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元素在中长跑教学中的有机嵌入: 设计逻辑、实践策略与效果验证
2024-07-12郑勤田晶周建龙
郑勤 田晶 周建龙
摘 要: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作用的大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中学生的思想、身体、心理存在的特点和问题,挖掘体育与健康课程中长跑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从发展学生的身体,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入手,将思政教育融入中长跑课堂教学与学生发展中,通过实践研究,提出思政元素融入中长跑教学的设计逻辑、教学实践策略、结构框架以及教学建议。
关键词:思政元素;中长跑;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06-0012-05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思想政治一体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的思想性[1]。本文以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主要内容“中长跑”作为研究内容,在教学中深入挖掘中长跑教学的育人价值,实现课程思政融入体育教学,将体育教学、锻炼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效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基于中长跑项目特点的思政元素解析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能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珍爱生命,喜爱运动,树立健康的观念,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遵守体育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塑造良好的体育品格;发扬体育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使学生形成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为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身体基础和思想意识。
中长跑作为课程重要内容,是人体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情况下进行长时间跑步的能力,是持续时间较长的有氧运动。通过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坚毅品质、拼搏精神。在国际赛事上取得的中长跑中国田径奖牌“零”的突破,对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信都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境创设培养学生运用技战术的实践能力,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创设多种复杂的运动情境,根据学习目标和教学进度等引导学生在对抗练习、体育展示或比赛、复杂的运动情境中获得丰富的运动体验和认知,提高技战术水平和体能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例如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小组合作接力赛,共同完成2000米跑,通过小组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相互鼓励进步的乐观向上精神。
(二)合理分配体力和控制跑的节奏是培养坚毅品格的路径
合理分配体力与控制跑的节奏是中长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途中跑过程中,当学生出现极点时,主动调动意志力,使疲劳的身体服从意志,按照既定的目标和节奏,坚持不懈地完成练习,这个过程是发展学生神经稳定性和意志力的有效过程。研究发现,在教学中,运动强度越高,对坚毅品格的要求越高。
(三)形成健美的体态,提高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
据世界卫生组织及世界肥胖联合会统计,截至2022年,全球有超过1.5亿名5~19岁儿童和青少年存在肥胖问题,预计2030年这一数字将超过2.5亿。目前,我国约21%的青少年处于超重或肥胖的状态[2]。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腰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的测量以及BMI指数测试分析,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体型,通过中长跑课,学生身体形态得到改善,体型更加匀称、健美,增强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四)课内学习拓展到课外生活,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中长跑简便易行,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对于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健康开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重要作用。当前学生在校时间较长,学习科目众多,课外用于作业的时间较长。睡眠不足、运动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体育课堂中教会学生中长跑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学运动项目的认知和运用能力,将技能迁移到课外生活中,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中长跑思政元素的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中长跑教学内容分析
1.项目特点
中长跑是三种供能方式齐备的混合代谢,属于速度和耐力结合的综合性项目,即有氧耐力、速度耐力、力量耐力的结合。当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以及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的800米和1000米项目是考核学生耐力素质的必考项目,属于中长跑类内容,它是以有氧耐力和力量耐力为基础,以速度耐力为关键能力的运动项目。
2.关键要素与练习方法
(1)有氧耐力:是人体最充分利用摄入氧气的能力,对于需要长时间保持动作稳定的运动来说,有氧耐力起到决定性作用,发展有氧耐力时必须采用低强度以便能坚持完成整个过程,否则疲劳将显著地影响学生的运动表现。
练习方法包括持续慢跑和低强度间歇训练,至少持续进行20分钟以上,脉搏控制在135~150次/分钟,有氧训练是发展体能的基础,可以用于日常健身和缓解疲劳。
