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援外建筑在地性设计策略分析研究

2024-07-11申德军

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 2024年3期
关键词:应对策略影响因素

〔摘 要〕结合援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外科医院项目设计实践,通过该项目对“在地性”设计概念的引入,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时代性三方面探讨了援外建筑在地性设计的影响因素。针对援外建筑设计可能存在的冲突矛盾,提出采用参与式共建工作模式、根植当地自然环境、融合社会环境、彰显时代性等应对措施。

〔关键词〕援外建筑;在地性设计;环境文脉;城市肌理;影响因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TU201;TU246.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4-4345(2024)03-0056-06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Strategies of Foreign Aid Buildings in the Localization Design

——Taking the Osh Surgical Hospital Project in Kyrgyzstan as an Example

SHEN Dejun

(China Nerin Engineering Co., Ltd., Nanchang, Jiangxi 330038,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sign practice of the Osh Surgical Hospital project in Kyrgyzsta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localization" design and explor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localization design of foreign aid buildings in terms of three aspects: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and contemporaneity. In response to potential conflicts and contradictions that may exist in the design of foreign aid building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adopting a participatory co-construction work mode, rooting in the local natural environment, integrating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highlighting the contemporaneity.

Keywords  foreign aid buildings; localization design; environmental culture; city texture; influencing factors; response strategies

收稿日期:2023-08-16

基金项目: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揭榜挂帅”项目(项目编号:20223BBG74001)

作者简介:申德军(1970—),男,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工业革命以前,由于交通不便利,建筑材料和建造技艺受制于当地的自然地理、文化环境,因此建筑的结构、空间和形式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世界建筑风格呈现多样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信息时代和新交通时代的来临,材料和技术不再受制于自然地理因素,施工工艺也逐渐标准化。建筑成为一种产品,建筑风格和审美观念在强调“理性”“功能”“技术”的现代建筑设计思潮下变得单一。城市建筑趋同化问题日益严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建筑与历史、环境的联系,加速了地域特色的消失。近年来,建筑设计领域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及对地域价值的重视,日益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援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外科医院项目(以下简称“援吉奥什医院”)位于吉尔吉斯斯坦(以下简称吉国)第二首都奥什市。该项目编制床位150床,由门诊医技楼、住院楼、行政科研楼及附属用房组成,是集检验、医疗、科研于一体的省属市立中心医院,项目总用地面积26 117 m2,总建筑面积12 539 m2。该项目由中方负责项目的勘察、设计、建设和调试运行全过程,以“交钥匙”形式交付吉国使用,并提供建成后长效质量保证和配套技术服务。

不同于国内设计项目,援外建筑地处不同的地域,不同文化等外部因素受到不同国情建筑设计的影响,沟通渠道又相对缺乏,很容易与当地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产生冲突,被贴上“舶来品”的标签。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援外建筑项目的总量呈现逐渐上升的态势。要减少援外建筑设计中的文化碰撞,获得受援国文化心理上的认同,在地性设计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思路。本文以援吉奥什医院为例,探讨该项目成功的在地性设计策略,以期为其他援外建筑项目提供借鉴与参考。

1   援外建筑在地性设计影响因素

“在地性”强调将作品放置在某地,考察作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其含义与“地域性”“本土性”类似。“地域性”强调主观融入当地(本地者归返乡土),其重点着眼于“区域”,内容、范围和空间尺度更大;而“在地性”可理解为客观融入当地(外来者融入所居地),更偏向于对相对微小的地点和场所的关注。援外建筑设计既要保障“在地”认同和特色存续,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形成自己的时代特色。

1)环境文脉的融合。建筑设计的任务就是通过形式的转化揭示环境文脉的本质。建筑设计涉及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城市特征等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经济基础、地域建筑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环境的差异性决定了“在地”建筑的差异性,统一协调这种环境差异可以加强建筑在地性特征的体现。

2)时代性的嵌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受到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具有与时俱进的变化特点,因此建筑设计也应嵌入“时代性”特点。21世纪以来,信息时代及数字经济赋予了建筑新的特征与发展机遇。在进行援外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现代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尽可能地将现代性嵌入当地传统的建筑特征中去,将“历史”和“时代”有效地连接起来。

