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视域下高校党建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4-07-16曹军王磊
摘 要:将新发展理念全要素融入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实践,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高校党建要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创造性发挥为主线,创新党建“引领”的内涵和路径;要在内容互动、服务互动和一体化评价机制上着力协调与事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努力构建健康绿色的主体生态、内容生态、运行生态和制度生态;要以“法治+”理念、“党建+”内容、“网络+”体系开放发展党建空间;要以资源共享体系、人才共育体系、社会价值共享体系的品牌构建推动党建成果的社会共享。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高校党建;高质量发展;生态;社会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1-0115-06
Abstract: The whole elements of the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of Party building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Party building should: bring the creativity of Party organizations and Party members into full play to innovate the connotation and pathway of "leading" Party building; focus on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Party build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in content interaction, service interaction, and unified evaluation mechanism; strive to build a healthy and green subject ecology, content ecology, operation ecology, and system ecolog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pen up and develop Party building space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with the philosophy of "rule of law+", "Party building+" content, and the system of "network+"; promote the social sharing of the achievements of Party building through the brand construction of the resource sharing system, the talent sharing system, and the social value sharing system.
Keywords: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 Party building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ecology; social sharing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征程上,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1]。面对新征程上的新挑战,将新发展理念全要素融入高校党建工作实践全程,推动高校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这是新时代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这个伟大工程的迫切内在需求,更是不断增强党在教育工作中全面领导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必然时代要求。
一 创新发展高校党建“引领”
在新时代推进高校党建高质量发展,要牢牢抓住创新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这两条主线,将创新贯穿于党建在高等教育事业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全过程。
(一) 创新党组织功能升级,引领高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党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提升高校党建引领能力是关键。要重点推进基层党组织功能升级,创新构建法治化、枢纽化、整合化为一体的功能新生态。一是以法治化推进党组织明权确责,提升党建引领的权责保障。以法治化思维推进高校党组织法治化建设,明确高校党组织和高校其他组织之间、不同层级党组织之间和党组织自身建设这三个层级的权责划分,进而提升不同层级党组织作用发挥的有序、有效和合法。二是由“行政化”转为“枢纽化”功能,提升高校党建引领治理能力。基层党组织要克服高校行政运行的惯性影响,转变工作方式,从强调权威性和同一性的“行政化”范式转变为强化协调性和服务性的“枢纽化”功能,以更积极有效的协同服务功能提升自身组织权威刚性和组织融合柔性的有效统一,进而不断提升其在大学治理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三是以“大党建”格局推进组织形态升级,提升高校党建整合重塑能力。紧扣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涌现出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构建以“党建融合思路、党建部门协调、党建内容整合”为一体的“大党建”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创新基层党组织运行,推动不同生态组织的整合重塑,提升党建在新生态和新业态中的适配和整合能力。