(2)速度耐力:是持续快速跑的能力,它是提高场地运动项目(篮球足球等)和中长跑运动表现力的关键。当有氧代谢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后,进步幅度会变得很小。练习时,学生需要持续保持最大摄氧水平,因而造成乳酸大量堆积,所以速度耐力训练也叫耐乳酸训练。
发展速度耐力的方法有间歇练习法和重复练习法。例如:100米变速跑、200米跑等。脉搏应在168~190次/分钟。在临近考试或比赛时重复冲刺能力变得极其重要,可以在疲劳期培养学生的坚毅品格,维持速度。
(3)力量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小力量的间歇练习可以有效促进有氧耐力和力量耐力的提高,也是提高体能、增强心肺功能的高效锻炼法。
练习方法主要是发展力量耐力的循环身体练习。结合中长跑的项目特点,选取多种身体练习组合在一起。每个单项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局部肌肉的力量耐力,多项练习组合在一起,以短间歇循环进行多组循环练习。遵循的练习原则是强度低、次数多、间歇短、组数多。反之,强度大、次数少、间歇长、组数少。
(二)当前学生身体心理思想方面的学情分析
1.心理思想特点
在信息发达的时代,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多样,视野比较开阔,理解能力较强,有独立思维能力,能够在教师的正向引导下做出独立思考和正确判断。
但由于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被家长过度保护,缺乏吃苦耐劳和抗挫折能力,对中长跑学习有消极和抵触情绪。需要教师及时做出心理指导,帮助他们进行心理建设,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2.身体素质特点
由于缺乏运动,长期伏案学习,中学生脊柱侧弯,体质瘦弱或超重、肥胖的人数逐年上升,而速度和力量素质呈下降趋势。运动中表现为一是不会臀部发力,蹬和摆不能协调配合,髋关节不能积极前送,影响位移效果,消耗体力;二是力量不足,后蹬与前摆腿之间夹角小,限制了动作幅度,影响步长;三是肌肉快速收缩感觉差,影响了动作频率。
3.思维特点
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分析问题能力,他们能够在教师正确、及时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但对中长跑项目特点和自我认知不足,课堂中处于被动练习的跟随状态,没有主动思考的能力和意识,需要帮助他们设立一个清晰、有延展的目标,激发参与体育课的内驱力。
综上分析:学生的情感丰富,但是心理脆弱,易情绪化,抗挫折能力较差。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体育学习的角度来看,学生参与运动时间较少,课内和课外参与体育游戏和比赛的机会也比较少,学业的压力、电子产品的普及和使用以及家长的过度保护,使部分学生变成了“豆芽菜”“小胖墩”“小眼镜”。
(三)基于学情的中长跑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路
1.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学会精准诊断
《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运动能力核心素养中,运动认知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对学生进行所学运动项目的特点、价值和意义传授,学生对运动项目的认知不足,课堂上只是机械地模仿动作,没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深入的思考,因此学习参与度不强,效果不佳。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步提高学生对所学运动项目的认知,帮助学生学会精准诊断、正确归因,制定合理明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设计适宜强度的体育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运动表现力的提升
根据中长跑运动的特点和关键因素,第一阶段为增强体能,在教学中,安排符合中长跑专项特点的体能练习组合占较大比例。把专项身体练习组合起来循环进行,可用于全面提高体能,增肌减脂,提高心肺功能以及建立思想耐受力。利用自身重力徒手练习,或者使用小哑铃、实心球、弹力带等进行负重练习,目的是提高小关节支撑力量和前后左右肌群的力量。采用定时跑、定距跑、跑标志线发展有氧代谢能力时,强调端正身体姿态,建立正确的途中跑技术概念。练习脉搏控制在135~150次/分钟。
第二阶段在教学中及时发现信念坚定、坚持不懈努力的学生,为全班同学树立榜样,积极营造坚毅氛围,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感受自己在心理和运动能力上的变化,把“努力和进步”关联起来。这一阶段以循环练习为主,发展学生的支撑关节及周围肌肉的力量,提高速度耐力,培养节奏感,继续提高心肺及身体的有氧代谢能力。学习变速跑、间歇跑,培养不同段落的节奏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改进、提高途中跑技术。
第三阶段教学重点是技术与战术在实战中的应用,包括学会控制节奏、合理分配体力的方法,在“逆境”出现时(遇到极点、对手或强度提高等不适感时),能够主动调控意志力进行自我对话,鼓励自己勇敢面对、坚持不懈。教学中进一步改进途中跑技术,采用发展速度耐力为主的速度练习组合,掌握变速跑、间歇跑的练习技巧,学会控制跑速,合理分配体力,提高技战术意识,提升运动表现。
3.培养团队精神,打造学生坚毅的品格
由于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化优越的生活、独生子女的成长过程,使当前学生的意志品质薄弱,抗挫折能力下降,面对学校学科成绩的要求,以及家长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迫切愿望,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倍增。教师力争通过中长跑的教学,进行学生身体的锻炼和意志品质的锤炼。
4.引导学生体验积极情绪,建立自信心
科学证明,运动可以改造大脑,释放多巴胺,让人感受到精神愉悦,身心放松。在教学中通过语言鼓励,创设富有情境、形式多样的练习方法,形成融洽的课堂氛围,在大家都认为枯燥的中长跑学习中产生愉悦的情绪,缓解焦虑和紧张,形成自尊和自信的心理品质。
(四)基于思政元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实施策略
1.设计单元学习导图
将单元学习内容可视化,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认知水平。单元学习中每一节课都有一个小目标,每一周达成一个阶段目标,不同水平的学生达成最终目标的层级不同,但教学活动都是与终极目标(核心素养)是相关联的。单元学习导图能够使学生清晰了解单元的教学目标、课堂的活动和评估方式,以及阶段目标和达成目标的教学策略。
2.创新课程结构,提高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时间
MVPA是指中大强度体力活动。有研究证明,中大强度体力活动对体质健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对情绪改善和运动坚持的效果更好。因此,从增强体质健康、提高运动兴趣、养成运动习惯和形成终身体育等促进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的角度,中等强度为最适宜的运动强度。
