势建立的基础是各类现代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以及对应的采集、处理方法。一方面,民众对城市功能的需求越来越高,需要建设人员通过现代化技术提升都市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从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角度出发,都市也需要不断改善自身定位,从单纯的聚落向服务城市、科技城市、技术城市方向发展[1]。在此背景下,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得到关注。就其应用场景、应用方式等进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发挥技术优势,促进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智慧城市中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场景
1.1智慧城市与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概述
智慧城市(SmartCity)是以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支持,建设的新形态城市类型。智慧城市的目标在于提升城市规划、服务、发展等方面的水平,以改善民众的生活条件。目前,普遍主张通过透明、充分的信息获取,广泛、安全的信息传递和有效、科学的信息处理,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形成低碳城市生态圈,使城市服务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2]。
地理空间信息技术(GeospatialInformationTechnology)是一种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为支持的空间信息技术,以地理要素的客观信息为采集、加工对象,根据工作需要形成各类二维图像、三维模型,以服务都市规划、建设控制,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支持。该技术一般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包括空间定位数据、图形数据、遥感图像数据、属性数据等[3]。
1.2技术应用场景分析
1.2.1城市规划
智慧城市中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普遍,从一般规律、发展历程上看,该技术最初用于城市规划工作,当前也依然得到关注。如城市用地情况分析、存量土地计算等,这些工作可常规开展,但耗时耗力,借助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可以快速对目标区域的土地情况进行采集,形成二维平面图或三维立体模型,为城市规划部门提供服务,既可以视作智慧城市的一种技术体现,也可以服务智慧城市本身的规划设计[4]。
1.2.2工程信息采集
都市内的工程比较多样,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可能需要启动长期、大型项目,这些项目耗资较多,对建设所需的各类参数要求严格,需要借助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提供更科学的信息支持。例如:城区内的大型商厦,需要计算建设区域内的建筑高度、建成后对周边建筑采光的影响、建筑本身是否存在倾斜问题等。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上述工作在技术设备、通信系统的支持下可以快速开展,质量和效率均更有保障[5]。
1.2.3建设资料更新复用
智慧城市发展、建设的特点之一在于关注信息数据的应用。部分智慧城市建设早期缺乏经验和现代技术的支持,例如:北美地区20世纪70年代启动的城市建设项目,作为智慧城市先行者,其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势并不明显。我国部分智慧城市也存在此类情况,需要对城市建设资料进行重新整理、更新,以服务后续使用。在此过程中,出于信息质量的考虑,需要借助地理空间信息技术进行关键信息的重复收集和对照,实现智慧城市资料库的更新、完善。
2智慧城市中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
2.1搭建稳定的作业系统
智慧城市中应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一般可分为两种技术形式:一种是以卫星通信支持的大范围信息采集形式;另一种是以无人机中低空作业为主,无需借助卫星提供支持。原则上看,两种技术带有原理方面的相似性,均关注实时信息的采集、传输,其应用的基础也均在于搭建稳定的作业系统。从共性角度出发,该系统可分为4个部分,即采集终端设施、通信设施、地面站、流动站,以可见光遥感为例,其一般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按图1所示流程,传感器(即采集终端设施),对目标物(图中默认为植物和建筑,采用可见光遥感技术,故在日间作业)进行信息采集。采集所获信息传输至地面系统,因可见光遥感的难度不高,没有使用地面流动站提供校准服务,信息通过稳定信道提供给地面站进行加工,形成专业图件,完成一轮采集。如果采集对象范围较大、精度要求较高,传输的信息需要提供给卫星系统,后者再将其提供给地面固定站,地面流动站在此过程中发挥位置校正的作用,信息传输完成后的处理流程不变。需注意的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使用通信卫星,以智慧城市现有的通信卫星、气象卫星提供支持即可。