(二) 创新党员先锋作用发挥,引领人的全面发展
提升高校党建在高校事业发展中的引领能力,落脚点应立足于促进党员在内的更多人的全面发展,这既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党员能切实发挥先锋作用的逻辑前提。一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守牢党员作用发挥“起点”到“终点”的价值统一。在“起点”阶段要充分调研论证,确保服务内容确系人民所需,党员作用发挥才能具有靶向意义。在过程中要下沉基层、贴紧民情,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相关举措,才能确保党员作用发挥的“终点”与初衷不悖,不断增强党员个体的使命感和价值感。二是要推进人民参与,实现党员由“主体”向“主导”的角色转变。党员先锋作用发挥不仅体现在个人本职岗位上,更应体现在群体的示范带动上;要以更多人广泛积极参与,推动党员作用发挥由个体发力到辐射群体的蝶变,提升党员先锋作用发挥的广度和深度。三是要坚持人民认可,实现由“认知”到“认同”的运行方式转变。党建工作要以人民认可为视角,广泛汲取民智民力,在运行方式上特别注重民众的“规范认知”和“情感认同”相统一,优化运行方式,推动党员作用发挥由浅入深。四是要重视人民获得,完善“考核”到“应用”的发展全链条。将“考核”和“应用”接续,以党员的成长感和获得感来提升“考核”的内涵价值,激发党员从“合格”到“优秀”,从“优秀”到“超越”的内驱动力,从而实现党员作用发挥从“规则底线”的守护转变为“成长价值”的追求,不断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链条。
二 协调发展高校党建“融合”
将协调发展理念融于高校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就要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融合中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相统一,才能构建出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高质量融合的一体化互动的生动局面。
(一) 坚持目标导向:以立德树人抓实高质量融合的内容互动
党的建设要在与高校事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中坚持立德树人的目标导向,在强化政治责任、凸显科技引领、加强原始创新等方面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一是在强化政治担当中明确“为谁培养人”。高校党建要在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主动对接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主动与新时代关于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最新要求同步,确保高等教育和高校的育人工作“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二是在突显科技引领中明确“培养什么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3]。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赋予高等教育的新使命。高校党建要紧扣科技引领这个关键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原始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协同攻关和科技社会服务方面的能级提升中培养具有“放眼世界、关注国家、关切民生”品质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三是在立足特色创新中明确“怎样培养人”。高校党建要以不同学科特色的人才培养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其组织优势,在如何推进学校、院系和学科深度耦合中创新机制和路径,以强大的人才凝聚力推进学科优势升级,进而厚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特色支撑,实现人才培养和党建工作双赢。
(二) 坚持问题导向:以内部治理优化抓实高质量融合的服务互动
克服当前高校党的建设与中心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就要紧扣党建服务高质量互动这个问题导向,以高校党建内部治理优化为重点,扎实两者高质量融合的服务机制保障。一是以需求直通打破事务圈。高校党建要以协助事业发展对科技、人才和创新的需求直通为目标,优化内部职能分工和条线重组,创新事务圈从科层条块式为立体贯通式,以调适和优化党建运行机制有效衔接中心工作的各种发展需求。二是以服务直通打破部门圈。服务型机关建设在推进高校事业发展中至关重要。高校党建要在服务型机关建设中发挥思想引领和组织推动作用,自觉打破部门圈层,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事业发展的各类需求反馈,在整合机关不同部门服务空间条块和资源中进行需求精准再分投,以服务直通打造学校事业发展、部门事务协调和个人能力提升为一体的共建共治共享新生态。三是以评价直通打破层级圈。要充分利用智慧党建等数字化平台,打破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之间原有的圈层分割和孤岛现象,在加强两者融合的评价直通上创新工作机制,强化过程导向,加强过程评价和基层评价比重。
(三) 坚持效果导向:以制度创新抓实高质量融合的一体化评价机制