3)更加国际化的建筑语汇的体现。通常由中方设计团队负责设计的建筑,不可避免地会带有浓重的中国特色文化符号,如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坡顶、门头等。但基于目前的国际形势,结合援外建筑项目的特殊性质,中国企业承担援外建筑设计时,应更多地采用现代建筑语汇,凸显开放的现代化视角。

综上,援外建筑在地性设计影响因素可归纳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时代性三方面,且这三个因素相互关联、互相平衡,详见图1。

2   援外建筑在地性设计主要应对策略

2.1  采用参与式共建工作模式

援外建筑在费控、进度、质量、安全及环境目标方面均有严苛要求,科学合理的设计需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大量详实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然而,由于项目所在国地域环境、国情文化的不同,加上受援国自身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中方设计团队想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满足国内外质量要求和管理要求的设计难度较大。依据笔者经验,参与式共建工作模式是解决援外设计团队与受援国方沟通问题的重要途径。以援吉奥什医院为例,中方设计团队采取了邀请吉国当地相关人员参与资料收集和设计优化工作,与当地科研院所进行技术交流等参与式共建工作模式,极大地提升了项目的推进效率。

由于项目建成后,是由吉国政府负责后续的运营、维修以及管理等工作,因此吉方非常关心设计方案后期运营管理的便利性和维护成本的经济性。为保证援外项目的建设效果,使项目更加符合当地要求,中方设计团队主动邀请当地相关工作人员或专家参与到设计过程中,协助完成项目设计资料的收集、设计优化等工作。本地人的直接参与使得中方设计团队更便捷地收集到了第一手资料,加深了对当地地域特征及相关需求的理解。

通过与吉国国家科学院地震所的交流,中方设计团队把吉国当地抗震设计规范中定性地震的“级”与中国抗震设计的参数体系进行了衔接,统一了两国在抗震设计上的技术标准,纠正了可研阶段有关地震加速度参数的错误。中方设计团队还与奥什市建筑设计院和当地规划主管部门进行了交流,对当地的法律法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地域特色、社会需求及基地周边环境、当地就医模式、就医习惯、医院特色专业及目前迫切需求的医疗设备有了深入的了解。设计时,针对该院“大专科,小综合”的特点,合理优化了各科室房间布置及流线设计,对医院的装修档次、设施配备的标准和种类进行合理选择。在交流过程中,吉方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包括当地传统建筑立面参考图和一些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建筑构造大样图;中方设计团队则尽量将双方沟通的内容在设计方案的优化过程中体现了出来。正是基于这种参与式共建工作模式,该项目设计在后期的外审过程中没出现原则性修改,有效把控了项目推进进度,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2.2  根植当地自然环境

2.2.1  顺应城市肌理

城市肌理是城市空间组织的重要内容,涉及城市与基地之间的轴线关系、公共空间、密度、朝向、间距、布局等方面,反映了当地社会文化、聚落组织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分析奥什城市肌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城市地域因素,从而确定医院作为公共建筑的体量、尺度,以及城市界面处理等,使其与周边环境巧妙编织在一起,并重新定义场所属性。

奥什城市肌理呈现紧凑有序的网状形态(图2),以小规模的道路和建筑为特征。居住建筑作为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呈现出内向性合院的典型形式,体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质。众多合院单元复制连接成街坊,形成了人性化的街道网络,构成了城市的“底”细胞。街坊复制进而构成以街道为骨架、以合院街坊为空间单元的城市肌理,再加上以单体形式出现的公共建筑构成了城市的“图”细胞,体现了城市的内在结构和形态关系。“图”与“底”细胞共同作用,使奥什市的城市空间富于变化。

通过对奥什市城市肌理进行分析,设计提取最具特色的街坊及合院式建筑特征,作为该设计空间组织的基本语言,采用“枝状生长式”空间设计理念,以低层分散的“王”字形规划布局,以“鱼骨”式交通流线网络组织人流。通过边界柱廊的围合形成多个有序、开放的院落空间,与周边建筑相互渗透。建筑肌理和空间分布连续,体现了对周边城市环境的顺应和尊重,对城市环境的友好回应。医院建成后,作为城市“图”细胞,展现了它的公共性,使其良好地和周边空间及形态要素编织在一起,延续了城市肌理,呈现出较为统一的视觉效果和空间体验,见图3。