2.2信息采集终端建设
智慧城市中应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应在完成作业系统搭建后根据工作需要选取合适的作业设备。如上文所述的遥感技术,通常不同技术的适用性与作业参数各有差别,以常见的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多谱段遥感、紫外遥感、微波遥感为例,其特点和波长参数如表1所示。
信息采集终端的建设,除关注参数和技术选用外,还应重视一般设备的质量要求、规格要求等。例如:用于搭载工作设备的无人机,在智慧城市范围内,考虑到大范围工作、持续工作的需要,一般应要求无人机参数满足如表2所示标准。
其他设施、用具也应严格遵照智慧城市建设、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应用要求确定,并做好质量控制,以服务信息采集管理。
2.3地面站建设
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需要关注信息采集后的整理,也即地面站建设。地面站包括2个分支,具体叙述如下。
2.3.1用于校准位置的流动站
该站建设具有比较强的动态性,以工作人员、交通工具与便携式智能化定位设施为主,通过实时流动的方式与其他工作元器件实现联动,准确完成位置校对,建设难度和流程、方法是固定的。
2.3.2固定站
该站主要用于收集卫星以及其他通信设施传递的信息,建设要求较高。应选取地势较平坦的区域进行建设,该区域也应远离强电磁场干扰(如变电、输配电设施),远离金属矿、居民区,以最大限度控制通信干扰。为保证对卫星信息的接收效果,地面站需要做好天线阵建设,原则上天线阵应能够完成270°旋转,所有阵元工作元件(接收器)与地面呈现15°倾角,有助于提升信息接收质量。信息接收完成后,考虑到智慧城市本身依赖信息技术、通信活动,还应在地面站终端对接收所获信息进行处理,主要是提纯降噪。以小波降噪技术为例,其作业原理如图2所示。
地面站完成对通信设施信息采集后,需要进行负载数据的处理,可根据预设的工作技术方法(如遥感模式等),确定核心数据的取值范围,并保证其真实符合接收所获信息的特点。以x[n]作为输入,则输出为y[n]=x[Qn],做离散小波变换,X1,L和X1,H分别代表低频和高频信号,完成L级离散小波变换,以ClouDetect做概率检测,对降噪结果进行优化,确保其精准可靠,再用于建模分析。
3智慧城市中地理空间信息技术需注意问题
3.1通信干扰控制
智慧城市中应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需要重视通信干扰问题。除上文所述的电磁干扰、金属矿干扰外,大部分智慧城市建设复杂的通信系统,其中,有线通信大多通过各类线路进行信息传输,对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影响较小,无线通信的影响较大,原则上应规避在通信过于频繁的时间段开展信息传输,也应在位置相对较高的区域建设天线接收阵。此外,所有固定地面站内的通信活动,均应采用有线通信模式进行信息交互。
3.2参数控制
以提升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应用质量为目标,在其信息采集、处理、保存全过程中,均应关注参数的精准控制,如表遥感技术以及无人机的作业高度和速度等。其他参数也要求精准把控,部分户外测量可能出现误差,可以采用反复测定的方式加以规避,使用卫星系统提供辅助的情况下,一般地级市的地貌信息采集可在1d内完成,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效率优势,反复进行关键信息的收集,有助于提升参数控制效果。
3.3多技术联动
智慧城市中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应关注与其他技术的联动。出于精度控制的目的,可在收集户外信息时。可在应用无人机技术的同时,引入RTK技术等提供辅助,后者可以在1km以上的长度测量中将精度控制在1cm以下,能够提升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中的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优势突出,未来工作中可给予更多关注。目前来看,智慧城市规划、工程信息采集、建设资料更新复用、管网设计等工作均需要依赖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提供支持。从共性角度出发,该技术应用需要做好作业系统建设,在此基础上,管控信息此埃及、地面站、信息降噪建模、资料保存和复用的。考虑到城市作业需求的特殊性,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还需要考虑干扰控制、参数控制以及技术联动,以保证信息处理质量,精准高效服务智慧城市各项具体工作。
参考文献
[1]苏宏伟.基于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3,7(6):198-201.
[2]安彦.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2,12(20):176-179.
[3]郭雨晖.智慧城市建设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均等化的影响研究[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22.
[4]冯健,沈昕.信息通讯技术(ICT)与城市地理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21,36(5):34-43,91.
[5]杨励宁.智慧城市群的范围界定及其发展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