高校党建能否促进事业发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事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来辅之实现。要坚持系统思维,持续创新并不断完善一体化考评机制,充分发挥一体化考评机制的“指挥棒作用、选拔任用的导向作用”[4]。一是扎实一体化评价“形式公开”的基础机制,如公开的途径是否多元,考评的方法是否注重点线面结合,对不同类型工作在权重比例上是否有所区分,考评的主体是否能体现出多维性、代表性等。二是完善一体化评价“内容公平”的重点机制。一方面要完善内容呈现的全面性机制。内容既应体现党建的统领性要义和协调性内容,也应体现事业发展多元主体参与的实绩努力和最新关切;另一方面要完善考核指标的公正性机制。考评指标不仅要体现整体发展基础,更要关注成长提升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5]。三是强化一体化评价“应用公正”的核心机制。考评应用的有效性要与党员干部的奖惩机制结合,明确考评边界;和党员干部的管理教育结合,以评促建,丰富考评内涵;和事业发展共识、利益共享反馈相结合,提升党内外教职工共建共享的认知和实践能力,延展考评机制内涵。
三 绿色发展高校党建“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6]。高校党建工作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坚持政治建设为统领,从内容、运行和制度这三个方面构建绿色生态,努力打造“山清水秀”的基层政治生态。
(一) 内容生态的绿色发展体现系统性和辐射性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从组织原则、设置方式、组织职责任务等方面对高校党的建设内容做出了全面系统的规范。一方面,高校党建要以该条例为基本遵循,用伟大建党精神涵养政治生态,加强对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管理规范,选优配强各级党组织书记尤其是二级院系党组织书记和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队伍,严肃党内组织生活,健康发展党内民主,系统推进基层党组织要素提质升级;另一方面,高校党建工作要在引领绿色发展中不断丰富和拓展内容外延,将党建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并融入于基层治理、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引领实践的每个环节,使生活中的党员干部在各自的社会关系实践中注重示范和引领,并依靠这种示范引领凝聚群体共识,辐射更多个体、组织和资源投入高校事业发展,进而形成教育事业在政治上有共同保证、目的上有共同福祉、思想上有共同动力、组织上有共同规则的全社会合力推动的生动局面[7]。
(二) 运行生态的绿色发展体现高效性和自我净化性
组织运行是指组织实现自己目标和发挥自己功能的过程[8],科学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组织有效运行的逻辑前提。基层党建要构建绿色的运行生态,必须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在内在向度上,推进构成组织体系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关系的有序协调;在外在向度上,根据各类组织的新生态变化进行积极的动态调整;从而不断增强组织体系建设的机制性、功能性和发展性,进而提升党组织运行的有序高效性。但随着从严治党全面深入和高校党的建设事业全面加强,加强党组织体系各要素建设过程呈现出日益从严和边界无限延伸趋势,出现了任务泛政治化、技术主义、过程监控和基层权小责大等现象[9],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风气滋长,客观上部分消解了党组织运行效率。党组织运行生态的绿色“瘦身”是党进行自我革命、永葆先进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高校党建引领事业取得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党建工作加强自我革命,重视基层实践调研、加强与师生的联系反馈、优化工作评价考核思维、提升本领能力,在组织体系中全面落实党的宗旨并约束党员外在行为,同时又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中不断内化党的初心使命。
(三) 制度生态的绿色发展体现全局性和发展性
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通过党的制度来保证实施的。坚持和完善高校党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体系是新时代高校党建担负的使命任务的内在要求。一方面,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制度建设成果,已经形成以党章为根本,以党的组织、领导、自身建设和监督保障四方面法规为支撑的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从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和制度(依规)治党的有机统一推进形成从严治党的总体格局[10]。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又陆续修订完善出台了系列制度法规,高校党的制度建设有了根本遵循和明确方向,其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随着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内涵不断丰富和拓展,高校党的制度建设还应结合高校特点和实际,以落实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将制度建设与高校办学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仁爱”“民本”“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融入于党风廉政监督、校园文化塑造和组织人才一体化成长机制的构建中,在做好责任权限细化的基础上赓续传承、关照现实、携手未来,才能保障制度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张力。
四 开放发展高校党建“空间”
党的百年发展历程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富有开放品质的政党。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特别是我国发展格局的重大转变,高校党建工作必须秉承开放精神,以开放的姿态紧跟时代步伐,回应社会和教育关切,在引领高等教育事业中持续保持开放发展。
(一) 以“法治+”的开放理念纵向贯通高校党建法治内核