图3  奥什医院建成后融入周边城市肌理形态情况

2.2.2 衔接城市界面

城市界面是城市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融入城市环境的关键。作为城市空间和建筑空间的结合部,围合空间的建筑界面是城市界面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产生边界效应,直接影响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感知。

本项目基地三面临街,周边环绕着2~3层独栋住宅,东侧与一所学校相邻,基地周边城市界面相对内敛松散。为此,本项目设计了具备模糊性和延伸性的柔性建筑界面,展示了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联系。在满足医院的医患空间需求前提下,设计将建筑尽可能靠近基地东侧,远离城市道路。在基地南、北、西侧均设计有内退入口广场,创造了尺度适宜的开放空间,即展现了建筑的公共性,又提供了进入医院的安全缓冲距离。西侧设计镂空柱廊与内退的建筑体量相结合,形成半围合的入口广场,使城市与建筑的过渡界面空间更丰富灵活。通过柱廊和二层连廊的通透架空,消解了建筑体量的压迫感,促进景观视野的渗透,营造舒适的开放空间。广场、庭院及建筑“灰空间”的处理,形成开放、丰富、有层次的呼吸界面。结合适当的建筑体量、高度和比例处理,与周边城市界面形成友好对话,营造了友好相处氛围的场所感,见图4。

2.2.3  应对气候环境

奥什市属于温带干旱和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雨量较少,冬夏季日照时间差距大,主导风向为南向。当地民居以室外庭院为中心,辅以内部外廊,营造舒适的微气候环境。无柱廊遮挡空间的建筑外墙开窗面积一般较小,体型简洁厚重,常采用370墙进行保温隔热,在建筑布局、空间形态、材料和构造等方面充分适应了当地气候特点。

本设计通过院落式布局、南北向的建筑朝向、合理的建筑间距和建筑构造来应对当地独特气候条件。建筑立面尽量控制开窗比例,医技楼内走廊侧面采用高窗采光、通风,起到阻隔冷空气的作用。建筑屋顶层设架空隔热层,通风防雪,并通过设温度伸缩缝等构造措施减少温度收缩裂缝的出现。

针对当地冬天积雪时间长及积雪冻融对建筑外墙侵蚀的问题,将积雪线以下外墙勒角用当地产的外墙瓷砖铺贴。所有窗台及女儿墙压顶采用轻质铝板保护层,防止融冻破坏,降低后期维护成本。外墙参照严寒节能设计标准采用外贴100 mm厚岩棉板材料,确保寒冷季节建筑的保温性能。太平间、污水处理、垃圾站等附属用房设于基地东北角,处于当地的下风向位置,充分考虑了风向对院区的影响。通过以上应对措施,使建筑室内物理环境和建筑运营维护成本得到较好地控制。

2.3  融合社会环境

2.3.1 外交表达

援外项目是我国外交政策的一部分,是我国与受援国之间的一种互助合作方式,也是中国无私帮助发展中国家、友好互利、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实体见证。因此,在援外建筑的设计过程中,恰如其分的外交表达是融合社会环境、促进两国友谊的重要因素。

1)建设规模。吉尔吉斯斯坦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是上海合作组织重要成员之一。本项目在投资额总控的前提下,通过科学有效的设计,最终建筑面积为12 539 m2,比中吉两国换文中承诺的建筑面积12 000 m2多了539 m2,为中国在政治外交上赢得了主动,提高了援助效果。

2)规划理念。为体现建筑与国家力量和权威的关联,设计方案放弃了点式集中规划思路,充分利用场地地形,采用“王”字形整体规划布局,形成以门诊医技、住院、行政科研后勤三大功能区为骨架的建筑群,总平面构图饱满,用地均衡,给人以宏伟纯粹、大气简洁、精致细腻的视觉效果。

3)造型语汇。建筑的象征性是在建筑功用、制度这外的喻意长远。考虑到援建项目的特殊性,通过结合立面造型,将门诊医技楼和住院部之间的手术通道设计成“廊桥”建筑形象,寓意中吉两国友好合作及友谊长存。这座“廊桥”造型设计充分表达了友好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为医院增添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见图5。

