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024-07-13应伟杰
摘 要:美术学科不仅承载大量的绘画技巧教学任务,还担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的使命。对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入项目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由于项目式教学法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上,教师需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帮助学生提高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项目式教学法;综合能力;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应伟杰(1975—),男,江苏省启东市海复小学。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法逐渐受到教师的重视。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项目式教学法旨在通过多元的学习任务,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挖掘教材内容,贴合学生兴趣
(一)理解课程标准,构建知识框架
课程标准是经过凝练、总结的教材框架。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经常将模仿画作以及分析绘画技巧作为课堂的主要内容。然而,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由于小学生缺乏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并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针对这一现象,教师需要引入项目式教学法,并实现课程内容的全覆盖。一方面,学生可根据学习项目的要求完成课堂知识点的迁移和应用;另一方面,多元的学习项目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增强其综合能力。
以小学美术“魔幻的颜色”的教学为例。本课旨在引导学生明确三原色、三间色的定义,并通过固定的比例搭配完成多种颜色的调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三原色以及三原色如何通过两两融合实现三间色,笔者利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透明塑料板进行了三间色的讲解,对这三种透明塑料板进行两两组合,并在黑板上依次列出“红+黄=橙”“蓝+黄=绿”“红+蓝=紫”等公式。在学生学习完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后,笔者要求他们利用颜料完成三间色的调配,并使用三原色和三间色完成作品的绘制。在项目式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完成理论知识的迁移,还要在后续的作业讲评中分享自己创作的心路历程。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和应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深挖教材内容,并通过自己的专业素养设计有效的学习任务[1]。
(二)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学习项目的拟定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为了提高项目式教学法的效果,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依照自己的专业素养以及教学经验完成对学情的预估,没有充分了解学生,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快速转变自己的角色并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通过有效的项目任务设定和引导,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术的魅力[2]。
以小学美术“最受尊敬的人”的教学为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构图法,并通过多种绘画技巧完成创作。笔者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发展规律,从社会现象出发,布置学习任务:“这些图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图片中的人物是否值得人们尊敬?如果让你构思一幅人物画,你最想画谁?”在课程讲解后期,笔者向学生展示了一组图片,让学生根据课堂中所学的构图法以及自己的理解,以小组为单位,寻找“最受尊敬的人”,并完成人物画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及时了解每个小组的进展。为了加强对学习小组的管理,学生需要在教师的要求下填写阶段性的项目报告。在项目报告中,学生不仅要列出具体的分工,还要记录不同成员的感悟。
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渠道是实践。一般来说,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低且以具象思维为主,单一的理论讲解难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人文素养。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拟定相应的学习项目。在此过程中,学生依托小组合作,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优化项目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一)满足学生的需求,科学划分小组成员
划分学习小组是开展学习项目的前提和基础,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根据学生的座位或成绩划分学习小组。这种划分方式虽然方便教师管理,但从实际的效果来看,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为了提高项目式学习的效果,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需求和具体学情来划分小组。
在教学小学美术“我画的动漫形象”时,笔者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动漫形象的设计。通过课堂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动漫形象的形成过程和制作方法,还通过信息技术赏析了诸多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动漫形象。为了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讨论状态,笔者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关键词:人物类、动物类、生活用品类、植物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关键词。随后,教师将选择相同关键词的学生分为一组。考虑到部分关键词选择的人数较多,根据实际情况,将选择相同关键词的学生再分为2—3组。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大部分学生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展开创作,又可以提高项目式教学的质量。此外,如果某一小组的人数过少,教师还可以充当该组的成员,并完成小组长下达的具体任务。
合理的项目人员安排往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小组讨论,项目式教学法往往更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建构知识与能力
学习项目的完成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学生不仅要在前期进行分工,还要针对任务目标完成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美术与音乐、语文等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建构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融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一方面,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启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另一方面,当学生的研究内容已明显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并引导他们重新展开探究。
以小学美术“元宵节里挂彩灯”的教学为例。在本节课上,学生需要掌握元宵彩灯背后的人文要素以及各地制作元宵彩灯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完成讲解后,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创意彩灯。由于学生的组织能力有限,教师可将讨论时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自由讨论时间。在此过程中,同一小组的成员快速明确任务主题,确定制作彩灯所需要的材料以及大致的呈现效果。第二部分为师生互动时间。通过前期的讨论,各学习小组已经确定了彩灯的风格、元素。结合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可进行适当的纠正。但纠正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直接干预学生的思路。一般来说,教师如果直接向学生下达指令,就会让他们产生惰性并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上述活动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通过多元的实践活动完成知识和能力的建构,教师则需要调动自己的专业知识辅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探索和应用。
(三)引入多个教学场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教师逐渐承担起连接学生与社会的使命。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社会资源辅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并引导他们进行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思考。美术既包含丰富的人文要素,也具有一定的应用性。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并依托社区、公共场所等社会资源实现校外美术教学,进而打破时空限制。
以小学美术“珍爱国宝──古代陶瓷艺术”的教学为例。从教学目标来看,学生应了解不同时期的制瓷工艺、造型、装饰。虽然笔者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相关的纪录片,但视频化的表达并不能带来最直观的感受。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古代陶瓷艺术,笔者积极与家长沟通并建议他们利用空闲时间和孩子到当地的博物馆参观陶瓷文物。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记录下自己最喜欢的纹饰,并在后续的美术课堂中展示。在课堂上,笔者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所看到的瓷器。通过此前的观察和记录,学生大多能掌握1—2个朝代的瓷器样式。随后,笔者依托各个朝代的瓷器介绍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最后,结合学生此前记录的纹饰,笔者布置了一个设计任务:“随着国潮风的流行,我们经常在生活中见到传统文化的影子,如果让你根据不同朝代的陶瓷样式设计一个简单的生活用品,你会如何设计?”
