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地理单元作业设计
2024-07-13周煜博
摘 要: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习学科知识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设计单元作业时,教师需要依据地理核心素养确定单元作业目标。可以说,学科核心素养是单元作业设计的前提,单元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基于此,以“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为例,探究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地理单元作业设计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单元作业;高中地理;作业设计
作者简介:周煜博(2003—),男,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作业是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反馈[1],将核心素养融入地理作业设计中,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四单元“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为例,探讨单元作业设计的策略,以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基于教材解读,确立作业目标
教材中的信息丰富而广泛,通过深入解读教材,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并将其转化为明确的作业目标,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需求来设计相应的作业,确保作业既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提高成绩,又能够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一)紧扣热点,选取单元主题
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定位是充分发挥地理学文理兼备的综合优势,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科学原理为基础,以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对象,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力求构建符合中华民族利益、体现国家需求、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我国发展的课程体系。“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单元主题紧扣当前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主题:1.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包括政策措施、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分配等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如“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调配”“西气东输”等进行分析。2.区域发展差异。分析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探究其原因和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经济数据、人口规模、资源禀赋等来深入了解。3.区域可持续发展。探讨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可持续发展。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地区案例,如国内外不同地区的产业转移等进行深入探讨。4.区际联系。研究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联系,包括贸易往来、人员流动、信息交流等。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来分析,比如“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区际联系。选取这些主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依据课时,构建单元结构
在设计高中地理“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单元作业时,教师可以考虑围绕流域内协调发展、资源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和国际合作四个课时来构建。针对第一节“流域内协调发展”,可要求学生搜集黄河流域的相关资料,包括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对流域概况进行了解;之后,针对所选择的流域,分析其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水污染等,并探究其原因,研究针对该流域的具体治理措施,如水土保持工程、水资源保护措施等,评估其效果和影响。针对第二节“资源跨区域调配”,可要求学生分析我国“西气东输”的案例,包括资源的储量、分布地区、开发利用现状等,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可能带来的影响,如对调出区和调入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对环境的影响等。针对第三节“产业转移”,教师可布置以下作业:首先,选择一个具体的产业转移案例,分析其转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其次,总结产业转移的一般模式和规律,探究产业转移对转出区和转入区的影响;最后,结合所学知识,为某一地区制定产业发展策略,提出促进其产业发展的建议。针对第四节“国际合作”,可要求学生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例,分析各国合作的原因、内容和成果,探讨国际合作的模式和机制,分析国际合作对合作各方的影响,并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和所学知识,展望国际合作的发展趋势和前景。通过以上四个课时的作业,学生可以对流域内协调发展、资源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和国际合作有更深入的理解,形成有意义关联的、结构化的知识整体,构建知识体系。
二、探索作业形式,丰富单元作业
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可以提高地理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加深他们对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的认识。因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该以学科原理、核心概念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为出发点,采用灵活的方式设计、选择和整合高质量的试题。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真实的情境设计多样化的活动,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实现“减负增效”[2]。
(一)分享研究报告,助力语言表达
以第一节“流域内协调发展”为例。在对教材中黄河流域的案例进行详细讲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完成教材上的活动,对莱茵河流域水污染防控措施进行研究,并撰写报告在课堂上分享。
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莱茵河流域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和存在的水污染问题,通过展示相关的地图、数据和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撰写报告前,我们要先明确研究报告的目标和范围。例如,研究报告可以聚焦于莱茵河流域的某个特定区域,或者探讨整个流域的水污染问题。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使用多种方法进行调查,如文献研究、实地考察、采访专家等。但由于条件限制,我们目前只能以文献研究为主,使用可靠的信息源,如学术论文、政府报告和环境组织的数据。”课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莱茵河流域进行调查,收集有关莱茵河流域水污染的数据,研究水质指标、污染源、污染物种类等方面的数据,并将其与相关的环境标准进行对比。在了解了莱茵河流域水污染的基本情况后,学生可研究政府的政策和法规、环保组织的倡议、企业的环保实践等,以了解目前已经采取的措施,并提出改进建议和其他措施。第一,加强环境监测。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网络,定期监测水体中的污染物含量,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源。第二,改善废水处理。加强工业和城市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废水达标排放。第三,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众对水污染问题的认识,倡导节约用水、爱护环境。第四,加强国际合作。莱茵河流域流经多个国家,国际合作是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关键。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技术交流和政策协调。通过此次作业,教师引导学生系统研究莱茵河流域水污染防控措施,并撰写关于该流域协调发展的研究报告,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问题,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撰写项目策划,培养综合思维
