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高校公益创业协同教育模式的探究
2024-07-17于姝言殷程程李梦晗唐嘉昕王汉卿张悦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广泛呼吁下,大学生公益创业作为新兴事物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随着公益创业的逐步推进,大学生在公益创业教育方面的多层次需求日益凸显,当前的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这一多元复杂的发展趋势。基于此,在协同育人视域下,深入剖析高校公益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根据党的二十大精神,从高校、政府、企业、社会组织4个主体出发,为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模式优化提出可行性方案,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开辟新机遇,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注入新思路。
关键词:公益创业教育协同育人大学生公益创业模式优化
ExploringtheCollaborativeEducationModelofSocialEntrepreneurship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LedbytheGuidingPrinciplesofthe20thCPCNationalCongress
YUShuyanYINChengcheng*LIMenghanTANGJiaxin
WANGHanqingZHANGYue
Shando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Yantai,ShandongProvince,264000China
Abstract:Underthewidespreadappealofmassentrepreneurshipandinnovation, collegestudents'socialentrepreneurshiphasshownitsuniquecharmasanewthing.Withthegradualadvancementofsocialentrepreneurship,collegestudentshaveincreasinglyprominentmulti-levelneedsinsocial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andthecurrenteducationmodelcannolongermeetthisdiversifiedandcomplexdevelopmenttrend.Basedonthis,fromtheperspectiveofcollaborativeeducation,thispapermakesanin-depthanalysisofthedevelopmentstatusquoanddifficultiesofcollegestudents'social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Accordingtotheguidingprinciplesofthe20thCPCNationalCongress,itproposesfeasibleplansfortheoptimizationofthesocial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mode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fromthefoursubjectsofthecollege,thegovernment,theenterpriseandthesocialorganization,soastoopenupnewopportunitiesforcollegestudents'employmentandentrepreneurship,andinjectnewideasintothereformof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KeyWords:Social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Collaborativeeducation;Collegestudents'socialentrepreneurship;Modeoptimization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关键力量,到各地区大学生创业扶持优惠政策的相继出台。创新创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而公益创业作为舶来品传入中国,因其独特优势受到大学生青睐[1]。同时,时代的演进也为大学生公益创业赋予了新的内涵。新时代大学生公益创业突出社会性和创新性,在未来的发展中,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将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意义。
1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现状
大学生公益创业作为近年来的一种新兴创业方式,向社会传递了同时追求经济与社会价值的创业理念[2]。本文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设计了《高校公益创业教育及学生公益创业素养调查问卷》,最后通过修订和完善,主要对烟台市内的3所高校大学生发放问卷。采用线上和线下发放的形式同时进行,总计收集问卷364份,其中有效问卷352份,有效回收率为96.7%。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筛选和分析,得出结论如下。
1.1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
在调查的364份问卷中,有68.96%的学生表示通过学校团委、学生会获得公益活动信息;有49.45%的学生表示通过志愿服务机构获得公益活动信息;有56.04%的学生表示通过志愿服务团体获得公益活动信息;有47.8%的学生表示通过网络获得公益活动信息;有40.11%的学生表示通过自发志愿者获得公益活动信息。由此可见,学生获取志愿服务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当被问及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的情况时,40.93%的学生偶尔参加,25%的学生经常参加,12.36%的学生总是积极参加,6.59%的学生从来没有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可见,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主要以高校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且在推进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时,高校、政府、企业等不同主体会有一定的联动与合作,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支持有能力有意愿的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参与到公益慈善事业的号召。
1.2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激发学生公益创业积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高校创业教育进步浪潮;有关部门也相继颁发了各项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党的二十大召开进一步强调创新和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性,公益创业教育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组成部分得到了发展。在回答接受过什么样的公益创业教育形式的问题时,64.29%的大学生选择讲座,71.07%的大学生选择公选课,47.86%的大学生选择竞赛指导,26.43%的大学生选择电子资源,0.71%的大学生选择其他。由此可见,讲座与公选课是大学生在学校接受公益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当被问及是否愿意参加公益事业时,26.37%大学生表示非常愿意,43.13%的学生表示愿意,19.51%的学生表示一般,9.89%的学生表示不太愿意,1.1%的学生表示完全不愿意。仅有10.99%的学生对公益事业的积极性较低。由此可知,高校主要以理论教学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公益创业的认识,增强学生公益创业积极性。
1.3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公益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是促进大学生实现自身社会价值、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3]。当被问及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素养培育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时,有57.69%的大学生认为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65.11%的大学生认为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有71.98%的大学生认为可以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62.64%的大学生认为可以推动高校就业教育和实践教学的改革,有37.64%的大学生认为可以帮助弱势群体,传递社会正能量,有40.38%的大学生认为可以在实践中增长学识和社会接触能力,有49.73%的大学生认为可以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有0.55%的大学生认为有其他作用。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公益创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完善世界观、价值观,实现自身社会价值。
2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实施困境
2.1对公益创业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大学生公益创业意识薄弱,大部分学生对公益创业的了解有限,认为公益创业是关于社会责任和慈善一种服务,而不是一项可以系统化、理论化教育的学科;认为它与自己的专业或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关系不大,因此不给予足够的关注。学校公益创业教育体系并不完善,缺乏专门的教材、特设课程或专业教师,且学科设置并不合理,往往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或简单地涉及相关内容。社会对公益创业教育的支持和认同度也不足。企业和政府往往更倾向于支持能更快看到经济效益的项目,而公益创业这种短期收益不明显的领域往往不占优势。这种观念导致公益创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被视为非主流或附加的教育内容。
