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创新为首都城市管理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024-07-13王立润
王立润
北京市城市管理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职责改造转型以来,在市城市管理委党组的正确领导及委领导的有力指导下,紧紧围绕北京市城市管理功能定位、目标方向和发展要求,立足“夯基础、抓重点、强管理、出成果”发展定位,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拓展创新城市管理研究工作,努力为首都城市管理提质增效提供支撑,为推动城市管理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管理研究实现新突破
一是开展城市运行安全研究。适应“保运行、保民生、保安全”的要求,聚焦能源运行、地下管线安全等开展研究。近两年,研究团队深入研究国内外地下管线管理经验、管理标准,结合北京市地下管线管理现状,向城市管理部门提交了“北京市地下管线管理调研”“国内地下管线管理调研”“国外地下管线管理研究”“国内外地下管线标准研究”系列研究报告。“地下管线‘观管防一体化管理模式研究”创新性将“观管防”的理念具体阐述为数据可视化、强化协同管理、感知预警三个方面,提出地下管线“观管防”一体化管理模式实施路径,为推进地下管线管理智慧化、构建地下管线“一网统管”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编写“燃气安全管理政策汇编”“国外燃气管理”“供热技术汇编”等,为能源运行提供政策、技术与管理的支持。
二是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城市街道市容环境体检研究”,建立街道市容环境体检指标体系。该研究从安全、规范、整洁、有序、美观、智慧和满意七个维度,涉及16类体检对象、100多个体检指标、1400余项体检项目;采用街景图像和激光点云融合测量技术,实现市容环境体检指标的细化、量化和可视化,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升街道环境品质提供了新模式、新方法。研究成果在通州区、朝阳区、大兴区六条街道进行试体检,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开展“北京市背街小巷精细化整治长效管理研究”,总结分析近年来全市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成绩和不足,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街巷整治经验,为北京市深入推进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三年行动方案提供支撑。开展“街区更新背景下城市道路公共设施集约化减量化研究”,为街区人行道地上空间的治理提供措施和建议。“社会感知视角下的12345热线城市管理领域数据分析” “北京市街道市容环境满意度研究”“电动自行车市民热线数据分析”等研究成果,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和建议。
三是开展城市管理创新研究。承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城市治理方式创新研究”,对国内外城市治理典型经验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提出了在城市治理机制、模式、手段和保障创新等方面的对策建议。研究编制《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环境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总结“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成效,分析首都环境卫生事业面临的发展形势,制定规划目标,从建设“标杆城市”“低碳城市”“洁净城市”“韧性城市”四个方面,研究提出打造超大城市垃圾分类治理典范、构建全过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动精细化管理迈上新台阶、推进环境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等主要任务,为北京市环卫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标准化研究树立新标杆
标准化是城市管理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标尺和依据。研究院注重标准先行,推动城市管理标准化,对标国际一流,梳理完善相关标准规范,推动建立精细化管理标准规范体系。
一是开展城市管理标准体系研究。“城市管理标准体系”主要包含燃气、供热、电力、环境卫生、城市照明、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等六个标准子体系,以及户外广告、环境建设、地下管线(管廊)、加油气电设施等领域相关标准,共收集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北京市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共计2688项,并且每年对标准进行更新完善。近几年,研究人员通过调研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智慧城市、城市大脑等建设发展情况,共梳理相关标准429项,搭建了“一网统管”相关法规规范和标准体系框架,为全面构建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新模式奠定了标准化基础。“北京市环境卫生标准汇编”收录国家、行业、地方和团体标准470多项,是国内最早开展标准体系研究的单位之一。