以第三节“产业转移”为例。教师可详细解释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并讲解东亚和东南亚产业转移的案例,帮助学生了解区域内产业转移的重要作用和影响。依据本节内容,教师可布置以下作业:假如你是某公司的一名员工,公司准备将东部的光伏产业转移至西北地区,请你为此项目撰写一份策划书。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这份策划书。首先,分析项目背景:东部地区的土地资源稀缺,导致光伏产业的扩张受到限制,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广阔的土地,为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次,进行市场分析:1.光伏市场现状——西北地区的光照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光伏产业;国家对新能源产业大力扶持,为西北地区的光伏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西北地区的工业基础较弱,但市场需求潜力大。2.竞争环境——西北地区的光伏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竞争较小;公司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在西北地区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3.机遇与挑战——西北地区的低成本优势和广阔市场为公司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该地区的技术和人才储备较弱,需要公司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再次,提出光伏产业的技术创新与研发策略:1.技术引进与创新——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光伏技术,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2.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队。3.制定创新激励机制——设立创新奖励基金,鼓励员工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后,设想产业转移后可以达到的效益,增加产能,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降低成本,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增加就业,促进西北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撰写关于产业转移的策划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关键能力。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对产业转移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并将分析和思考的结果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巩固地理基础知识,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设计创意海报,激发创新意识
在完成本单元的学习后,教师可要求全班学生共同设计一张关于“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意海报,用视觉元素表达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强调的是地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旨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共同繁荣。在设计海报时,应将这一理念通过视觉元素生动呈现。海报设计可以采用地球、网络、交通线等图案,象征全球或区际的联系。同时,用交织的线条或图形表示不同区域间的互动与合作;选用代表活力、繁荣和希望的色彩,如绿色(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蓝色(和平与稳定)、橙色和黄色(繁荣与活力);运用简洁明了的标语,如“共融发展,共享繁荣”“区域合作,共创未来”等,强调区域间的和谐共生。完成海报设计后,学生进行展示:顶部以大号字体书写主题“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字体颜色醒目;中部使用图形元素构建视觉中心,如地球图标或网络图,以此展示全球或区域间的紧密联系;底部放置简短的文字描述或标语,解释海报的主题和目的;四周使用渐变的线条或图形元素,展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与传统的作业形式相比,设计海报是一个更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任务。在准备海报内容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查找资料、整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加强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在设计海报时,学生需要参考其他学科的知识,如美术、语文等,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以上单元作业可以锻炼学生多个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如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从而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此外,探索多样化的作业形式也是对教师能力的一种挑战和提升,可以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开发作业量规,评价作业质量
作业量规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量规,学生可以明确作业的要求,了解自身不足,从而调整学习策略。对教师而言,量规能帮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实施作业量规评价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这种多元的评价方式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确保评价的有效性。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学生的作业质量:1.知识掌握程度;2.解题技巧;3.表达能力;4.解题态度与习惯;5.创新与思考。结合以上5个方面的作业量规,教师可以在批改学生作业时,针对每个方面给予具体的评分。这样的作业量规不仅可以系统地评价学生的作业质量,还能引导学生更加注重解题的全面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但本文提出的作业设计,还涉及实践部分,例如,在撰写研究报告和策划书时,需要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对资料进行评估。因此,教师需要结合作业内容,不断优化、细化量规,通过明确目标、考虑难度与进度、设计多样化的任务类型、合理安排完成时间、结合独立思考与小组协作、注重结果与过程的考量等方式,更好地评价学生的作业质量。此外,教师还可以提前展示评价量规,帮助学生不断优化自身行为,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单元作业设计是单元设计理念指导下的一种作业设计新模式。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单元作业设计,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在单元作业设计之初,教师应明确作业目标与内容,确保作业内容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紧密相关,注重实践与运用,强调思维与探究[3]。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选择合适的作业形式和难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程菊.素养导向的地理过程性单元作业设计[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19):29-32.
林秀莲,陈诗吉.指向素养发展的高中地理单元作业设计:以主题单元“贝加尔湖科考”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21):43-45.
李云鹏.素养导向的高中地理单元作业设计:以“人口与区域发展”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23):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