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化转型的“城院模式”
2024-07-12何曼
何曼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数字校园新形态。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城院模式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在数字化转型的征程中,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源于规范、高于规范”的理念,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师生发展、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探索形成了数字化转型“城院模式”。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沈萍在与本刊对话中分享了该模式的特色实践与未来规划。她表示,高职院校推进信息化标杆校建设,运用数字技术创新教学范式和管理模式,能有效实现从大规模标准化培养人才向大规模个性化培养人才的转变,这是高职院校提升治理水平、推进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技术与教育融合“城院模式”纵深推进
“数字化转型的‘城院模式,其主要亮点在于全面而深入地整合数字技术于教育体系之中。”沈萍表示,这一模式可以概括为“二聚焦、二驱动、三赋能、四保障”。
首先,“二聚焦”指的是专注于规划制订和标准建设,以此确保顶层设计的周详和适宜。其次,“二驱动”以资源和数据为核心动力,推动课堂教学生态的重构和现代治理体系的构建,这为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再次,“三赋能”侧重于创建以需求、问题和目标为导向的跨部门、跨业务、跨系统的典型应用场景,旨在赋能教学、管理、服务,使其更加高效和智能化。最后,“四保障”则是确立组织、安全、人员和经费等方面的保障措施,构建数字化转型的长效机制。
在构建“城院模式”的过程中,学校进行了具有创新性的实践与探索。首先,在谋划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方面,学校聚焦规划制订和标准建设,通过制订“十四五”专项规划,明确总体建设框架,并基于国家标准和学校实际需求,出台了一系列信息化管理办法和标准,确保规划的顺利落地。
其次,学校夯实了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工程。通过资源驱动课堂教学生态重构,构建“国家、省、校三级,专业、课程、课堂三层,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多层级的教学资源开发体系,并对教室和实训室进行智慧化改造,鼓励教学模式的创新。同时,学校以数据驱动现代治理体系构建,通过数据治理和数智大脑的建设,实现数据资产的全面管理和高效利用。
在找准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上,学校创设了跨部门、跨业务、跨系统的典型应用场景,为师生、家长、校友等提供便捷化、人性化和智能化的服务。这些应用场景的创设,不仅推动了教学模式、评价方式和服务形式的变革,还实现了个性化学习、精准化管理和智能化服务的目标。其中,教学类应用场景,以差异化施教和个性化学习为目标,侧重基于学习行为分析的精准教学;管理类应用场景,以构建现代治理体系为目标,侧重于跨部门的教务、学工、人事、资产、科研等决策支持;服务类应用场景,以构建校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为目标,侧重于基于数据驱动的办事流程精简和优化,关注用户体验。
沈萍指出,“城院模式”推进了数字技术与教育要素深度融合,进而在教学范式、组织架构、教学过程、治理能力、评价方式等方面实现了全方位的创新与变革。这不仅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为学校的数字化转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推进数字化转型 形成“城院案例”
谈及学校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成效,沈萍颇感自豪。她表示,自2020年起,学校相继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教育部第一批数字校园建设试点等荣誉,并于2023年荣膺浙江省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更被推荐参评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
一方面,凸显了教学变革的“溢出效应”。数字化转型极大地推动了教学变革,一批数字化教学的“名课程”和“名教师”由此涌现。8门课程荣获国家在线精品课程称号,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顺利通过验收。至今,已有92门课程在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17门课程入选学习强国平台,为全国300多所学校和机构所选用。此外,学校还与新疆、四川凉山等地区开展“同步课堂”和“虚拟教研室”等活动,将51门课程推向国际平台,实现了“课程出海”28门,为服务国家战略、数字赋能教学带来了显著的“溢出效应”。
另一方面,释放了管理革新的“倍增效应”。学校校本数据中台集成了高达3.6亿条的数据,覆盖31个业务系统,包含2292张标准表和38818个数据项。这一举措实现了数据资产的统一管理与开放共享,高质量完成了教育部数据中台对接工作。如今,数据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形成了“智慧决策、精细管理、智能服务”的数字化治理体系。学校还成功获批浙江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综合试点校,其“城院堡垒”项目入选浙江省2022年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创新试点项目。这一系列成就充分展示了数字赋能管理所带来的“倍增效应”。
同时,实现了服务增效的“乘数效应”。通过校务服务平台,学校将所有高频事项上线,为师生提供了120余项服务。同时,整合短信、钉钉等渠道提供业务提醒服务,累计已办结事项超过50万项。其中,“城院钉”整合了30余项微应用,形成了“跑一次、填一次、点一次”的综合服务体系。这一模式得到了全国职业院校的认可,《技术赋能管理,推进校务治理新模式》入选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成果案例,充分展现了数字赋能服务所带来的“乘数效应”。
谈及未来“城院模式”的深化,沈萍强调,随着产业数字化变革的加速、科技革命的持续演进,以及人工智能的日益普及,学校将进一步推进 “城院模式”的数字化转型,走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最后一公里”,持续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数字化转型实践路径,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城院案例”。下一步将从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打造有美誉度的“城院资源”。继续加大力度推进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力争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线200门课程,并将近80门课程输出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扩大“城院资源”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
二是构建有辨识度的“低碳城院”。响应“光富浙里”行动计划,全面升级校园网络设施,实现10G PON部署,核心主干达到50G,确保所有宿舍和教学场所光纤入室、千兆到用户终端。同时,积极推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校园中的应用,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绿色低碳校园能源体系。
三是研发“城院学伴”智能助理。发挥学校教学资源优势,运用数据分析、知识图谱等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数据融合、关系挖掘、推荐优化等手段,研发“城院学伴”智能助理,实现“智能推送、精准导学”辅助个性化教与学。
四是打造“城院校企融”服务平台。以需求为导向,建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于一体的“城院校企融”服务平台,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动态调整,构建良性产教融合生态,提升学校教育适应性。
标杆校建设是提升职教质量的有力抓手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机遇期和改革攻坚关键期“双期叠加”的新阶段,高职院校的生源类型最广、受到数字时代的冲击最大。在沈萍看来,《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指南》及相关配套文件,为职业院校的数字化转型设定了新标杆。
信息化标杆校建设正是应对上述挑战的有力抓手。通过拓展应用场景、扩大优质资源供给、赋能教学与评价改革和提高数据治理能力,职业院校能够借助数字技术,创新教学范式和管理模式,实现从标准化培养向个性化培养的转变。这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还能提高管理效能,是职业院校提升治理水平、推进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职业教育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怀进鹏部长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指出,我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正在从“3C”走向“3I”。沈萍表示,这意味着我们要更加注重应用服务导向,扩大优质资源共享,推动教育变革创新。“具体到职业教育领域,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软硬件系统的‘被闲置和‘不愿用、教学资源的应用水平低以及数据驱动管理和服务深度、效度不够等。”为了应对挑战,沈萍建议,要以教职工数字素养和数字能力提升为出发点,以专业、课程、课堂的数字化转型为着力点,以赋能教学、管理、服务为关键点,以学生的数字素养提升为落脚点,培养既懂产业技术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助力区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