二是制修订城市管理领域标准规范。先后制修订“生活垃圾分类标志”“生活垃圾采样和检测方法”“城市公共厕所技术标准”国家标准3项;编制“城市道路清扫保洁与质量评价标准”“城市道路清扫保洁质量与评价标准”“塑料垃圾桶通用技术条件”等行业标准4项;编制“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管理规范”“公共厕所建设规范”“城市道路融雪技术规程”“城市管理体检规范 街道市容环境”等北京市地方标准25项。“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建(构)筑物外立面清洗粉饰规范研究”“北京市核心区公共空间指示引导标识规范研究”“加氢站运营管理规范研究”等多项研究成果,为规范北京核心区、重点街道市容环境和能源设施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承担北京市城市管理标委会秘书处工作。贯彻落实城市管理标委会工作要求,秘书处认真组织标准立项、预审、初审、审查、报批等大量具体工作;积极开展标准宣贯培训、标准实施效果评价等工作,为城市管理标委会连续五年评为“北京市优秀标委会”做出积极贡献。
信息研究形成新特色
进入“信息革命”的新时代,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被用来揭示事物更深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研究院瞄准国内外先进技术、管理前沿,发挥专业人才和外语人才的优势,持续开展城市管理信息研究,逐步形成“新、专、精”特色,为城市管理提供有力信息服务。
一是编撰出版专著。近几年先后编撰出版《国外生活垃圾处理综述》《国外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国外道路清扫技术与设备》《国外户外广告标识管理》《世界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管理》等五部专著。其中《国外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对德国、日本和新加坡等11个国家生活垃圾分类进行文献调研,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分类方式、收运方式、再循环利用、终端处理、减量化措施、经验借鉴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全面梳理,为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者和工作者提供资料参考。
二是开展专题研究。研究形成的《国外城市美学》《国外城市街道空间治理》《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管理》等报告,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了系统、详尽的管理参考。“国外燃气管线安全管理”专题研究以英国、法国、日本和美国等四个国家为研究对象,从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制度措施入手,开展全面的信息采集、分析研究工作,形成了“国外燃气管线安全管理”报告,对加强燃气监管、保障城市燃气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编辑信息专刊。根据管理需求,编辑《城市管理动态》《国内外环卫信息》《能源情报信息专刊》等,及时为行业管理提供动态信息资料。连续20年编纂的《北京市环境卫生发展概况》系统统计、分析、总结全市年度环卫工作,成为环卫事业发展的“工具书”“数据库”。
技术研究获得新成果
研究院充分发挥技术人才和科研优势,在生活垃圾分类、道路清扫保洁、智慧化城市等科技支撑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为解决城市管理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
一是开展关键性技术研究。主持市级课题“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和减量新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组反复实验、努力攻关,研制出厨余垃圾减量装置、密闭化小型收集车等设施设备,在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得到推广使用。积极响应“北京蓝天行动计划”,主持市级课题“基于降低道路扬尘的车载路面清洁监测设备研制与示范应用”,在国内首创研发“道路尘土残存量监测系统”,为提升首都乃至全国的道路清扫作业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智慧公厕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了公厕人流统计、环境监测、通风除臭、数据分析、智能导厕等功能系统技术方案;承担北京西客站公厕、核心区平房厕所等改造项目,打造北京市公厕改造新“样板”。
二是开展应用性技术研究。作为北京市垃圾分类指挥部政策指导组成员单位,负责编制“北京市居民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指引”“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指引”和“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指引”等,为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提供技术性指导。主持研制的“路侧停车位区域清扫保洁作业方法及设备”成果,在2018年“创新创业·惠民生”需求解决方案征集活动中荣获三等奖;无臭气抽吸粪车技术填补了国内环卫作业中的技术空白;利用传感器检测技术研发的“恶臭监测设备”经过实验室模拟和现场比对测试,有望获得突破性创新成果。此外,每年还承担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立项或揭榜挂帅课题任务20多项,包括垃圾填埋场修复利用、垃圾处理设施臭味治理、道路除雪铲冰等方面的技术研究,为城市管理部门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三是开展前瞻性技术研究。参与科技部课题“人机物融合的新一代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及应用示范”,围绕超特大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与智能化需求,对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进行应用示范,助力提升超特大城市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空间物质流模型的北京市建筑垃圾处置设施空间布局优化研究”,利用物质流模型提出了北京市建筑垃圾处置设施布局设想。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助推理论视角下北京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长效机制研究”和研究院自立课题“智慧管网技术与应用研究”“智能化供热技术研究”等,为城市运行管理提供前瞻性、系统性对策建议。