2.2公益创业教育资源有限,师资缺乏
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高等教育发展,是新征程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大部分高校对公益创业认识不全面,加上公益创业周期长,见效慢,收益相对较少,对公益创业教育投资的资源十分有限,而更多地重视技术创新和商业创业方面。许多高校无法提供充足的教学设备和课程资源,影响了公益创业教育的普及和质量。同时,学校中具备公益创业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师资严重不足,使大学生在接受相关教育时难以获得全面、深入的指导。这一困境限制了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并可能影响社会对公益创业领域的理解和支持。
2.3公益创业教育缺少实践,与社会脱节
公益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质量领导者,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然而,当前公益创业教育面临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无法与社会需求有效衔接。有的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效果不尽如人意,教育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公益创业的内涵和运作方式。加之,教育体系未能及时跟上社会变化的步伐,使得教育内容与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此外,公益创业教育体系中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和合作机制,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3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目前,公益创业教育存在对公益创业重要性认识不足、资源投入不够、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在协同育人视域下对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模式进行优化,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质量公益创业人才,与真实的社会需求有效衔接,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和坚持系统观念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公益创业教育体系。
协同教育是协同理论支持下的教育模式,协同育人机制则是在协同教育进一步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将“家事”上升到“国事”,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健全家庭、学校、社会育人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协同育人机制应用于公益创业教育领域,将参与主体分为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其中高校作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主场,发挥主导作用。对大学生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创业经验的积累和创新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4];政府制定支持公益创业教育的政策,整合各类资源,发挥保障作用,促进公益创业项目的孵化和发展;企业提供公益创业项目所需的资金和技术,与高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发挥支持作用,为公益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社会中的社会组织为大学生提供公益创业实践实训平台,发挥引领作用,引导大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真正投身于社会发现问题并创新式地解决问题。这四者在公益创业教育活动中协调配合、联动合作,共同构成一个协同育人的生态系统(如图1所示)。
3.1高校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公益创业人才
高校作为强化公益创业理念、培育公益创业人才的主阵地,应成立一支专业优秀的公益创业教育师资团队,由经验丰富、甘于奉献、责任心强的公益企业家或领头人担任学校公益创业导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社会实际有针对性设计公益创业课程,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情景式教学法[5],确保理论能够应用到实践中;同时要加大公益创业理念宣传,邀请公益创业领域专家学者定期开展专题讲座、会议,强化大学生的公益创业理念;与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组织加强合作交流,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和运用知识的机会,投身于社会实践中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2政府发挥保障作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政府部门应积极出台支持公益创业教育和创业项目发展的优惠和激励政策,简化大学生参与公益创业的流程手续,放宽门槛;整合各类资金、培训机会、创业孵化等资源和机会,可适当地向教育部门重点是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倾斜,以保障公益项目顺利地落地和发展;同时,要规范大学生公益创业领域的法律法规,制定明确的公益组织成立条件、运行规范、市场准入等细则,监督并定期评估公益创业项目的实施情况,与高校、社会组织、企业等保持沟通,可以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在了解大学生真实需求的基础上及时推出相应政策,为公益创业的良好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3.3企业发挥支持作用,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
企业掌握有丰富的资源,可为公益项目的孵化提供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促进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发展,不仅需要政府行政力量,也需要市场力量的介入[5]。市场机制的灵活性有助于提高公益创业教育资源的分配效率,以便将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更高效地运用起来;同时,企业需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提供合适的实践机会和导师支持,激发学生参与公益创业的能动性,与高校共同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学生;更加主动地肩负起社会责任,参与公益创业生态系统建设,支持公益创业文化培养,为有潜力的公益创业项目提供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3.4社会组织发挥引领作用,提供实践平台
社会组织拥有大量的社会资源,可以精准分析和准确把握公益创业实践的社会现实需求,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社会组织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实训平台,帮助学生识别并深入理解真实的社会问题,更好地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社会组织通常有着广泛的社会网络,能够整合社区、志愿者等资源,学生能够更直接地参与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同时加深对公益创业理念的理解,引导学生在公益创业项目设计和实施中考虑社会、环境和经济的综合影响,以期推动公益创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公益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范式[6],对提高青年创新创业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满足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为大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提供了关键支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推进过程中,应深入贯彻党的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坚持守正创新、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鼓励增加校企、校社、校政等多方合作,实现一体联动和协同,进一步加大公益创业教育资源投入,拓宽创业实践渠道和平台,打造更加完善的协同育人公益创业教育体系,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 彭小媚,严晓秋.新时代高校公益创业的育人功能实现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1,7(22):51-54.
- 吴蕾蕾,金伟琼.论高校志愿服务向公益创业的转化[J].广东青年研究,2021,35(2):97-103.
- 雷园园,王昀,张龙.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与机制创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3,39(5):110-118,124.
- 徐向峰.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实施困境与推进策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2,13(4):109-113.
- 黄兆信,杜金宸.双创升级背景下大学生公益创业学习的机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8):41-47,77.
- 王正青,张玉超.公益创业教育赋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J].现代大学教育,2023,39(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