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心理健康教育的数学教学探索与研究
2024-07-13李肖华
摘 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指出,要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与解决学生成才发展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把心理健康工作质量作为衡量教育发展水平、办学治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围绕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索与研究,分析学习本质,探讨赋能学习过程的途径,提出了聚焦学习实践的创新教学策略。
关键词:数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李肖华(1977—),女,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区实验中学。
当前,教育领域日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素养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亟待创新,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还要更多地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本文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和策略,试图构建一条能够提升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学习自信心和抗压能力的教学路径,从而增强他们勇敢面对未来生活与学习挑战的内在力量。
一、基于学习本质,秉持数学教学原则
(一)积极情绪原则
积极情绪原则是指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保持积极的情绪态度,学生应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和课堂活动。这一原则旨在营造积极、友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愉快地投入学习中,而不是被消极情绪所困扰。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大小”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或案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动参与学习,也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数学游戏或挑战。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有理数的大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比较方法,如利用数轴、转化成相同分母、直接比较大小等,然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比较。最后,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比较结果,并给出解释。借助小组合作或角色扮演等形式,学生能亲身体验并参与讨论,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有理数的大小,从而达到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的目的。积极的情绪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更乐意开展课堂讨论、完成作业以及参与其他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更快地吸收知识,提高学习效率[1]。
(二)体验成功原则
体验成功原则要求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获得成功来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学习中感受快乐。这一原则旨在通过积极的学习体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
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笔者结合体验成功原则,设计了“一元二次方程挑战赛”,以构建生动有趣的课堂环境。首先,笔者准备了一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练习题,涉及方程求解、函数图象、实际应用等方面。比如:求解方程2x2-5x+2=0;求函数y=x2+4x+3的顶点;绘制函数y=-x2+4x-3的图象;一架飞机从高度300米处开始下降,下降高度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用方程h=-5t2+30t+300表示,其中h为飞机的飞行高度,t为时间,求飞机多久能落地。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参加挑战。在挑战赛中,设定奖励机制,答对一道题可得到相应的分数,最终得分高的小组可以获得奖励。这样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增强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当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和快乐时,他们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数学。享受成功和快乐的学习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2]。
(三)合理容错原则
合理容错原则指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容错空间,允许他们犯错并从错误中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逆向建构。
“逆向建构”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知识点反推,推导出未知的知识点。在教学平方根与立方根知识时,教师可以使用逆向建构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思维。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一个数的平方是16,你能猜出这个数是多少吗?”然后引导学生逆向思考,从已知的平方值推导,尝试不同的数值,直到找到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6。这样,他们就会理解平方根的概念,并且能够应用这个概念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更进一步思考,从平方根问题拓展至立方根问题:“如果一个数的立方是27,你能猜出这个数是多少吗?”再次引导学生逆向思考,从已知的立方值推导出原始数值。最后,总结平方根与立方根的概念及其应用,并让学生尝试解决更多相关的问题,加深他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通过这样的逆向建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在逆向思考和不断试错的过程中逐渐建构正确的数学概念。教师要给学生合理的容错空间,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让他们敢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探索新的解题方式,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赋能学习过程,拓展数学教学途径
(一)猜测——建立自信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猜测、实验和探索,让学生学会通过思考和实践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尝试通过观察和直觉猜测不等式的解。比如,给出不等式2x-5>7,让学生在具体计算前,先猜测可能的解,并进行初步验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数值代入法,让他们选择一个数值来代入不等式中,以验证不等式是否成立。比如,有学生假设x=5,然后将这一数值代入不等式中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为2x-5=2×5-5=5。显然,5小于7。因此,学生可以初步得出结论:x应大于5才能使不等式成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选择和尝试,同时引导他们在猜测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找一般性的解法或者规律。猜测的过程能给予学生应对疑难的勇气,学生会积极投入学习中,并通过成功的尝试,树立数学学习自信。
(二)实验——大胆尝试
在数学教学中,实验探究是一种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以及不同方法和策略来解决难题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大胆尝试,学生可以更积极地探索新的数学概念,激发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在教学“数轴”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关于数轴的探究任务,如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一个分数或小数,或利用数轴进行加减运算。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直觉进行尝试,并提供足够的实验材料,如纸质数轴、线段模型等,让他们通过实际移动和表示线段的方式来探索数字在数轴上的位置,更直观地理解数轴的概念和应用。在学生尝试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掌握数轴的使用方法和相关概念。实验和大胆尝试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让他们在协作中相互交流、共同成长。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三)互动——懂得分享
互动旨在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交流,鼓励学生彼此分享经验、观点和想法。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信息的双向传递。
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引入具体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测量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长度。然后,教师可以介绍勾股定理公式:a?+b?=c?。其中,a和b代表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度,c代表斜边的长度。教师可以提出具体案例,演示如何使用勾股定理来验证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互动,将具体的数代入勾股定理公式,进行实际运算和验证;还可以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合作解决一些挑战。每个小组可以在组内或组间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学生由此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分享和倾听,培养合作精神。学生通过分享交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数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提升学习效果。教师通过互动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困惑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三、聚焦学习实践,创新数学教学策略
(一)设置悬念,激活好胜心
“设置悬念,激活好胜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设计一些引人入胜、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好胜心。设置悬念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高度集中,从而更好地吸收和消化所学知识。
在教学多边形内角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提出一个问题,如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让学生感到好奇和困惑。或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各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计算不同多边形的内角和,并找出规律。这样的良性竞争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并努力寻找答案。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应表彰那些找到答案的小组,并对他们的努力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的激励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好胜心,让学生感受到探索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设置悬念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变式练习,增强抗挫力
在数学教学中,变式练习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在保持事物本质不变的前提下,通过不断变更问题的情境或改变思考的角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助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抗挫力。
在教学二次函数时,教师可以设计多种类型的变式练习题,涵盖二次函数的各种应用和求解方法,包括求顶点、轴对称、开口方向、最值点等方面的题目。比如,设计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让学生将二次函数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和特点进行自主探索;讲解一些常见的错误案例,要求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并找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勇于迎接挑战,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通过激励,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增强抗挫力。
(三)联系生活,培养责任感
“联系生活,培养责任感”是指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社会责任感。例如,通过分析购物、理财、时间管理等实际问题,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在教学“三视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物体,如书桌、手机、房屋等,然后让他们尝试画出这些物体的三视图;也可以布置具有现实意义的设计任务,如设计一间小屋、一辆汽车或一个家具,要求学生绘制这些物体的三视图。然后,师生一同讨论学生的作品,分析其中的优点和不足。教师要强调绘制三视图需要精确的测量和表述,提倡对细节的关注,从而让学生体会绘图精确性的重要意义,使其之后对待自己的作品更加负责、严谨。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思考三视图的应用场景。比如,如果三视图绘制不准确,那么在实际建造或设计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这样的思考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学好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开展数学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实践中更深入地学习数学知识。
综上所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数学教学中是非常有益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研究表明,以指向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原则赋能学习过程,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对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施加积极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在实证基础上考察不同教育背景和学生个体差异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不断完善并优化数学教学实践。这样的努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还可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孙凯.初中数学建模活动的内容设计与组织原则[J].教学与管理,2021(22):46-48.
庄子运.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提升班级管理效能的实施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1):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