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管理一体化下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路径
2024-07-17夏侯艳兰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升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的关键举措。预算管理一体化上线后,为预算绩效管理创造了新的管理环境,提供了新的管理手段,拓展了新的管理思路,推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本文结合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实践,分析预算绩效管理取得的成效,剖析预算绩效管理的难点及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及建议,为相关主体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现了管理监督、约束控制与绩效的辩证关系,能实现预算硬约束,优化财务资源配置,提高预算绩效。预算一体化管理力求在更宽领域、以更广阔的角度激活预算绩效管理,让单位的绩效管理不断提质增效,在效能、效益、效果上实现全面提升。在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时,存在绩效管理理念和业财融合意识有待加强、绩效评价指标设定的科学性有待提高、绩效监控过程有待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有待提升等难点。优化路径包括:筑牢预算绩效管理意识、科学设计绩效评价指标、提升绩效监控管理水平及强化绩效管理结果运行机制。通过采取这些措施,有助于克服实施难点,充分发挥预算管理一体化下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积极作用,持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开创预算绩效管理新格局。
一、预算管理一体化与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与关系
(一)内涵
预算管理一体化利用系统化思维全流程整合预算管理各环节业务规范,通过将规则嵌入系统强化制度执行力,保障制度执行约束力,提升制度执行效率。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则是在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基础上,引入绩效理念,通过设定绩效目标、实施绩效评价和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将预算资源的投入与预期产出结果紧密联系,促进公共服务水平的持续提升。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对预算编制、执行及监督全过程的科学管理,将绩效目标贯穿其中,提高预算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使用效率,从而大幅提高管理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二)关系
预算管理一体化与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相互依存、相辅相成。预算管理一体化为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奠定了坚实的组织架构和制度基础,为其提供精准完整的数据支持和有力的执行保障,为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的顺利实施创造了基本前提。同时,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为预算管理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强调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追求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这赋予了预算管理丰富的内涵,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是预算管理一体化理念的深化和延伸。由此可见,实施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创新预算管理方式,更加注重结果导向、强调成本效益、硬化责任约束,体现了现代预算管理理念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二、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取得的成效
(一)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升
在预算管理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持续完善,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升。通过对预算执行进度和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实施双重监控,并采用整体支出和项目支出双重模式,构建了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健全,不仅明确了各环节的职责要求,为规范管理奠定制度基础,更优化了资金分配机制,资源配置合理高效。不仅加强了绩效监控,全程跟踪预算执行和绩效目标达成情况,更实现了预算编制、执行、评价全流程贯通,绩效评价结果与决策相衔接。因此,在该体系持续完善的推动下,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整体效能不断改进,资金使用绩效得到有力保障,实现了经费节约的目标,为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发挥最大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预算绩效管理模式更加科学,闭环系统的管理效率明显提升
在财政部门的政策指导下,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模式日趋科学化,形成了“单位整体支出+项目支出”双重管理模式。该模式构建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闭环管理体系,借助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将绩效目标申报、监控、自评等环节有机融入,实现了预算绩效管理全流程的信息化支撑。更为重要的是,该模式将业务流程和内控规则嵌入信息系统,一方面强化了全过程管控,完善了绩效风险防控机制;另一方面绩效管理流程更加规范化、精细化,大幅提升了管理效率。通过信息化手段的全面应用,促进了资源合理配置,最大限度控制了非必需支出,有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总之,预算管理一体化充分发挥了信息化在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整体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根本上推动了管理理念和方式的现代化转型。
(三)预算分配更为科学,预算绩效观念更强
预算分配与绩效评价结果紧密挂钩,体现了绩效导向理念,这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取得的重要成效。传统的预算分配存在依赖主观判断、决策缺乏依据的问题,但通过有效运用绩效评价结果,预算分配决策立足于客观数据,科学性和公正性大为提升。绩效评价结果直接影响预算资金的分配方向和额度,资金更多向绩效好、贡献大的项目倾斜,财政资源配置合理高效,从整体上优化了资金使用结构。另外,将绩效评价作为分配预算的重要依据,单位预算管理意识发生深刻转变,不再是简单的“花钱”,而是注重绩效产出和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由此可见,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分配的紧密衔接,明确体现了“费随事转”的绩效导向原则,极大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了预算管理的科学化进程和绩效观念的全面转变。
三、预算管理一体化下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难点
(一)绩效管理理念和业财融合意识有待加强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需要各业务部门的配合与支持,业财融合意识对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具有深刻的应用意义,所以对预算绩效管理和业财融合的重视程度对于推进绩效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但实际工作中,注重目标导向和支出结果导向的绩效管理和业财融合理念未深入人心。一是绩效管理理念有待加强。部分单位未充分认识到绩效管理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正向促进作用,“重投入、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惯性思维未完全转变。二是预算绩效管理合力不足导致业财融合度不高。业务部门缺乏预算绩效管理意识,对预算绩效目标的设置、绩效监控及自评等相关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而财务部门不了解项目具体情况以及项目预期目标,难以全面准确把握绩效目标和绩效考核要点,缺乏结合业务主动加强绩效管理的融合机制。三是绩效管理和业财融合文化有待进一步加强。面向全员的预算绩效管理培训较少,业务部门对于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政策及实操知识了解较少。
