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进教育教学工作创新
2024-07-17于仁涛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学校是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载体,学校要以德育为根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仰,培养道德高尚、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德育教学工作需转变固化观念,着重探索德育教学工作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把德育工作作为教学工作的灵魂,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
关键词:教育立德树人教学工作运用路径
LearningtheGuidingPrinciplesofthe20thCPCNationalCongressand
PromotingInnovationinEducationalandTeachingwork
YURentao
BeijingInstituteofCivilAffairsEducationandManagement,Beijing,100010China
Abstract:Thereporttothe20thCPCNationalCongresspointedoutthatthemostbasicaimofeducationistofostervirtue.Aschoolisanimportantcarrierfortheformationofstudents'ideologicalandmoralconcepts,andschoolsshouldtakemoraleducationasthefoundation,andguidestudentstoestablishcorrectidealsandbeliefs,soastocultivatesocialistbuildersandsuccessorswithnoblemoralityandhighquality.Inthecontextofthenewera,moraleducationteachinginschoolsneedstochangesolidifiedconcepts,focusonexploringnewtheoriesandmethodsinmoraleducationteaching,andtakemoraleducationasthesoulofteachingtorunthroughitsentireprocess.
KeyWords:Education;Fostervirtuethrougheducation;Teachingwork;Applicationpath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德育培养是教育中最核心、最基本的环节,对学生价值观的树立起着导向作用,培养高尚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也为新时代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
1德育工作的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德育放到重要位置,从德育与其他教育并列的“德育为先”到融入各环节的“立德树人”,从教育主体的转变到教育手段的更新,都是将人的全面发展放到了重要而突出的位置。
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提出了中小学德育的总体目标,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品质的形成,对学生德育的目标具体化为“四个培养”。
1.1培养坚定的政治素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1]。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应在学校德育教育的培养下,了解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什么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2]。培育学生逐步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要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认同并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国家的政治制度。
1.2培养良好的法纪观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1]。法律意识不能够自发形成,需要进行有目的培养[3]。学校德育教育旨在培育学生树立法治意识,使学生熟悉《宪法》,了解《民法典》,在学校和日常生活中,对个人行为进行自我约束,而自我约束是自我管理的前提保证。学生应在学校德育教育引导下初步建立法纪意识,明白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逐步养成知法、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
1.3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当代社会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人格健全的重要标志。学校德育教育要引导学生增强心理调控能力、应对环境和挫折能力,培养豁达的性格、宽容的胸襟,乐观向上的情绪,具备自强、自尊、自律、自爱的优良心理品格。
1.4培养高尚的品德素质
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4]。学校德育教育应引导学生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3个方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精神内涵,从而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教学过程中德育工作需要转变的观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1]。其中,教育是基础,只有教育办好了,才能有人才,才能发展科技。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适时地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德育工作中的陈旧观念。
2.1转变“高分数=高品德”的观念
这是应试教育影响形成的一种思维定论,分数的高低是评判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而对德育的培养多是流于表面。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高分数学生德育素质较低的案例。因此,在德育教学中,教师需转变观念,不能因学生高学分的偏爱,忽略其品德教育。德育教育没有高低之分,而是应将学生摆放在同一起跑线开展基础的德育教学。
2.2转变“德育是软指标”的观念
如果认为德育是潜在的,难以量化和把握,就会使教学陷入无从入手的境况,从而使其归于空谈。在新教育改革背景下,各学科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教学中的拓展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树立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精神,也使德育在体育教学渗透中达到良好效果。所以,现代的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体现了多学科共同融合教学的一种模式化发展趋势。
2.3转变“德育是工作后形成”的观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1]。青年学生或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是家庭社会的责任,更是学校的责任,学校是学生德育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关键要素,是学生个人品格养成的重要环节,德育教育实质渗透于教学和学校管理全过程。例如:教师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带领学生开展德育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以节日和历史人物让学生感悟国家文化的历史积淀和历史人物身上表现出的家国情怀,达致以文化人、以课育人[5],培养学生民族的历史担当,以及强国复兴有我的历史责任。
3教学工作中加强德育工作的路径
3.1教学目标设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1]。提高教育质量,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从拘泥于“文本”,偏重于道德认知目标,转变为道德生活多维目标。随着时代进步,德育教学目标不再仅限于知识的获得和行为的养成,还需包含情绪管理、情感认知、技能获取等多个方面。在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本人需具备的素养、能力、品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清朝郑观应《盛世危言》有言:“别类分门;因材施教。”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把握其心理变化,进行个性化教育,不仅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升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找回自信心,树立正确道德观。[6]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需注意“分层育人”方法的应用,因为教育的主体不仅是教师,更多应关注学生,特别是不同层级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是激发学生从被动学到积极学的一个行动转变,也是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的理念和思维的转变。
