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与实施
2024-07-13阳娟
阳娟
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学生德育中占有核心地位,其特点在于紧密结合时代要求与学生实际,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的渗透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德育效果。实施德育时,则应设定明确的目标和多样化的活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以实行个性化教育,并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德育效果的评估应制定合理的标准,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关注学生的成长变化,并持续改进教学策略。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将德育渗透在思政课程中,不仅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德育有效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并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教学策略,确保德育的有效性及其对学生的深远影响。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特点与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首先,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既教授学生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基本认识,又引导着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很有必要的,能够让学生对知识内涵有更深入的了解,形成道德观念与行为。其次,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针对性较强的课程,注重对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热点问题的研究,引领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很有必要的,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到这类问题的意义,并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最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和开放性较强,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的知识,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一)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德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结合教学内容,发掘德育资源,是达成德育目标的一项重要策略。这需要教师在讲授纯政治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其中的历史事件、政治人物以及法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并从中提炼可以引导学生道德与自我反思的德育元素。例如,在阐述民主政治时,教师可以联系历史民主实践引导学生认识民主的精神内涵和公民参与的意义;在对具体法律案例的剖析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着重探讨法律背后蕴含的道德理念,如公平正义、诚信守法等,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以及道德判断。另外,对不同政治人物事迹的解读还能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积极品质,如奉献精神和责任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实践,将德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建立密切联系,以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
(二)创设德育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该战略的核心在于使学生经历具体情景,有所感悟,以打动其心灵深处,引发其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例如,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沉浸在各种社会角色中,了解社会责任和个人行为的关联。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视角去感知当事人的心情和境遇,增强其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借助影视材料、文学作品和历史事件创设丰富的情感背景,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再由情感带动产生深层次道德认同。纵观情境创设的全过程,教师要注重适度的情感引导,切忌情绪化,以保证德育目标的达成能够触及学生内心,同时不失去教育的合理性与深刻性。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德育效果
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对强化德育效果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多媒体教学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信息载体提供大量的视听材料,使德育内容更直观、更鲜活,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比如,用教学视频来呈现历史事件或模拟社会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接收到信息,对德育主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动画、漫画等多种形式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悟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另外,互动软件与在线平台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实时进行课堂反馈,提高了德育教学的互动性与参与性。教师整合网络资源,可以指导学生对网络环境下存在的道德问题进行批判性分析,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与责任感。多媒体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积极、探索性更强,有利于其构建自己的道德认知框架。
(四)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课堂讨论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一项重要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独立判断能力,在德育渗透方面显得格外重要。高效的课堂讨论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德育内容,并将其内化。在研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就德育主题畅所欲言,对道德现象和社会问题发表个人观点。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引导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单向传授者。教师要营造一个开放、平等的讨论氛围,使学生在互相沟通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扩大思维边界,形成对复杂社会现象与道德问题的个人观点。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不再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探讨,而是能够深入挖掘问题本质,发现不同视角下所蕴含的道德理念与价值取向。另外,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等都能得到有效锻炼,这为其今后成为一个有道德责任感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德育方法
(一)设定明确的德育目标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想落实德育,必须制定明确的目标。明确德育目标既有利于引导教学活动的开展,又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方向与意义。首先,德育目标要符合国家教育目标,突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德育目标应具体明确,并具有可操作性,如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法治观念和道德行为习惯。最后,德育目标的要求是有层次性的,既要与高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相吻合,又要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如对基础层次的学生而言,目标为了解基本道德规范与公民道德基础;对发展层次的学生而言,目标为对不同社会现象及个人行为进行分析与评估,并形成自主的道德判断;对高阶层次的学生而言,目标为积极参加社会道德实践活动,并表现出良好的公民素质与社会责任感。制定德育目标时,教师要根据学校实际、社会环境和学生情况,采用科学的方法,使目标既具有挑战性,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二)设计多样化的德育活动
