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分层作业有效性的实践
2024-07-13李龙芳
李龙芳
在教育领域,作业一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传统“一刀切”式的作业方式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存在,在初中数学中设计有效的作业时,要想使学生同生长、共进步,获得学科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尊重差异、正视差异,充分认识到因材施教的意义,而后结合各梯度学生的实际学情,设计分层次的作业,使每位学生既能“吃得饱”,又能“够得着”,全面感知学科的独特魅力。
一、分层作业的设计特征
分层作业是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理解程度,将作业内容分为不同层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完成作业的方式,其目的是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使每个学生都能以饱满的状态完成作业,进而提升学习品质。
教师在设计分层作业时应把握以下特征:首先,个性化特征。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风格与兴趣都不同,教师在设计分层作业时,应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加大作业难度,以进一步提升该类学生的学科能力;对于能力薄弱的学生,可以基础作业为主,来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其次,灵活性特征。在传统的数学作业设计中,教师通常会为全班学生设计统一的作业,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一些学生无法从作业中获得有效的学习体验,而分层作业允许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地设计作业,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反馈及时特征。以往教师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批改作业,然后才能给出反馈,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经常忽视学生个体的能力,而分层作业允许教师结合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出反馈,从而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并改正错误。
二、初中数学设计分层作业的必要性
首先,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可能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能够独立完成较难的数学题目;而有的学生可能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需要更多的练习。分层作业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中取得进步。
其次,有利于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数学作业设计往往以全班统一的方式进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和乏味,难以保持高涨的热情有效完成作业。而分层作业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不同难度和类型的数学题目,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从而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
再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初中数学知识已经有了很大的难度,而学生能力各有差异,这时教师有效设计分层作业,可以促使学生从自身学情出发,完成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任务,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巩固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同时,这种作业设计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促进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最后,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个性化。设计分层作业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从而进行个性化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每个层次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任务和指导,助力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有效提升教学品质。
三、初中数学设计分层作业的实践路径
(一)了解学生学情,进行作业主体分层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在教育领域同样适用,教师只有切实了解学生,才能展开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所在。确实,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存在,在学习认知、兴趣喜好等方面各有不同,如果初中数学教师一味地布置“千人一面”的作业,很难让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所提升。只有切实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征,才能进行针对性的作业布置,因此应先对作业主体进行分层。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分层并不带有任何偏见,教学的出发点是为之后分层作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完成作业。
在进行学生主体的具体分层时,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情感、态度与喜好,考量学生的学习认知,只有这样,各层次学生才能明确自身定位,更好地汲取知识。首先,对于A层次的学生,其学习态度端正,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具有自主学习探究意识与能力;其次,对于B层次的学生,其学习习惯较好,思维能力相对较强,基础知识掌握不太扎实,属于“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学生;最后,对于C层次的学生,此类学生基础较为薄弱,且课堂学习态度与习惯较差。将班级学生主体进行科学分层后,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就能有所依据,既不会让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倍感无趣,也不会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丧失学习自信。同时,教师必须持续关注学生的变化,使学生明白这种分层不是从一而终、固定不变的,应时刻进行学生主体层次的调整,以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和竞争意识,使作业内容的设计更加人性化。
(二)明确教学目标,设计针对性的作业
目标是行动的先导,是任何工作开展的“风向标”,只有确定目标,才能确定教育教学的实施方向。在初中数学分层作业的设计实践中,在明确学生的具体学情并对学生主体进行合理划分后,教师就可以为各梯度学生设计针对性的数学作业。而设计作业的前提是必须明确教学目标,这样设计的作业才能贴近每个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让每个学生真正在数学学习中有所收获。因此,数学教师应综合新课标要求,认真研读教材,确定教学目标之后,根据学生的真实水平设计作业内容,促使学生积极完成作业。
例如,在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课教学中,为了有效设计分层作业,教师应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要求学生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及基本形式,掌握解题的主要方法。之后,综合各个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各梯度学生设计针对性的作业。首先,对于A 层次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知识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且有自主学习意识的学生来说,作业目标应拉长维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概念理论内容,还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拥有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代入法、消元法解题方法的理解;对于B层次的学生来说,此类学生学习习惯相对较好,思维灵活,但是基础知识掌握不太扎实,这时教师应降低作业目标难度,让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能够有效运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对于C层次学生,其在学习态度和基础知识掌握上都较为薄弱,这时教师的作业设计目标应凸显基础性,让学生通过完成教材上的一些基础习题强化学习效果。这种综合各梯度学生学情、有目标的分层作业设计,有利于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合理划分小组,设计分层驱动任务