长期以来,受时长以及地点的限制,小学美术课堂往往无法开展社会实践。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教师可积极与社区、家长沟通,将学习项目与亲子活动相融合,让学生和家长都能获得较强的满足感和体验感。
三、创新成果展示,重构评价体系
(一)重视成果展示,激发学生的分享欲
作为项目式教学法的重要一环,成果展示承载着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部分教师将成果展示狭隘地定义为对绘画作品的点评。随着小学美术教学的改革,成果展示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改变。针对不同的作业形式,教师应拟定不同的展示方式。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分享欲和自信心,教师可以在一开始就告知他们本次作业的展示方式,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完成项目的动力。
在教学小学美术“我是汽车设计师”时,笔者提问学生:“如果让你设计一辆汽车,你会如何设计?”笔者要求学生结合之前学习的汽车结构、功能以及材料进行小组讨论和设计。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笔者不仅明确了本次学习任务的具体要求,还向学生透露了作品的展示方式。本次作业展示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课堂展示。当所有小组完成草图的设计后,各小组选出一名汇报者,并依托多媒体技术向其他同学介绍本小组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流程。第二部分为线上展示。在此过程中,教师收集每个小组的初稿和终稿,制作成电子手册并发送至家长群。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经常将“画得像不像”作为衡量作品水平的唯一标准。小学美术教育具有全面性和整体性,教师要引入多样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针对这一特点,教师要设计新颖的成果展示方式,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分享欲。
(二)优化评价方式,提高评价效果
作为项目式教学法的重要一环,评价是学生自我检测、自我纠正的前提。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作为唯一的评价主体,部分教师往往将学生对绘画技巧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从美术学科的特点来看,单一的评价方式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为了提高评价效率往往采用结果式评价,久而久之,学生不仅无法明确自己的改进方向,还会因为评价的单一性而失去创作的兴趣。对此,教师要优化原有的评价方式,纳入多元的评价主体,并采用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
以小学美术“我设计的服装”的教学为例。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服装的造型、色彩以及材质,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设计出一套创意服饰。考虑到最终的展现效果,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实践。当所有小组完成成衣的设计后,各小组对本组的成果进行展示并讲解设计的过程。区别于以往的作业评价,笔者将学生纳入评价主体并展开全面的评价。“在设计的途中出现了哪些困难?”“如果让你修改这件衣服,你会如何处理?”每一组成员汇报完毕后,教师都提出上述问题让学生展开自我评价。在此过程中,学生回顾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设计过程并进行自我评价。针对其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教师从专业的角度进行点评并逐步引导他们完成作品的修改。
小学生缺乏自我分析能力。为了提高项目式教学法的效果,教师要重视学生自评和互评。区别于单一的教师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不仅能为被评价者提供灵感,还能为评价者提供一个自由且宽松的交流氛围。此外,无论是学生自评还是学生互评,都可以成为教师获取学情的重要渠道。在此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进行反思。
总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需要从项目计划拟定前、项目计划实施过程中以及项目计划实施后这三个阶段展开科学的考量。首先是项目计划拟定前,教师应充分掌握学生的具体学情以及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其次是项目计划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素养。最后是项目计划实施后,教师不仅要选取新颖的成果展示形式,还要展开全面的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叶明明.项目式学习法在美术教学中的价值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8(6):138.
罗滨.项目式学习给学生带来了什么[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8):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