高校贯彻落实从严治党必须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相结合,积极推进“法治+”的开放理念融贯高校党的建设全过程,以法治化、现代性的内容呈现和运行方式助力高校党建“更加合目的、合规律,最终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11]。一是要强化法治的内容学习,如深入研究党的纪律和党内法规制度,明确如何按照党章和相应党内法规的原则、规定和具体规则从事各种党务活动等,着力培养党员法治思维。二是突出法治的形式和运行,将体现法治精神的原则、机制和技术方法深度融合于党的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之中,重视党员的参与权、知情权和表决权,充分尊重党员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将法治和民主的内核灵动融贯于党内实践。三是从党内和党外两个角度强化法治的监督程序。一方面要继续完善党内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制度为重点的党内监督机制;另一方面还要大力加强群众监督机制和网络监督机制为重点的党外监督机制建设。通过强化对党组织运行中的不合规、不严格、不作为问题的追查问责,让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权力在法治化轨道中高效规范地运行。
(二) 以“党建+”的开放内容横向延展高校党建内涵空间
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管理服务等任务链,高校基层党建应不断拓展内涵空间,以“党建+”的链形态深度融于高校教育事业各项工作。一是要立足育人根本,以思政工作创新和思政课程改革为抓手,调动校内外一切育人因素、发掘校内外育人资源,构建“三圈三全十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不断巩固、拓展“党建+人才培养”新模式成果。二是要紧扣科学研究主线,在大力促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中创新党组织设置,优化科研创新的生态环境,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在更广泛地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服务社会民生中构建“党建+科学研究”新路径。三是要围绕主题,通过积极的组织融入和资源协调,面向学校、家庭和社会推进不同空间的信息资源对接,调动校内校外一切育人因素和力量,持续推动高校管理服务不断突破主体和场域的时空限制[12],进而逐步构建高校“党建+管理服务”覆盖教育全生命周期的大循环体系新格局。
(三) 以“网络+”的开放体系立体激活高校党建神经细胞
以“网络+”的开放体系丰富并激活高校党建毛细血管,是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迭代的客观要求,更是党建工作应势而变、顺势而为、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一是要优化供给,构建“政治向心力、文化感染力和时代黏合力”为一体的内容体系。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网上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在网络大潮中坚持正确导向,不断提升政治向心力;建好网上党课、网上学习空间和网上文化精品,以“认知-认同-践行”的认识发展规律深化网络文化精品塑造的实践价值[13],不断增强文化感染力;加强网络传播特点和网民接受规律的融合创新,开展师生所需的办事服务、政策咨询、信息获取等“微”系列主题模块,不断增强时代黏合力。二是要重塑矩阵,构建“校内、校外以及校内外”这三个循环体系互通的平台体系。根据党建工作推进思路进行系统性功能模块梳理和构建,打造业务类别化、信息交互性、功能互补性的集约式、多功能、一站式服务的校内党建工作综合性网络平台,提升党建功能综合性;以高校所在地的地理区域、教育系统区域和高校项目对接区域为区域链,建立党建互联网行动的统一规范和交互协议,在“区域链”联建平台构建中提升党建组织协同性;以智慧党建系统建设为载体,构建数据云端平台,建立统一数据标准和接口,打通校内各类信息系统数据孤岛,推进校内党建信息数据和其他各类信息数据的全面对接和快速提取,同时加强和校外对接党建信息系统的数据融合和共享,便于便捷、智慧开展云端大数据分析[14],提升党建信息共享性。
五 共享发展高校党建成果
共享作为新发展理念中五大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蕴含着丰富的人民主体价值意蕴,它强调保障人民群众在主体、利益、参与、评价和监督等方面的全过程覆盖和全领域发展[15]。高校党建要在资源整合、人才培养和价值辐射等方面进一步发挥“铸魂”优势,打造共育共享的体系集群,在推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中实现师生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一) 构建“行域、地域联建”的资源共享体系
各级党组织在各类资源整合中要充分发挥主体推动作用,以“行域、地域联建”的大视域资源整合新范式不断优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体系,从而使更多党员师生群众能在参与中共享资源、共获成长。一是协调“专业、行业、企业”行域发展,提升领域资源共建精准对接。在强化对科技资源的支撑和统筹中,积极调整专业教育与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在专业教育基础上推进行业科学研究的“四个面向”,并通过企业的市场行为不断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转化,从而不断推进领域资源共建的精准有效。二是延展“校区、社区、城区”地域空间,提升区域资源联建有效覆盖。从地域空间分布特点来看,高校校区较之于社区和城区,具有显著的相对独立性和封闭性。要着力地域空间理念的转型和升级,在绝对地理空间分布的现实基础上重点推进三区地域空间的差异性塑造和价值性互补,推进区域资源联建的强差异性和价值的强互补性,不断提升地域资源联建对接的组织有效覆盖和价值有效覆盖。