抽象性及逻辑性兼具是数学学科的主要特征。很多学习力较差的学生,在学习时存在畏难情绪,这时要想使作业的育人价值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充分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教师可以采用划分小组的方式,为学生设计需要合作完成的作业。而设计分层驱动任务就是一种有效的作业设计方式,通过一层层学习任务的布置,引导学生在小组中碰撞思维、有效探究,能够切实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把握小组分层的合理性,按照同组异质原则,将学生划分为势均力敌的几个小组,小组中应涵盖A、B、C三个梯度的学生,充分发挥学优生的带动作用,让所有学生更高效地完成作业任务。
例如,在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勾股定理”这一单元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整体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合理划分小组,设计分层驱动任务。首先,教师应明确班级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依照学生的具体学习表现和知识接受能力,将其划分为能力均等的3—5人小组。其次,依托本单元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由易到难的分层驱动学习任务,如让各小组继续探究“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勾股定理的定义”“勾股定理的适用场景”“勾股定理的具体应用”以及“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等。其中,对于前几个基础性的学习任务,各小组必须完成,以进一步扎实学习基础,为之后的学习做好准备;对于“勾股定理的具体应用”“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等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教师应为各组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做好巡视,及时给予学生帮助,以此让学生对本单元重难点知识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四)把控作业时间,落实“双减”政策
从以往初中数学作业的设计情况来看,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部分教师所设计的作业内容大多千篇一律,且存在作业量大、内容繁杂等问题。初中生兼顾的学习任务较多,在完成一些重复、机械化的作业时很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形成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的应付心理,这显然违背了作业设计的初衷,影响了学生学科能力的提升。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分层作业时要因人而异,基于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把控好作业设计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从而以高涨的热情完成作业,学习收获会非常显著,从而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首先,对于基础薄弱的C层次学生来说,教师设计作业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其设计基础性的作业,并重视作业时间的把控,最好规定其在三十分钟内完成,这样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其次,对于能力中等的B层次学生来说,教师设计分层作业时应保持作业内容难度适中,既要有夯实基础的作业,也要有发散思维的拓展作业,以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思考力,使其挑战学优生的学习目标,作业时间可以把控在四十分钟左右。最后,对于各方面能力都较为优秀的A层次学生来说,教师应综合学生的能力,为其设计一些拓展、延伸类作业,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些有挑战的题目完成,不用规定具体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进行知识的深度探究学习。这种合理把控时间的作业设计方式不仅与新时期“双减”的教育理念相符,而且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没有紧迫感,不会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学生的积极性会更加强烈,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发展。
(五)重视分层评价,增强学生学习自信
评价工作在教育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有着重要影响。而以往的评价,教师多以“成绩论”的方式评判学生的能力,这显然不符合公平教育的目标。因此,在初中数学中,教师既要强调因材施教,又要重视分层性评价的实施,切实了解各个梯度学生的具体表现,从而展开激励性、发展性以及导向性的评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个性化的要求,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首先,教师应改变以往“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过去,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的表现。然而,这种评价方式会让学生过于关注分数,而忽视了学习的本质。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将评价重心从分数转移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上,如关注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思考过程,以及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是否能够积极寻求解决办法等。其次,应增加评价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以往评价工作的开展往往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评价的地位。然而,这种方式往往会导致学生对评价结果不认同,从而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进行分层评价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作业,或者引导学生自评,这既能够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又能够促使其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这种重视分层评价的方式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能够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情,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分层教学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得到提升和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作业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实际学情,也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检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高度重视作业设计,充分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积极探究分层作业设计路径,明确分层作业设计既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艺术,通过了解学生学情进行作业主体分层、明确教学目标、设计针对性的作业、合理划分小组设计分层驱动任务、把控作业时间落实“双减”教育政策,以及重视分层评价增强学生学习自信等策略,有效提升各梯度学生作业完成效果,切实提高数学学科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