本单元设计创新课程结构,提高MVPA时间是指,每节体育课都要使学生练习密度≥75%(依据“强度低,间歇时间短、运动时间长;强度高,间歇时间长,运动时间短”的原则),包括一般身体练习12分钟,专项技能练习20分钟,教师讲解示范、组织教学、放松活动共8分钟,这三部分内容构成一节完整的体育课。
3.采用刻意练习法实施逆境教育培养学生的坚毅品格
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提出的刻意练习法,打破了“一万小时的定律”,他认为大量无目的的练习不能有效地提高认知和技能。有目的练习应是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练习时是专注的,练习有反馈。刻意练习就是通过有目的的、有效的练习,利用人类的身体与大脑的适应能力,逐步塑造和提升技能[3]。
本单元设计依据刻意练习法的理论,通过设计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设立明确的学习发展目标,设计运动强度和学生坚毅品格的层次相对应,并螺旋上升,从小目标到中级目标逐步加大难度,向终极目标靠近。教师在课堂中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有意义的反馈,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改进心理表征与提高技能水平相辅相成,实现更大的提高。
4.建立成长卡片完善学生自评互评和过程性评价
通过填写成长卡片,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内容,课后回顾反思课堂中的学练内容,同时记录阶段成绩和感受,提高学生对中长跑运动的认识和感知。
三、思政元素融入中长跑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结构框架
教学设计结构框架见表1。
四、课程思政视域下中长跑大单元教学的实施效果
(一)学生的中长跑运动能力有效提高
根据中长跑项目的特点以及思政元素的分析,教师进行了教学实验,以初三女生为实验对象,实验班采取创新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更加注重技战术意识和精神品格的培养。对照班采取传统中长跑教学模式进行授课。经过两个月的行动研究,实验班在运动成绩提高幅度(运动表现力和800米成绩)和学习态度上(参与度、专注度和运动表现欲)都显著优于对照班(表2)。
根据表3可知,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测试800米成绩,分别为4.07和4.11,p=0.572>0.05,所以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明显显著性差异,两个班的学生在中长跑运动能力上水平相当。经过大单元教学实施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测试800米成绩,均值为3.38和4.08,两者之间差异为30秒,p=0.03<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利用创新教学模式改进中长跑教学对于提高初三女生800米成绩效果更为显著。
(二)学生提高认知水平,获得自信与坚毅品格
大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中长跑是一项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设计单元学习导图,阶段学习目标,提高了学生对这一内容的了解和认知。在教学中,多样化的练习让学生在各种体验中逐步增强自信,养成坚毅的品格。特别是在极点反应出现时,要求学生有意识地调动意志力继续保持节奏,学会在困难的时候自我激励,保持平稳情绪和清晰的战术意识,这是培养学生的承受力和耐受力的教育过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五、课程思政视域下中长距离跑大单元设计与实施的建议
(一)基于学情,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在学习前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对自己和体育项目的认知,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和阶段学习目标,体现出进阶性和可持续性,每一阶段的学习都是上一阶段的递进,也是下一阶段的基础。认知提高,不仅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的内驱力,也促进了学生结构化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性,教学内容设计呈现整体化、结构化
以运动技能的学习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学生需要体育教师在思想上和专业技术方面进行引领,不能单纯凭经验进行教学,需要以学生为本,精准诊断学情和定位目标,然后依据不同学生心理特点和运动需求构建教学计划,使课与课之间、周与周之间的教学内容都能体现出连接性、结构化,杜绝碎片化教学,在循序渐进中整个单元学习体现出完整性和高效性。
(三)设计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利用成长记录卡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设计多维度评价方式,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发现亮点,树立榜样,营造体育课堂的“坚毅文化”。
利用单元学习导图和成长记录卡的设计,既关注到技能水平的提高,又关注了学生情感态度和运动表现的形成性评价,通过记录学习卡片回顾课堂,学生能够感知自己学习过程中技能和心理的进步,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内驱力。
(四)合理布置体育作业,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养成良好锻炼习惯
有效利用体质健康数据,根据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教师根据学生平时体育课堂表现和测试数据,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通过家长会和家长进行沟通,使家长了解孩子的体质健康水平,提高对孩子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开发利用App和健身软件帮助学生完成居家锻炼的任务,使学生学有所用,逐步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健康的生活意识和习惯,提升健康生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22.
[2]吕宁,朱俊杰.“体育+智能”融合干预青少年肥胖路径研究“体育+智能”融合干预青少年肥胖路径研究[D],2023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23.
[3]安德斯.艾利克森,罗伯特.普尔,著.刻意练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