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货币的形成机制、流动路径及存在形式的研究
2024-07-17吕志鹏
本文探讨了货币的形成机制、流动路径和存在形式,解答了货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主要创新点为:一是从会计角度证明了货币来源于银行信贷资产投放,由银行与企业、居民和政府共同创造,但受到存款准备金和信贷需求的制约,不能无限创造货币;二是论证了货币的存在形式,货币只以现金(含数字货币)和存款两种形式存在,无其他形态;三是讨论了货币的流动机制及测度方式,货币通过无数的交易在经济社会中持续流动,其流动方向和规模可通过交易额及其在不同经济主体间的分布进行量化分析。文章还重新审视了消费与储蓄的关系,指出两者反映货币流量与存量的非对立关系。
一、货币的来源
最早的货币是天然海贝,其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9—16世纪,有3500多年的历史。货币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到信用纸币的演变,2008年开始出现了央行数字货币、加密货币。本文仅讨论信用纸币时代的货币产生、流通、计量。
(一)信用创造货币
货币是如何产生的?正如Werner(2014)所述,在20世纪有三种截然不同且相互排斥的货币理论。
1.银行金融中介理论认为银行吸收存款然后将其贷出,银行不创造货币,当前这种理论比较流行。
2.银行部分准备金理论认为每家银行都是金融中介,没有创造货币的权力,但是通过银行体系可以实现“多重存款”扩张。
3.银行信用创造理论认为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同时创造了贷款和存款,两者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张成思等,2021)。
从会计角度理解看,三种理论的会计记账方式是不同的。例如,当贷出100元贷款时:
(1)金融中介理论认为先吸收了存款,并且资金计入超额准备金100元,当贷款时会计分录是借贷款100元,贷超额准备金100元,资产负债表未发生变化。
(2)部分准备金理论认为先吸收了110元存款,其中10元计入准备金,100元用于发放贷款,即贷:存款110元,借准备金10元,借贷款100元,资产负债表增加110元。
(3)信用创造理论认为贷款的同时产生了存款,即借贷款100元,贷存款100元,资产负债表增加100元。
从三种理论的会计记账来看。金融中介理论代表传统的实物货币时代的观点,而部分中介理论既坚持用“存款发放贷款”的金融中介理论,又不得不承认信用派生货币的实际情况。从现实的情况来看,银行账务系统均采用了信用创造理论的会计记账方式,即借“贷款”,贷“存款”。因此,本文认为信用创造货币理论更加符合现实情况,即发生贷款的同时创造了等量存款。
(二)创造货币的主体
根据我国金融管理制度规定和金融机构编码规范,我国的金融机构可以分为银行业(包括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和银行业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证券业、保险业,其中只有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以下简称银行)具有吸收存款的资质,能够通过会计复式记账法创造存款;其他金融机构均没有吸收存款的资质,无法创造货币,所经营的业务只是存量货币的转移。
我们用余额宝的案例进行说明,余额宝吸收客户存款进行投资,属于货币的转移。余额宝2023年3季度财报显示,资产净值6639亿元。
1.其中73.32%投资于“银行存款和结算备付金”,银行负债端个人存款变成了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币量总量不变。
2.19.23%投资于买入返售资产,有两种情况:一是与商业银行开展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业务,银行负债端存款减少,业务到期后,存款增加;二是与非银金融机构开展买入返售业务,属于存款货币的存量转移。
3.7.45%投资于债券,其中7.38%投资于同业存单,银行负债端存款减少,应付债券增加,货币总量减少。0.07%投资于企业债券等,个人存款转移到企业存款,货币总量不变。
(三)创造货币的形式
商业银行与企业或居民开展的资产业务均能创造货币,具体包括贷款、购汇、购债等业务。
1.贷款业务,前面已经详细讲述,在此不做过多分析。
2.购汇业务,外汇进入中国后兑换成人民币,增加货币供应量,主要渠道包括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FDI)、举借外债、境外发行股票等。我国外汇占款从2001年的1.89万亿快速增长至2008年的14.96万亿,占同期M2增量的40.58%。
3.购债,债券可以分为国债、地方债、企业债、银行债。当银行从政府购买国债/地方债时,银行资产方增加金融投资,负债方财政存款增加;财政存款上缴国库后,银行负债端存款减少,资产端准备金减少;待财政支出时货币总量增加。当银行购买企业债时,相当于向企业投放资金,货币总量增加。银行间购买债券,货币总量不变。
(三)创造货币的约束
银行信贷扩张受到准备金和信贷需求制约。一是存款准备金限制,例如A银行只有100元存款和100元存款准备金,那么最多只能投放900元的贷款,负债端增加了900元存款,此时正好满足10%存款准备金率的要求。但如果遇到客户取现、转账,存款准备金将无法满足流动性要求。因此银行争抢存款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解决资产端准备金存款要求或库存现金的补给问题。二是受到社会信贷需求限制,若经济下行,企业、居民将采取保守策略,尽量还清贷款、降低消费,此时货币总量可能会下降。
二、货币存在的形式
信用纸币时代,货币只以现金和存款的形式存在,无其他形式,所有的钱都在家中或者存款账户中,即人民银行M2的统计口径,包含流通中现金、企业和个人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中外合资机构的人民币存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住房公积金存款。