3.2教学内容选择
学校教育是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传统的教学授课,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教师讲授多于学生讲授,课堂满堂灌,而学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授课内容的实质,教学引导所起到的实际效果,收效甚微。现代的教学授课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在教学大纲指导下,围绕教学内容,可采用角色扮演、讲故事、分组讨论、实地参观等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和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多思、多读、多说。例如:理想信念事关学生未来初步人生目标的建立,通过理想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确自己未来想做什么、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从而建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如爱国主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国家归属感。
3.3教学流程运筹
教学目标设立后,学生的积极配合,是提高德育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更容易融入教学情景设计之中,从而达到育人细无声的效果。作为教师要时刻发挥“言传身教”和榜样引导作用,这不仅仅是优化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学生面前所表现出的真实自我,为学生提供可学习的德育行为参照。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将学生置于平等地位,在课堂教学、日常沟通等方面,认真倾听和换位思考,可以使学生更加直接获得来自他人的尊重和对自我的肯定,这种外在表现出来的行为,更能使学生获得心理的满足感。同时,在学生进行自主活动时,教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应避免主观、强制等说教式的言辞,应采用认同激励式的言辞,既使学生明确“何处需要改进”,又能得到自我的肯定,从而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与教师能够形成良性的互动,从而减轻了面对教师无形中带来的压力,而德育工作也在学生与教师沟通、信任中水到渠成。
3.4教学实施重心
每个人品德的形成不是由遗传获得,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学校德育教育的影响、家庭成员的潜移默化的道德感染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现在,教师要从关注道德结论向关注学生道德素质转变,即由“外灌”到“内建”的转变,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行为习惯。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学生,教师只是陪伴其成长过程中一个小的缩影,未来的人生道路要依靠其在学校培养中所形成的自我教育,帮助其解决所遇到的人生挑战,这就需要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阶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这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所在。学生良好的自我教育培育,与校风、教师、班级、每个学生密不可分,而德育工作也没有始和终,它贯穿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学校榜样形象,对学生的影响很重要,它会时时刻刻敦促其进行反思和评价,来自自己本身正视下的自我不足,会得到学生的认可,而不是来自他人纠正中的质疑,在认可不足下反思,同时进行自我教育的调整,这是学生德育自我“内”的构建。教师在实施教学中,宜多听、少说,适时引导和帮助学生加深对授课内容的深刻理解,并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正确评估。
3.5教学形式多样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校德育教学较为单一,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将背景、时间、人物、意义等内容单一地呈现给学生,并没有深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社会主义发展内容与中国精神反映出的开拓进取、家国情怀、勇于拼搏等精神进行有机结合,逐步渗透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中,使学生正确认识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个人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将“立德树人”“德育先行”充分体现在教育理念当中。现代的德育教学,已经转变成为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综合德育培养机制,这需要学校和教师要拓宽德育教育教学的渠道,以实践拓宽学生的视野,以事实培养学生品德。一是以红色文化资源拓宽德育手段。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更是实施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源泉[7]。教师通过讲述红色文化故事入手,采用情景带入式让学生切身感受革命精神的力量,切实明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意义所在,进而以红色文化达到立德树人目标的有益创新[8]。二是以体验式课程拓展德育手段。每个地区、城市都有承载其历史渊源的博物馆或纪念馆,可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采用社会实践课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和开设艺术体验式活动,使其动手体验城市历史和文化。三是以实践活动拓宽德育形式。教学内容来源于实际生活,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体验中学习知识,学生结合自身生活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过程。这也是“立德树人”教学理念的实际转化。
4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学校和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牢固确立德育是教学工作灵魂的意识,加大德育教育的力度,全面打牢学生德育基础素质。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在德育工作中起着内因决定性作用,加强德育培养,使学生懂得德育对其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使其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德育工作,在行动上提高自觉性,这是加强德育的关键性环节。
参考文献
[1]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G].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25-26.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EB/OL].(2017-08-22)[2019-03-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9/t20170904_313128.html.
[3]陈晨,林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林业大类专业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3):15-21.
[4]教育部.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2013.12.23)[2013-12-24].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312/t20131224_161114.html.
[5]宋晔,刘博文.德育现代化的实践审理[J].当代教育科学,2023(3):3-9.
[6]葛晓燕.浅谈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现状及对策[J].公关世界,2023(14):145-147.
[7]陈洪.试析初中历史教学中红色文化的渗透[J].名师在线(中英文),2023(21):55-57.
[8]呼倩.山西红色精神融入时代新人培育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