2.3.2  尊重当地法律法规

在项目设计过程中,中方设计团队将吉国当地法律法规和实际相结合,在设计中优先选用当地通用规范或习惯做法。

吉国设计规范中有“应为每个部门设置一个食堂(进餐室),按床位数量的80%设计进餐桌位,且每个桌位的面积为1.2 m2”的要求,因此在住院病房楼每个护理单元都设计了一个备餐间(可兼病人活动室)。同时,设计还满足了病房 “进深不应超过6 m”、病房卫生间不能靠外墙布置等当地设计规范要求。

根据中国规范,医院楼间距只需满足半数以上的病房在冬至日能够获得不少于2 h的日照即可,但按照吉国规范,医院两楼之间的距离必须不少于24 m。为此,中方设计团队对方案及时做出了有效调整。同时,遵循吉国的抗震设计规范,确保医院建筑不超过3层,外科和康复科不设于第3层等要求。正是由于项目设计充分尊重了当地的法律法规,设计方案顺利通过了吉国政府部门的审批和工程验收移交。

2.3.3  尊重当地宗教信仰

奥什市是一座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伊斯兰教古城,当地主要宗教为伊斯兰教。拱券是伊斯兰建筑最为经典的建筑元素。为了凸显伊斯兰建筑文化的特点,本设计充分尊重了该地区主要宗教信仰,采用了伊斯兰建筑中经典的拱券元素和伊斯兰传统纹样。考虑到当地伊斯兰信众的习惯,特别设置了单独祷告室,并配置了洗手盆以便信徒净手、净脸。此外,为满足祷告所需的空间,适当增大了医院连廊等公共空间的尺度,以便信徒在祷告时可以方便地使用。

2.3.4  尊重当地风俗习惯

吉国与中国在医疗流程和药品供应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入院就医无需挂号。门诊量小,诊疗后多在社会药房拿药。经过与吉方的充分沟通和现场调研,确定将药房设置在住院病房楼,兼有以方便患者取药。另外,考虑到吉国位于地震频发区,抗震设防达到九度的要求,在设计中参考了当地的常见做法,充分利用地势高差,将科研综合楼下设置为半地下室,用于布置洗衣房、设备用房等功能用房,既符合了当地医院的使用习惯,又满足了抗震要求。

2.3.5  尊重地域建筑文化

具有代表性的结构符号和装饰纹案是地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达方式。引借这些文化符号是援外建筑在地性表达的一个重要手段。引借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用当代的新材料、新工艺将人们熟悉的传统建筑片段、细部符号或其他艺术形式用现代建筑语汇加以提炼、变形或重组,使之成为与原型同质、能够让人建立起视觉联想关系的新的建筑符号,传承历史文脉。在援吉奥什医院项目中,中方设计团队主要引借了以下伊斯兰建筑符号。

1)拱廊系统。当地的历史宗教建筑都设有尖拱,公共建筑常出现苏联时期拱廊建筑的影子。本项目通过整体、大气的拱廊系统设计与之呼应,也使人们联想到当地草原文化中蒙古包、敖包等文化符号和吉国国旗上帐篷的图案。同时,对拱廊柱子加以切角、分缝等细节处理,充分体现了伊斯兰建筑精细装饰特色。拱廊与实墙交错,构成两个层次的建筑立面,带来富有变化的虚实对比关系和丰富的光影变化。

2)建筑装饰。当地重要建筑立面均有精细的镂空花格、拱券等建筑细节,带有明显伊斯兰建筑特色。本设计通过对当地建筑拱券符号和伊斯兰传统纹样的提炼与结合,采用铜工艺与玻璃幕墙相结合的新工艺,运用现代构图和隐喻的设计方法,设置了铜工艺镂空装饰花纹板,既展现了伊斯兰建筑细腻而精致的艺术风格,又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和文化的传承,加强了当地人的文化认同感。