这些活动旨在吸引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道德和公民责任。首先,教师可以采用模拟法庭、辩论等方式,让学生体验民主法治过程,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其次,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和社区志愿活动,如帮助老人、参与环境保护项目等,通过服务使学生体会到帮助他人和奉献社会的重要性及其带来的内心满足感。再次,举办主题班会、道德讲堂、德育主题墙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通过讨论、交流、展示等形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道德问题的思考。最后,学校可以与家庭、社会联动,共同构建德育网络,如通过家庭作业、社区参与项目等,让学生将学校学习到的道德知识和行为准则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设计德育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提供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行个性化教育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开展德育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足够重视,实施个性化的教育。这是因为每一个学生在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性格特点、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德育不应泛泛而谈,而是要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需要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有深刻的认识,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情感状态、社会交往能力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接受德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不同水平与种类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余地,使他们能够依据自身的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比如,理论抽象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采用课堂讨论和哲学思辨的方式来加深对道德的理解;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多参加志愿服务和社区互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通过体验来加深道德认识。
(四)建立有效的德育评价机制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评价机制,是高中思想政治课顺利推进德育的关键环节。首先,德育评价机制并不单纯地为了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评分,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来指导学生完善自我,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成长动力。德育评价要重视过程,要涵盖学生对德育活动的参与、反思和行为改变等过程,不能是单一的结果评定。这一过程性评价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反馈,有助于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不断地完善自我。其次,评价标准应多元化,既包括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又涉及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及道德行为。多元化评价能够综合体现学生的德育成果,有利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与短处。再次,德育评价应以学生自评、互评为重点,促使学生参与评价过程,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又能够培养其责任感。最后,评价方式要灵活多变,除了常规的书面评价之外,还可以采取口头反馈、行为观察和同伴评议相结合的形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管理者,都要不断地完善评价体系,以保证其公正性与有效性,与此同时,应该以评价结果为教学改进与学生德育指导提供保障。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德育效果评估
(一)制定合理的德育评估标准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制定合理的德育评估标准,首先应确保标准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能够涵盖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多个维度。评估标准要具体明确、易于操作,能够量化学生的表现,同时要注意与学生的实际成长水平相匹配,既不能过高,设置难以达到的要求,也不能过低而失去评价的意义。其次,评估标准应体现德育的目标导向,即评估内容和标准需要与德育的具体目标紧密相连,确保评估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在德育目标上的达成程度。在具体操作上,评估标准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因应学生个体差异进行适度调整,以适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这样的评估标准不仅能够为教师提供明确的教学导向,还能够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在德育方面的成长轨迹,从而更好地促进其道德素养的提升。
(二)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法
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效果进行评价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能够综合体现学生德育成果。评价方法包括但不仅限于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或社会评价。自我评价促使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同伴评价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使学生相互尊重;教师评价是一种更专业的评估方式,并能给出权威性的反馈;家长或社会评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学生的道德行为与社交能力。评估方法应包括行为观察与日常表现记录、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反馈等。在传统书面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运用口头反馈、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互动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评价手段。
(三)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变化
德育效果评估的核心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变化,这就决定了评价不应仅仅着眼于学生道德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更应着眼于他们对道德的认识是否深入、道德情感是否充实、道德意志是否坚定和道德行为是否形成等方面。评价应关注学生从认知到行为的转变过程,特别是面对道德困境和道德选择时的实际表现。这就需要评价能够对学生德育成长轨迹进行动态追踪,并通过连续性记录与分析来掌握其变化。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秉持鼓励与支持的态度,通过积极反馈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发展,以此为基础制定个性化的提升计划。另外,评价要考虑学生的个人背景及特殊情况,将评价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及今后发展有效结合起来,使之更贴近学生的成长需求,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持续改进德育教学方法
德育效果评估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不断改进德育教学方法起到借鉴作用。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应该是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与优化的基础,并督促教师对德育教学内容进行不断更新,并采取更高效的教学策略。比如,发现学生道德情感发展不充分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设计更多的情感投入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同理心。与此同时,教师应借助评估结果不断改进教学过程的交互方式,让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需要。另外,在评估反馈的基础上,教师要与家长、社区及其他社会资源构建合作关系,共同营造德育环境。
五、结语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渗透德育,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设计富有吸引力的德育活动,并建立一套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以评估学生德育成效,使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中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为其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