除了银行外,社会的主体只有企业、居民和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的交易只是货币的转移,货币总量不变;企业和居民如果与政府交易,钱进入国库则货币总量减少,如果不进入国库则货币总量不变;企业和居民与非存款类金融机构交易,则属于钱的转移,由“企业存款、个人存款”转移到“非银金融机构存款”科目;企业和居民与银行进行交易,如购买银行发行的股票、债券等,货币由“存款”转变为“股东权益或应付债券”,货币总量减少。
从微观看,个人购买产品、服务或投资时花掉了,但从宏观看,钱只是转移了,既不生产也不消耗。例如,某人从银行贷款100万购买房子,开发商用100万向政府买地,政府用100万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过程中把100万发放给了工人,在此过程中,钱的流程如下:银行-居民-开发商-政府-城投公司-居民,只有在最开始贷款的时候产生了100万的货币,后面的流程都是货币的转移。从这个流程中可以看出,若贷款金额翻倍、流通两遍,那么每个节点的收入将翻4倍,反之则收入下滑。因此,信贷的数量和流通的速度决定了社会财富,繁荣是信贷扩张和货币加速流通的结果。
三、货币流动机制
我们清楚了货币从哪里来(银行信贷),到哪里去(现金和银行存款),但在中间如何流动难以监测。因为交易次数和交易频率是一个天文数字,简单测算,我国有14亿人和5000万个企业,那么他们之间每时每刻发生交易的可能性是14.5亿×14.5亿,这是一个天文数字,现有的计算机技术几乎无法监测和统计,即使将来数字货币能够实现监测,交易数据也不会公开,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交易额和账户分布来推测货币流向。
(一)交易额
我们可以通过观测某个领域的交易额来测度这个领域的货币量,一般来说交易额上涨代表着货币开始流向这个领域,交易额下降代表着货币流出该领域。用一个案例说明,在偏远的地区有一个玉石市场,突然该地区玉石在全国热销,玉石的价格飙升,在此之前全部玉石价值只有100万元,但是价格上涨以后玉石价值1亿元并且全部卖出了,因此该地区玉石市场有了1亿的交易额,且伴随着1亿的货币从全国流向了该地区居民账户中。
人民银行清算中心报告显示,2023年3季度全国支付系统共处理支付业务3358亿笔,金额315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59%和6.97%,交易额增速低于M2的增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
(二)货币的分布
货币最终体现在企业、居民和政府的账户上,可以通过对这些账户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货币的流向。
1.信贷分布。信贷投向代表着货币创造时第一手到了哪个领域,从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看,截至2023年末,居民贷款余额78.2万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58.3万亿元;企业贷款余额153.7万亿元,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贷款6.3万亿元;债券投资67.9万亿元;股权及其他投资18.3万亿元。代表着货币投向了居民、企业、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发债机构等渠道。
2.货币的地区分布。从各地区本外币存款占M2比例来看,货币持续向长三角、珠三角汇聚,2013年末长三角、珠三角M2占比为20.90%、10.82%,2023年末增长至22.96%、12.01%,说明货币持续向发达地区集聚,10年间长三角地区货币增加了约6万亿元,珠三角地区增加了约3.5万亿元。
3.货币的人群分布。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我国2022年基尼系数0.467,已经超过了基尼系数国际警戒线0.4,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在0.24到0.36之间,美国偏高为0.45。从招商银行公布的零售客户资产总额看,私人银行(月日均全折人民币总资产在10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客户)客户数占比0.1%,但资产总额占比31%;金葵花客户(月日均总资产在5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客户)占比2.34%,资产总额占比82%,由此可见财富在居民之间的分布方差非常大。不管是何种交易,背后的交易者都是人,因此研究货币在人群之间的分布才最有意义,遗憾的是该类数据非常少。
四、小结与建议
根据本文的论证,可以得出几个结论:一是货币都来源于信用扩张,不需要先有资金来源;二是银行是创造货币的主体,货币来源于银行与其他单位之间的信贷关系。信用货币来源于银行神奇的会计分录“借:贷款,贷:存款”,对企业来说会计是记录企业经营的记录,对于银行来说会计是记录信用创造货币的经营行为;三是银行创造货币受到社会融资需求和存款准备金率的限制,因此需要争抢存款解决资产端存款准备金率的约束,以及客户取现、存款到期等流动性约束;四是货币只以现金和存款的形式存在,也就是人民银行M2的统计口径,货币创造的数量和流通的速度决定了社会财富,经济繁荣会加速信用扩张和货币流通速度;五是货币通过交易进行流动,可通过交易额和账户分布测度货币的流向。交易额越高代表该领域的货币总量越大,货币在不同行业、不同人群之间的分布代表着货币的流向和分配格局;六是消费与储蓄并不是对立关系,消费是流量,储蓄是存量,增加消费也无法改变储蓄总量,但是增加消费可以加快货币流通速度,使得居民收入增加,进而会增加贷款意愿,增加货币总量,使得财富总量增长。
(作者单位:中国光大银行)
作者简介:吕志鹏,1987年11月出生,中国光大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