3)门头。当地传统建筑通常设有尺度较大的外伸式门头,以彰显对神圣的敬畏和敬意。本设计通过现代材料和构图手法对这一特征进行了演化和抽象,在西面住院部结合出入口功能需求,设计了两层通高的拱廊门头,并辅以柱廊装饰。门头整体设计高耸挺拔,对称庄重,配以强烈的色彩对比,既保留了传统建筑元素的精髓,又赋予了建筑现代的气息。

2.4  彰显时代性

在保持对当地传统建筑技术和工艺尊重的同时,本项目还引入了现代创新理念和BIM三维设计技术,提升了建筑的功能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

2.4.1  新理念

1)绿色、可持续性。根据当地夏热冬寒气候特点,充分考虑了阳光和自然通风的组织和利用,通过多个院落形成了非常有效的“弄堂风”,极大地提高了通风效率。空间在具有流动性的同时也符合当地传统建筑宽敞、通透的空间气韵,为患者营造出健康和谐的氛围。同时,预留二期发展用地,为该医院打造了一个有韧性、可持续性发展的规划理念。

2)先进医疗体系。在尊重当地就医习惯的基础上,按照现代化医院的布局,在设计过程中强调了“功能模块化,流程体系化”的现代医院功能体系打造,依照“诊—治、动—静、洁—污”等分区原则,建立了合理的医疗单元,流线高效顺畅。门急诊、住院、后勤等功能区分设不同出入口,做到了洁污分流、医患相对分流。手术室采用层流医疗净化布局,实现了“无菌环境保障体系”。ICU采用开放式大厅设计,设置正负压切换病房收治传染病人,阻断交叉感染。

2.4.2  新技术

本次设计充分利用了BIM 技术对机电管线进行实时的三维可视化的布局,利用Revit 软件建立 BIM 建筑模型,将整个设计整合到一个共享的建筑模型空间中,实现了设计信息的集中管理与共享。在此基础上,利用 Navisworks 软件进行碰撞检测,对检测出的碰撞点进行调整和修改。通过BIM三维协同设计,显著提高了复杂设备管线的空间利用率,增加了0.23 m的建筑可用净高,充分利用了建筑空间。通过对BIM实体模型的精心推敲,多维度地对建筑立面、体块穿插、比例、建筑细部等设计细节进行把控,对提升项目完成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   结语

援吉奥什医院项目于2016年8月开始施工,2018年3月竣工,2019年4月19日项目正式移交使用。 该项目彰显了中吉两国深厚的友谊,也为国内企业援外建筑项目在地性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地性是建筑自身的固有属性之一,在地性设计是一种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关联社会、文化、传统、城市、环境等多重背景,积极融合现代技术、材料和需求的创新设计理念。它关注建筑地域特色的内在品质,涵盖了从价值观到设计方法、建构逻辑的多方面内容。在援外建筑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更新自身的设计理念,认识到在地性设计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中国对外援助的政治目标为前提,充分考虑受援国的地域环境和社会需求,结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的环境因素,主动吸收当地的地域环境特点,合理运用相应的在地性设计策略,以此形成既考虑专业性又考虑社会性的解决方案。最终的目标是因地制宜地设计出融入所在环境、具有场所感和认同感的可持续发展建筑。这种深层次表达建筑地域价值的设计不仅能够让受援国感受到设计是从他们的需求角度出发,为当地社区带来了实际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还能增强对援建项目的文化认同感,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政府的对外援助效果,并扩大中国在当地的政治影响力,促进两国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参考文献

[1] 龙灏,薛珂.面向全球化的未来在地建造探讨[J].世界建筑, 2021(6):10-13.

[2] 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地域建筑学术委员会.永恒的反叛——当代地域建筑创作方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对外援助成套项目管理办法(试行)[EB/OL].(2015-12-09)[2023-03-20]https://www.gov.cn/zhengce/2015-12/22/content_5712373.htm

[4] 佚名.城市肌理[EB/OL](2022-04-20)[2023-03-20]https://baike.baidu.com/ item/%E5%9F%8E%E5%B8%82%E8%82%8C%E7%90%86/3628951?fr=ge_ala.

[5] WALL A. Programming the urban surface[C]// JAMES C. Recovering Landscape:Essays in Contempor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1999: 233-249.

[6] 申德军.援外成套项目专业考察工作要点分析[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24,45(1):49-53.

猜你喜欢

应对策略影响因素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