(二) 构建“两个向度”兼具的人才共育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和首要标准。各级党组织要把人才培养同学校发展的既定规划、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协力构建实践向度和发展向度兼具的人才共育体系。一是强化实践向度,着力知识转化应用和实践效能提升。高校要将人才培养目标从知识性掌握转为能力性应用,破除“唯知识论”。一方面在校内开放学科知识边界,跨出“单一学科”的“点”边界,找准“大类学科”之“线”关联,推进“文理工”之“面”链接;另一方面在校际之间延展实践边界,重点推进“校内、校际、校地、校企”之间的共联共建共育。二是强化发展向度,着力培养范式转变和主体性彰显。高校人才培养既要对标社会需求培养专业才能之“器”,也要坚持教育的个体特性,使学生在与社会和谐发展中成长为能充分彰显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之“人”。各级党组织要尤其注重人才培养的发展向度,创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引教范式,从教师静态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的动态参与、实践体验和质量增值上来。通过沉浸式、体验式、项目式引教模式的推进,彰显学生主体性价值,培养出了一批有优秀知识技能更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三) 构建“三个跨越”的社会价值共享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提出的“四个服务”要求,既是我国高校的办学根本和使命担当,也是高校自身服务社会发展、推进教育强国战略的价值追求和根本遵循。各级党组织要将党建“服务学科+服务管理+服务人才”的定位、“创新、民主、法治”的品质融入社会价值共享体系塑造,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社会需求服务、组织民主治理、核心价值认同等方面的可持续动力。一是跨越层级体系,以扁平化组织体系服务社会发展需求。当今社会发展需求是多元、多维的,各级党组织要跨越当前科层制影响下的层级体系,以扁平化组织体系加强与不同层级间组织内外的系统整合,把社会发展所需的散见于各领域的组织力量、资源力量凝聚整合起来向需求一线下沉,精准对接,将之前层级化、难协调的各自为政变为以扁平化组织体系重塑服务运行逻辑的新格局。二是跨越组织形态,以协同化组织形态升级引领基层社会治理。面对新时期基层治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党组织要转变思维,超越层级、领域的边界,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协同各方力量,引领架构“大项目”“大党建”式组织形态,努力发挥高校党建在引领基层治理中的先行先范作用。三是跨越角色边界,以主体性实践深化核心价值认同。新时代大学生注重个体的独立价值和个性差异、追求主体性彰显、重视成就获得,这对高校育人模式和理念是一次重大的认知定位变革和挑战。高校党建工作要跨越角色认知边界,抓住师生主体性彰显这个关键,在强化沉浸式实践中实现师生成长成才和服务教育事业的共赢共享。
六 结束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全党必须牢记的五个“必由之路”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这是党在深刻总结分析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和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和经验启示。进入新时代的新发展阶段,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的任务更加艰巨复杂,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守正创新,以更高质量党建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146278.
[2]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22(11):4-28.
[4] 习近平.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9-11-01).https://m.gmw.cn/baijia/2019-11/01/33285018.html.
[5] 孙棋,严晓莹.新时代高校院系党组织党建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2):26-28.
[6]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五):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EB/OL].(2015-03-0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3/06/c_111455
3300.htm.
[7] 阿依古丽·阿布都热西提.党建引领绿色发展之路的时代转向[J].重庆社会科学,2019(1):55-62.
[8]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50.
[9] 张新文,杜永康.过密治理与去过密化:基层治理减负的一个解释框架[J].求实,2022(6):47-57.
[10] 陈荣武.健全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2(5):82-87.
[11] 陆树程,郭潇彬.论法治型党组织建设的逻辑理路[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2):22-28.
[12] 王胜本,刘旭东,李鹤飞.新时代高校服务育人:重要价值、优化图景、推进路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1(11):53-59.
[13] 卢先明,张军.以党的创新理论提升网络育人实效[N].湖南日报,2022-03-14.
[14] 黄艳,成黎明.“互联网+”背景下构建高校党建新形态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5):127-131.
[15] 周明明.共享发展理念的人民主体价值意蕴[J].东南学术,2021(1):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