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研究院高度重视科研平台建设,发挥平台对科研工作的基础支撑和交流合作的促进作用,成为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地。
北京市环境卫生监测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具有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计量认证资质,实验室面积1200平方米,具有光谱仪、质谱仪等各类仪器设备350台(套),检测能力涵盖安全生产、化工、环保、机械汽车、质检系统等六大领域、14类检测产品、300多项检测参数。中心长年承担“两项监(检)测”“两个调查”工作。“两项监测”,即对全市60多座生活垃圾粪便处理设施以及重大活动、重要节假日期间设施环境空气、废气、地下水等项目进行应急监测,为设施监管提供依据;开展融雪剂、垃圾桶(袋)、环卫警示服等产品的抽检测,共出具检测报告近千份。“两个调查”,即长年开展“北京市生活垃圾理化特性调查”,建立起垃圾组分、含水率、热值等系统、完备的垃圾数据库;持续开展“居民区生活垃圾产生量调查”,为垃圾分类设施设备的配置、评估垃圾分类实施效果提供支撑。2016年,研究院成功申报“生活垃圾检测分析与评价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重点开展生活垃圾特性及环境污染物解析、生活垃圾资源可利用性评估、垃圾处理技术适用性评价等工作。
作为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监测专业委员会、中国市政工程协会城市与市政工程专业委员会依托单位,定期组织技术研讨交流活动,促进行业间合作发展。发挥“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专家智库研究基地”“首都城市管理研究中心基地”专家智库平台作用,加强与行业专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协会的交流合作,促进研究成果质量的不断提升。
期刊杂志打造新“名片”
《城市管理与科技》杂志是一本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城市管理综合性期刊、中国北方优秀期刊。2021年以来,研究院积极主办杂志,推动期刊建设。杂志围绕“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紧贴管理发展需要,办成‘城市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交流载体,城市管理信息化和科技的推介平台”总体目标,坚持“宣传管理法规、研究管理理论、交流管理经验、推介管理科技、开阔管理视野、推动管理发展”办刊宗旨,不断进行栏目设置优化创新,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发布最前沿的研究热点,推介优秀文章。杂志复刊以来,共出版发行20期,刊登文章680余篇、200万余字,发行范围覆盖全国500多个城市。杂志办刊质量得到新闻出版部门的肯定,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人才队伍呈现新格局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研究院不断完善实施绩效考核办法、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办法、聘期考核办法,逐步形成“绩效能减能增、职称能上能下”的竞争激励机制,科研人才队伍建设驶入了快车道,科研人才总量不断提升,人才结构不断优化。现有专业技术人员91人,占比83%,其中正高级职称7人,占比8%,副高级职称30人,占比33%;与2018年相比,专业技术人员占比提高了9个百分点,正高级职称数量增加250%,副高级职称数量增加76%。近五年,研究院在SCI、EI、核心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近300篇,出版科技专著10多部,获得专利30余项,获各级科研成果奖8个。有1人被评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进工作者”,1人被评为“首都最美巾帼奋斗者”,2人分别被选举为北京市第十二次、十三次党代会代表,1人被评为“北京市三八红旗手”。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过去取得的每一个成绩、每一点进步都来之不易,无不凝聚着上级领导的殷切关怀和干部职工的辛勤汗水。我们清醒地看到,随着党和国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提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对标上级领导的期望,研究院科研创新还面临不少挑战,高水平专业人才和自主创新能力亟待突破,高质量科研成果供给仍有待提升,科研支撑整体效能还需持续提高。
今后,研究院将深入贯彻城市管理新发展理念,以需求为牵引,以问题为导向,以学术研究和智库建设为双轮驱动,围绕城市运行绿色低碳、安全韧性城市基石、提升智慧城市管理能级等方面,聚焦城市管理重点热点难点,开展前瞻性、系统性研究,不断提供优质成果。持续探索制定新的科研评价体系,形成科学合理、人岗相宜的评价机制。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协同院内外资源,加强内外交流合作,增强人才培养力度,努力培养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扎实推进城市管理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陈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