(二)绩效评价指标设定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绩效目标和评价指标的设计直接关系到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绩效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是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实际工作中,预算绩效目标和指标设置的科学性还有待加强,对项目的考核评价结果不够全面、充分。一是绩效目标细化量化程度不高,不够合理可行,针对性不强,难以反映真实的绩效水平,影响绩效评价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二是绩效指标设置依据不够充分,部分指标设定前未经过科学论证,未根据前期调研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此外,随着单位自身发展情况及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原有的绩效评价指标可能会逐渐失去适用性和针对性。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优化评价指标体系,使之与时俱进、切合实际,既保证评价客观公正,又能充分体现组织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这对管理层的前瞻性和驾驭能力是一大考验和挑战。
(三)绩效运行监控有待进一步完善
绩效运行监控是指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对预算执行进度和绩效目标的双监控,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动态、实时地进行监控能及时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偏差,进而采取措施进行优化调整,确保按时完成执行进度、顺利实现绩效目标。但是,在实际的业务中对预算执行的关注程度高于预算绩效。财务部门定期给业务部门推送预算执行情况,督促其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及预算绩效的完成,但到了业务部门这里就变成了“尽快用钱”,忽略了项目绩效目标的实现。同时,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监控受制于绩效目标的管理规范性、多样性条件,推进中也存在困难。另外,财务和业务部门在绩效监控环节的协调沟通有待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流程不够顺畅,影响绩效分析和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对促进绩效目标实现和强化预算执行管理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
(四)预算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效果有待提升
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与运用是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绩效“闭环式”管理的有力抓手。但在实际业务中,绩效考核结果运用机制不够健全完善,弱化了绩效评价结果。一是缺乏评价结果与预算直接挂钩机制。虽然制度中有“评价结果作为安排预算、完善政策和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等表述,但缺少具体的操作流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对接还不够紧密,尚未完全建立预算和绩效的有机融合机制,未真正将绩效理念和绩效要求贯穿到预算编制、执行、结果运用全过程中。二是绩效评价结果应用较少,结果应用主要还在发现问题、反馈整改的层面,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未充分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到单位财务、业务管理中,亦未与部门职能、资金分配、人事选拔等形成有效联通,导致预算绩效管理成效不显著。
四、预算管理一体化背景下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措施
(一)树牢绩效管理意识,落实绩效管理常态化
要进一步强化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和责任意识,切实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首先,单位主要领导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站位,带领全员积极转变观念树牢绩效管理意识,将绩效管理理念融入预算管理过程中。其次,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加强业务部门在事前、事中、事后的绩效管理理念。注重绩效目标的源头把控作用,财务指导业务部门提高绩效目标编制质量,使目标与预算更加匹配。后续的绩效监控和评价均将绩效目标作为重要依据,强化绩效目标的约束作用。最后,营造浓厚的绩效管理氛围。加强宣传引导,引导全员树牢绩效管理意识,使之内化为目标责任,主动将自身工作与绩效目标挂钩,推动形成人人讲绩效、事事求绩效的良好氛围。
(二)科学完善绩效评价指标
预算绩效目标和指标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和起点,直接关系到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绩效管理效果。绩效目标设置必须科学、合理、可行。一是业务部门要根据部门职责和年度目标任务设置具体的绩效目标,并将绩效目标细化分解为具体的绩效指标及指标值,确保绩效指标的明确性和可衡量性,结合项目预期效益目标,尽量设置可量化的效益指标,对于难以量化的指标可引入评分机制。二是要注重指标的平衡性,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相结合,将核心使命目标分解落实到不同层级,确保绩效评价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应注重指标动态化,综合考虑政策内容调整,政策环境变化等综合因素,结合评价工作实践动态调整完善,对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进行不断优化,形成切合实际的评价方法和动态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主动提升绩效监控水平
应积极推进绩效运行监控工作,主动提升绩效监控水平。一是预算执行过程中,积极开展各项交流培训活动,明确预算绩效管理难点和瓶颈,对预算执行情况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开展监督、控制和管理,深入推进绩效监控工作全面落实。二是明确责任分工,形成预算绩效监控合力。压实业务部门的主体责任,开展项目动态监控,强化对项目预算执行进度与绩效目标实现情况的跟踪监督,动态掌握项目资金支出进度及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对偏离目标的,及时预警,并根据情况采取纠偏措施。三是加强业财融合,促进单位内部业务和财务工作衔接到位,定期沟通协调,保证流程衔接顺畅,打通绩效管理的梗阻点。通过不断强化绩效监控管理,持续加强预算资金的精细化管理,为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注入强大动力。
(四)优化绩效管理结果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指挥棒”作用
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是预算绩效闭环管理的关键点和落脚点,是绩效管理成果的重要体现。应通过绩效评价客观反映项目绩效,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切实做好节支增效。一是建立健全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完善绩效结果使用的制度和程序,明确实施细则,进一步强化结果应用的操作性,实现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预算调整挂钩,优先考虑或重点支持评价结果较好的项目,取消无绩效或低绩效政策,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二是强化评价结果与部门年度考核挂钩机制。提升绩效评价结果在部门考核中的占比,突出绩效结果,“奖优罚劣”,形成反馈、整改、提升的良性循环,实现绩效压力动力的精准转化。
结语:
总之,预算管理一体化打通了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各个环节,是业务与财务融合的集中体现,不仅提高了预算标准化管理水平,而且增强了资源整合能力。通过对接预算管理一体化的各项管理顶层设计,强化以项目为依托、以绩效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理念,是当前财政改革的必然要求。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有利于提高预算编制水平,硬化预算执行约束,提高单位运行效率及资金使用效益,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实施效果,助力单位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